写作阶段性总结2
上一篇总结链接:写作训练初步复盘
碰到问题会想到从书里寻找答案,产生的意识便是“要找本书来读”。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动作?
读书本质是收集信息,可以看作是解决物质或者精神问题的初始阶段,后续还要处理信息,也即把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时写作就是很好的结合以及得出结论的手段。
当缺少写作的惯性,或者写作的模式思维,面对一片空白屏幕时,即使因为日常浏览有了许多碎片想法,也难以做到文思泉涌。
问题可能出在空白屏幕上!《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当某个话题的卡片达到一定数量,便可以将它们抽出来,开始集中论述。这本书里反复强调,写作并不是从一张白纸或者空白屏幕开始的。
收集信息易,处理信息难。没有规律的归档分类,红砖永远是红砖,成不了摩天大楼。以下分享3个信息分类的尝试:
一
当前的方法是,看到某篇文章有了想法后,就一起发送给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

结果信息仅仅按照时间顺序堆积在一起,浏览起来各种思路交织,成为一团乱麻,谈什么输出文字呢?
所以这不是好的方法。
二
试着创建3个只有自己的群聊作为存储库,分类为碎片知识、思维和行为、goal and road(译为:目标和路径)

“碎片知识”存储库如其名,目的是存放浏览到的可能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好书推荐,纪录片推荐、xx名单以及xx排行版等。
“思维和行为”是打算放一些对个人成长具备指导意义的文章,比如有博主阐述不要精神内耗而是要去行动,还有博主阐述要建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等等。
“goal and road”里面置顶短中长期目标,当看到命中“农业数字化”或者“英语学习”等目标的文章或链接时就转发到此。
针对存储库的使用唯一方法论是——要时常复习。从而内化好的思想,践行优秀的行动。
基于以上方法,也只完成了“收集信息”这一步,而几乎没有整理。所以同样导致信息越来越多,从而各个库的初心也被掩盖,转发时被不再考虑。
整套系统流产。
三
在存储库的实践中,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内容它可能同时属于其中两个或者三个库,比如英语的学习资料分享,可以放在“碎片知识”中,也可以放在“goal and road”;比如讨论英语学习的话题同时传递价值观,可以放在“思维和行为”中,也可以放在“goal and road”……
于是摸索出一种更好的整理方法,即打标签。这样就可以不用纠结“脚踏两只船”的内容放到哪里,直接打上两个标签即可。
先是在微信收藏里面使用,但是发现其缺少做笔记的功能,没办法保留我对内容的即时思考,而且也没办法统计包括含某一种标签的内容数量。

为解决笔记的功能,试着在手机备忘录中进行打标签,同时专门制定一个标签的备忘录,记录有哪些标签,以及设立其目的。

此时笔记的功能解决了,但是还有问题:
1、本来很容易的转发内容变成了要复制网址。
2、备忘录里同样不具备统计包括含某一种标签的内容数量。
问题1比较好克服,繁琐一点克服便是。问题2就比较有顾虑,因为看不到数量,就不知道哪一种标签下的信息达到了可以产生足够联系的阈值。
结语
截止目前是没有成功的实践。
试着去查与卡片笔记匹配的软件,但看到的都是小公司产品,就担心笔记泄露或者服务器崩溃导致的笔记丢失。
好像走投无路了嘛?不是的!
回头看看卡片笔记创始人卢曼,那时还是纸笔时代,复制粘贴功能没有,统计数量的功能也没有,但是并不妨碍卢曼著作等身。
相比起来,现在电子化的备忘录已经好了很多。关于问题2,要么定期检索标签,集中查阅内容;要么就在生成备忘录时候,在“标签分类法”里跟踪记录数量。
另外,关于已经整理过的笔记该如何处理,还没有相关认知,需要再看看《卡片笔记写作法》。


原发布时间:2023-06-20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