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电影赏析(合45讲)戴锦华

如何解读一部电影 (close reading)
(电影是什么及其视听艺术)(自用分享~)
定义:电影艺术是安放在稳定的等边的平行四边形之上,四个端点,视觉听觉时间空间。是一种视听艺术,时空艺术。
人类七大艺术类型——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
电影的突出特征:时空特征,完整意义的相对时空结构
而音乐,文学:纯粹的实践艺术
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完全的空间艺术
建筑艺术:相对的时空艺术(局部意义的相对时空结构)
空间相对于时间的放大是升格拍摄/慢镜头
时间相对于空间的放大是降格拍摄/快镜头
闪回,闪前:重组时间和空间
电影是视觉艺术,真正文本是画面,电影语言最主要的部分是视觉语言。
1927年世界电影史发生革命性断裂,电影从无声片变为有声片。
电影诞生之前——广播剧:伟大的声音叙事艺术。
目前开拓这个广阔的艺术的处女地——听觉艺术,声音的形象作为电影中越来越重要的现象。
最浅层次,最低规定:有意识的去前提性地隐藏摄影机的存在
不看镜头
摄影机的呈现伪装成现场中人物的观察
第一个元素:机位
电影导演最基本的工作确定机位
基本语言元素:景别
景别越小,被摄对象越大,对于未来观众和未来叙事情境的影响就越有力量
角度:高度普通身高的视平线,角度俯视仰视
第二个元素:构图(基本不变)
画框frame:摄影机的边缘,未来银幕的边缘
构图概念是封闭式构图
窗框,窗子割裂了
构图概念是开放性构图
第三个元素(最重要):场面调度(不断变化)
导演场面调度者
人物与人物,人物与道具,摄影机与人物与道具的相对位置
上(主导者)与下,动(主导者)与静,分(关系破裂)与和
摄影机运动的基本方式:推拉摇移升降甩(通常是复合使用)
手提摄影机固定摄影机风格不同
长距离推进,注目
拉任务放置环境
摇模仿人眼
移镜头,鬼镜头
甩,默片时代
声拉,电影的goodbye
元素:造型
造型基础:空间
最狭义的造型元素:人物(服装道具
元素:光与色
“电影艺术家用光写作”电影中没有还原色,看光源,色温。
所有的元素都会被特定的光改变。
如何处理?自然的火光是跳跃的,光斑和光影打在人物脸上。温馨?惊恐不安?
影调——电影的色调,色彩。
黑白电影不是单调的,最具富丽感,灰色。
视觉元素:剪辑,蒙太奇(来自建筑学)
狭义的蒙太奇:苏联电影蒙太奇学派(默片时代的奠基学派):单镜头不表意,意义产生于镜头与镜头的组合与撞击之间。
景别足够小,近。特写镜头。
蒙太奇地理学:电影中的空间不一定是真实的空间,是一种视觉效果。
广义的蒙太奇:剪辑(电影真正完成叙事的过程)——切,溶,叠,画面渐影,渐显…
轴线(较难的专业知识),发生在镜头180°角位置上,溢出180°角观众会乱。
跳切:eg从大全景(交代场景)直接到人物特写,跳过双人中景(交代人物关系),会给人焦躁不安的感觉。
视觉语言:电影叙事的视点point view(文学作品常分析人物视点)
形而下层面(物质层面)谁是电影的叙事人,谁在讲故事——该人物的在场是电影场景结构,叙事结构的前提,以他为视觉中心。
如何转述,仍是电影学的挑战,双重透镜。
文化意义美学层面:
电影不能完全做到第一人称。以摄影机代替人眼会有机械性。
听觉语言:
1音响/音响效果。
声音给出无数的可能,而画面只给出一个答案——“在这里。”
2对白:语言,音质,独白,画外旁白…
声音不会被画框囚禁。
3音乐:主题音乐和情绪音乐。
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奠定的模式已被打破——一个电影基本上一个主题音乐,使用大量情绪音乐。
“音乐是电影中最不艺术性的元素”当音乐喷薄而出时,电影画面自身的丰富性和暧昧性抹除。音乐越来越被节制使用。
例外,音乐是最大的主角eg《蓝色》
商业电影比艺术电影的音乐使用更多,关掉音乐后,艺术电影的画面更耐人寻味。
电影艺术家目前多追求把人物对白音乐的音响化,情景化。
声画同步(悲哀场景悲哀配乐,构成大量的浪费),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的两个表意系统,强调撞击补充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