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结尾的彩蛋,隐藏着生活的真相!建议所有女孩细细品
当大家都在讨论《三十而已》时
你是否关注到每集片尾处
那个治愈感满满的小彩蛋

女人在街边摆着小吃摊、儿子陪着妈妈、男人跑外卖工作途中给儿子带礼物。从清早第一声闹铃,一家人出门开始工作;到夜里人迹寥寥,他们再一起回家……
当路灯的暖光照到他们的脸上,当风撩动被汗水浸了一天的发丝,那一刻,一切都变得生动了起来。这些瞬间,在凡俗人生中,显得珍贵又幸福。
你会发现,真正幸福的人生,不为年龄恐惧,不为外貌左右。工作生活,一路做自己。未来,终将如你所愿。
01
更好的生活,无需别人定义

顾佳是住在大房子里的“完美人妻”。王漫妮想要过上的是顾佳那样的人生。而顾佳去过顶层王太太的家之后,她想拥有的则是王太太那样的人生。而王太太的背后,还有比她身份更高的富太太们……
无论是剧中,还是现实,我们似乎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努力,但那个“更好的生活”到底是谁定义的?
是谁说买房子就比租房子更好?是谁说到了30岁就一定要结婚?又是谁说有一份固定的有编制工作就比“北漂”来得更幸福?
煎饼摊空无一人,但顾客都会自觉扫码拿走需要的物品。妈妈领着孩子走在上学的路上有说有笑,听着钱包里不时响起:“付款到账”↓

即便风吹日晒了一天,到了晚上,“煎饼摊”夫妻俩人说起话来,脸上仍笑容满面,两眼间充满爱意↓

逐渐长大的我们,总是不自觉被所谓的“成功”绑架,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其实,任何时候,「更好的生活」都是来自心底的富足,不是任何其他能给予的。
向往一个更好的生活是积极的。但问题是,如果你的眼睛只看到远方“更好的生活”,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生活的价值。
02
保持独立思考,不要盲从
一个刚刚毕业的男生,做着一份不是很忙的工作,每天都能准时5点半下班。他知道下班后要提升下自己,但是却抵挡不了各类视频、游戏APP的诱惑,看了一个又一个视频,玩了一局接着一局的游戏。也许遇到和工作相关的视频会收藏,但也仅仅限于「收藏」而已。

在这个时代,快乐容易,上瘾也容易。一不小心就丧失自控力,变成快感的奴隶。
最开始,只是看一个感兴趣的视频,然后随着不断涌现出更多视频,你手指一划,几个小时过去了。然而,除了最后看过的那个,你还记得前面都看过哪些吗?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开会时只能同意或反对别人的意见,却说不出所以然,或者默不作声地从头到尾。
出现一些新闻热点时,不经思考就人云亦云,跟着转发刷屏,却被各种反转再反转的观点打脸……
这其实是因为人们缺乏独立思考,所以无法系统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思考,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而这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
试想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碎片化、冗长的视频、信息填满了,剩下的恐怕只有空虚。想摆脱又无力摆脱,想戒掉又困难重重。
当下最有效解决的方法,也许就是从碎片化的信息中,将自己解脱出来,养成持久的阅读习惯,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
03
放过自己,过好平凡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曾向往美好,就像《三十而已》中王漫妮毕业后,义无反顾来到大城市打拼,梦想着拿到一张人生转机的入场券。尽管偶尔她也会为年过30的自己依旧无处扎根而暗自神伤,但她仍然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生活,这种笃定的坚持才是真正潇洒的体现,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30岁生日的当天,常晓放弃国外高薪工作,回到老家。喜欢摄影的他,变卖了祖父老宅中几乎所有家具,把它改造成了一间摄影空间。他把自己的朋友,陆续请到家里来为他们拍摄肖像,分文不取,每个朋友来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常晓很满足。
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不可理喻,在常晓看来,自己的生活正是自己所要的,“我跳出了所有的主流评判标准,所以不会因为那些标准而焦虑,我更在乎的是我的想法有没有实现。现在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无限接近最后的终点。”他说,我才30岁,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为什么焦虑?
或许,我们努力一生,只能成为普通人,但那又如何?努力在生活,就很美好!
理想和现实终究是有距离的,不必纠结于现实的挫败。放过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才是每个成年人的修行。
余生不长,不要太为难自己。

▍主编:郭爽
▍编辑:刘梦潇
▍内容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十点读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