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


这个人
这个人
来了
海棠花还没红
这个人
走了
海棠花已谢
——乔良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鲁迅曾写过这样的话:“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周恩来就是一位古今少有的大公无私、鞠躬尽瘁、照古腾今的品节卓异之士。

图片来源于《周恩来传(1898—1949)》,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
周恩来从青少年时代就注重培养自己“不私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周恩来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自幼远离家乡,备受思念亲人之苦,因而他对学校和同学格外的依恋,“以校为家,以同学为兄弟”,认定一个人不能脱离集体,不能只顾自己而生活。在作文中他曾写道:人立足于世界上,既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必须靠公众的扶持,“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1911年底,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兼修身课的魏校长在课上讲到“立命”这一节时,向全班同学提问道:“诸生为何而读书?”有的同学回答:“为明理而读书!”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吃饭,不受欺辱而读书……”还有一位鞋铺老板的儿子说:“为家父而读书!”引得全班同学一阵笑声。当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于周恩来操南方口音,魏校长一时间没有听清楚他的回答,于是周恩来又沉着大声地说了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异乎寻常的回答,使魏校长为之一震,他万万没有想到年幼的周恩来竟有如此宏大的抱负,高兴地连连点头称赞:“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周恩来上学期间,经常利用假期到农村、矿区参观游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1912年10月,14岁的周恩来写了一篇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其中写道:“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152-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圣贤书籍,各种科学,何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友之朝观夕摩,何为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而不愧哉?”对校长、老师,他也提出恳切要求:“吾校司教育之诸公乎!诸公为国家造人才,当殚其聪明,尽其才力。求整顿宜重实际,务外观先察内容,勿自隳行检,以失人则效;勿铺张粉饰,以博我名誉;更勿投身政界党会,谋利营私,以纷扰其心志,而日事敷衍。校长为学生择良教材,教习为学生谋深造就。守师严道尊之旨,除嚣张浮躁之习。注重道德教育,而辅之以实利美感,更振之以军国民之精神。教育美满,校风纯正,则此纪念日乃可因之而永久。

那时候,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的真理,总是面向西方。中国的近邻日本学习资本主义,改革封建社会,成了东方的强国。因此,也有不少中国青年到日本学习,想从那里获得解救祖国的理论和方法。中学即将毕业,周恩来为自己的道路而思虑,他下定了救国的决心,决定到日本去留学。1917年6月底,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七八月间奔走于津京两地,向老师同学筹措旅费。在离开祖国前夕,19岁的周恩来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的大意是:唱罢“大江东去”的词章,我毅然掉头东渡远航;我要深刻精细地钻研各方面知识,用以武装自己,来解救祖国的危亡。我愿像古人一样,达到“破壁而飞”的高尚境界,以此精神来改造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跳入东海,为理想献身也不愧为英雄。周恩来就是怀着这样的激情,慷慨辞国。他先北上沈阳,告别伯父,又向沈阳的母校师生辞行。9月初,渡过鸭绿江,从朝鲜的釜山乘船,横越滔滔的东海,渡向一衣带水的邻邦。周恩来深明志卑之害,在谈到立志时,明确写道:“彼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他-154-把这种“不私于个人”的品格完全融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遵循“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教导。由此可见周恩来立大“志”而不存大“己”的深厚根基。
红军长征时,长征队伍来到湖南省通道城,红军总部驻扎在一所小学校里。第二天,周恩来到部队去指导工作,他刚出门,迎面走来几个人,说有事想和他商量。周恩来一问,才知道他们就是这所小学校的教师。周恩来微笑着问他们:“有什么事,请讲吧!”教师们说,两天前就听说要来军队,学生全吓跑了。没想到来的是你们,你们纪律严,作风好,处处为百姓做好事,和别的军队不一样,大家又都回来了。“那好哇!”周恩来说。“我们想继续上课,可是……”教师们犹疑着。“可是怎么样呢?没关系,请讲吧!”周恩来诚恳地说。一位教师说:“可教室都让你们住上人了,我们想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让出几间教室来。”话音刚落,周恩来立刻喊来分房子的管理员,严肃地问他:“同志,你分房子的时候,考虑到学生上课没有?”“总部人多,这里房子少哇!我没考虑到。”管理员嗫嚅着,“反正我们只住几天,没多大关系。”“同志,”周恩来更严肃地说,“这是关系到人民军队和群众关系的大问题,怎么能说没多大关系呢?我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应该严格执行。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爱护群众的利益,要保卫学校。为了我们住下来而影响学生上课,这对不对呢?”“不对。”管理员红着脸说。“不对就要改。”周恩来命令说,“现在你去传我的话,动员大家马上把教室统统让出来,给学生上课。”管理员马上就去执行命令。老师们也满意地走了。第二天,学校开课了。校园里又响起琅琅的读书声。课间,一首师生新编的歌谣飞出了校园,飞遍了通道城:“红军好,红军把白狗子打败了,和咱群众心连心,军民团结一家亲。”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向北平进发。临行前,周恩来对毛泽东说:“多休息一会儿好,长途行军坐车也是很累的。”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李自成打江山18年,坐江山只有42天,进了城就腐败,很快就垮台了。
毛泽东这段话,对周恩来影响很深。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始终身体力行,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使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政府,以优良的作风、崭新的面貌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曾经有人提出要修政府大厦,并把国务大楼的模型送周恩来看。周恩来说:“我们一定要执行毛主席勤俭建国的指示,在我任总理期间,决不修政府大厦。”国务院的会议厅,通风不好,根据专家建议,有关方面决定更换屋顶。刚拆了一个小角,周恩来知道后,对此事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问“谁叫拆的?”说“这间房子比我们在延安住的窑洞好多了。只要我当总理,你们就不许改变这个小厅”。他历来主张,国务院要带头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树立一代共产党人的新风。他认为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应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搞建设、发展生产上,用到改善人民生活上,而不是把钱花到大兴土木盖办公楼和招待所上。

国内外许多有名望、有影响的人都认为,周恩来是这个世界上最忙、工作最多、睡眠最少、最辛苦的人。邓小平说,周总理“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一位华侨赞扬周恩来是一位“钢人”。有一篇怀念周恩来的诗中这样写道:“如果世界上真有不知疲倦的人,我们的总理一生睡得最少。”美国作家斯诺说,周恩来是“不知疲倦的、精力充沛的、记忆惊人的、世界上少有的总理”。郭沫若在他的《洪波曲》一文中,对周恩来是这样评价的:“我对周公是一向心悦诚服的。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而他一切都以献身精神应对,就好像永不疲劳。

图片来源于《周恩来:永远的榜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版
鞠躬尽瘁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恩来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周恩来总是说:“把我推上这个历史舞台,我得用一切精力来把工作做好。”所以一辈子都是贯彻这么一个主导思想,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不管多么疲倦、多么劳累,周恩来一同公众见面,总是面带微笑,一副发自内心的快乐神情。正如谢觉哉说:“快乐是从艰苦得来的。只有经过劳作、经过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不可能有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快乐给你享受。而且快乐常常不是要等到艰苦之后,而是即在艰苦之中。”1971年6月28日,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曾经向他请教“养生之道”。周恩来说:“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岁月中,有许多同志都牺牲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要更加倍地工作。我每天都以此激励自己。这也可以算是我的‘养生之道’吧!”这是多么高尚、多么伟大的养生之道!正如他去世后,人们泣不成声呼喊的那样:“总理啊!您是为国家、为人民,累死的呀!”他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把全部的爱献给祖国和人民,被人民亲切地称为“人民总理”。
周恩来深深地感动着他身边的人,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巴黎市政府为周恩来居住过的房子设立纪念牌的仪式上,曾说过这样的话:“要对这位从不希望为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表示敬意。”确实,周恩来的一生,只是尽量地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没有企图为自己树立任何一座纪念碑,但是,他却以他杰出的才能、崇高的品德,赢得了全中国人民衷心的爱戴,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纪念碑,已树立在他的人民心中。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他贡献了他的一生,无私地为人民服务,我们可以说这一个伟人的一生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的孕育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的诞生的历史,就是新中国的成长的历史。他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他的精神将滋长在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精神里面,他是这个民族永恒的榜样。”
著名华裔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我只能说,他改变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一辈子的看法。我一直到现在,只要提起他,我就要哭。我觉得他了不起,我觉得他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中国人民的良心,中国人民的英雄。周总理有一种感情,使得我们都可以爱他,都可以认为他可以明白我们。他小小的事情,大大的事情都要做。他不仅是个伟大的人,而且在道德方面了不起。他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知道我应该怎样给中国做贡献。他完全忘了自己,他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没有忘了人,大大小小的人,他要去照顾他们。”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认这类教诲呢?”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心中越是充满不断更新的认识和有增无减的敬畏,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类的雷士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文化史、道德史,周恩来就是人类文化史、道德史上永远的楷模。”
节选文章来源于《您是这样的人——我心中的周恩来总理(视频书)》,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

他英俊飘逸
一生倾倒无数红颜
一生只与一个人厮守
他坚忍虔诚
一生历经无数劫难
一生只献身一个信仰
他沉默时
整个世界都在沸腾
他开口时
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
他所到之处
整个世界都变成向日葵
随着他的光线转动
他圣洁
圣洁从此有了尺度
他崇高
崇高从此有了维度
他完美
完美从此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