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教师节”应节戏竟是《锁麟囊》(秋思)

京剧历来有唱“应节戏”一说,比如,“端午节”唱《白蛇传》、“七夕节”唱《天河配》、“中秋节”唱《嫦娥奔月》等等,那9月10日“教师节”,这“应节戏”应该是哪一出呢,《锁麟囊》呗,怎么“教师节”的应节戏成了《锁麟囊》了呢。这还得拜“戏改”所赐。美好的愿望,往往得不到一个美好的结果,戏改就是这样,在整个戏改工作的推进中,结果不但没有达成戏改初衷,反而使从业人员有了抵触情绪,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就在一次会议中明确表示:你们这不是“戏改”,是“戏宰”。关于《锁麟囊》的遭遇,大致跟其他传统剧目一样,但也有一些不同。
1949年6月2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找来周扬、刘芝明、阿英、田汉、崔嵬、马少波等人,研究成立戏曲工作领导机构的问题。7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朱德到会作重要讲话,周恩来作政治报告。在700余名代表中,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也在其中。他主动向大会提交了《改革平剧的三项书面建议》。这份建议书写得非常具体、专业。比如,他说“对旧有的戏曲形式和技巧,必须做彻底地了解,再斟酌着手,否则卤莽从事,会酿成不易挽救的大错”。程先生还建议成立国家剧院、国家戏曲音乐博物馆以及国剧学校等。
1949年11月3日,中央文化部设立“戏曲改进局”,简称“戏改局”。在这个局召开的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上,局长田汉明确了戏改的主要内容,对剧目的审定、修改和创作的原则。“要使旧形式迅速为人民服务”,让“旧戏曲”成为“新文艺”的一部分。而实施戏曲审查,就是要以“人民大众的立场评价旧戏曲”,按照人民的选择来决定戏曲内容的取舍。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程砚秋先生的上百个剧目,被相继禁演了,尽管程先生在政治上积极上进,与周恩来、贺龙、陈毅以及周扬等高官又有深厚的私人交情,这些都无济于事。到1953年,准许上演的程派戏只有《文姬归汉》、《朱痕记》、《窦娥冤》、《审头刺汤》四个。《锁麟囊》也被扣上“宣扬因果报应”和“阶级调和论”的帽子遭禁演。
《锁麟囊》于程砚秋先生而言无疑是自己的巅峰之作,是自己的心血结晶,他努力修改,想留住这一京剧史上璀璨的瑰宝,于是,他调整人物关系,修改唱词,把薛湘灵遇难后的身份,由“佣人”改成了“家庭教师”,让卢天麟开口叫“薛老师”,把原唱词中“休恋逝水、早悟兰因”等文学性很强的唱词改成“振作精神、不辞辛劳”这样的大白话,虽然1954年复演了一次,但这一切的努力,最终还是付诸东流,《锁麟囊》还是被无情的禁演了。
1955年,周恩来提议为程砚秋先生拍摄一部舞台艺术片。周恩来要求剧目的选择,应能通过一个剧目来概括程砚秋的多方面艺术成就。程先生首先提出自己最理想的戏,也是自己最喜欢的戏就是《锁麟囊》。但当局毫不退让,坚持认为它是个宣扬“阶级调和论”的戏,连修改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结果是周恩来做了工作,程砚秋先生只好妥协了,选择了以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的《荒山泪》。
1958年3月,程砚秋先生已经疾病缠身,去世的前两天,中国戏曲研究院派人探视他。极其虚弱的程砚秋大师又动情地提到了《锁麟囊》,面对着满脸的病容和满心的恳切,来人一点没客气,斩钉截铁道:“《锁麟囊》这出戏是不能再唱了。”
一出《锁麟囊》对程砚秋而言,犹如一场梦。即是美梦,更多的是噩梦。程砚秋先生一直惦记着《锁麟囊》,可至死也没准许他再演一次。
今天虽然《锁麟囊》已不再是禁戏,但借着“教师节”,借着“薛老师”之名,怀念一下一代京剧宗师程砚秋先生,希望程先生的在天之灵不再悲哀,更希望程先生的在天之灵能保佑京剧、保佑程派走的更久、更远。(秋思写于2017年“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