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或许真的有不妥
这可能是一篇很多人读着觉得“大逆不道”的文章,也许还很多人会认为以下文字具有zz价值观宣传。虽然拦不住,但我还是提前说一句,纯粹影评、且十分主观。好的开始。 这样的愚公移山,固然是勇气的赞歌,但预支千百代子孙的庞大逃离计划是否是一场提前规划好了N年的“人类使命”? 这样的“人定胜天”,究竟是对人类的讴歌,还是缺乏对自然、宇宙或者更未知层级的足够敬畏? 这样的大难当前全体人类齐整团结,是现实中可能实现的吗,还是一座不可能的乌托邦,绝望的巴别塔? 绝望的灭世危机前,可行方案真的就这些吗? 为了全人类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必须要赞美和推崇敢于牺牲的猛士,这种解释对吗?当怎样实现全人类表决?是的,像大刘这样唯一大计划模式的崇拜者,往往会幻想可以通过强行禁止分歧的方式集中力量。可是现实却是,你为了达成这种“禁止分歧”,所耗费的资源,牺牲掉的社会活力,往往会远远高于你不这样做时,被其他选择分流掉的。以民族的借口,再或是,以伟大崇高理想的借口——拯救人类? 但这样的“全体一致”可能吗?是的,像大刘这样唯一大计划模式的崇拜者,往往会幻想可以通过强行禁止分歧的方式集中力量。可是现实却是,你为了达成这种“禁止分歧”,所耗费的资源,牺牲掉的社会活力,往往会远远高于你不这样做时,被其他选择分流掉的。 动员数个时空的人贯彻某件工程到底,是前人礼俗的宝贵经验还是前任对自己当代理性的自负?
本来我很喜欢这部作品,一开始看完就当即打了五星,也认为流浪地球2的水准的确是国产科幻的天花板。但就近期疯狂拉踩的舆情来看,或许超越民族、阶级和暂搁分歧的人类大团结我们是看不到了。 不知道那些把看流浪地球、抵制某片和爱国、反资本绑定的人们,是否真正阅读过多数刘慈欣的作品,哪怕就《流浪地球》的原著来说吧—— 原著小说的开头是,有一次,学校老师组织他们去参观如山一般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并告诉他们,要相信流浪地球计划一定能成功,要相信联合政府呀。 但这个时候,有个不开面的小朋友跟老师提问:万一流浪地球计划失败了怎么办?万一来不及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老师给了他一个非常震撼的回答——她说,那样“人类将自豪地去s,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好装币的话,一开始我也这么想,太燃了!这特么就是我们人类的骨气,我们拼尽全力、虽败犹荣! 可是,人类能承担这样的风险么? 人类将自豪地去s!其实让人联想到恐怖的一句话—— “那我们就一亿总玉碎!全体日本人可以自豪地去s!” 这是文明的豪赌,亦是文明的浩劫,但会诞生一种史诗的悲壮的美感。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人性的诱惑,是强权华丽的诱饵。 破釜沉舟、毕其功于一役,在历史上有诸多先鉴,近代则多是恶例。我们看到希特勒进兵莱茵兰,看到日本军部的痴狂,甚至看到70年代迅速赶超英美的某些全民拼搏的“壮举”。 有些人可能说,科幻片嘛,设定完全贴切现实就索然无味了,不应杠这样的东西,你这种解读是离经叛道,要不就是受了钱鸡蛋里找骨头吧,你哪里懂科幻?!(这些人往往看到此咬牙切齿,再“引经据典”,你看xxxx不也这样那样,你看你的美爹大片去吧) 那我可以问,在科技如此进步、全人类投入技术自救的时代,“烧石头”的行星发动机,在四百年前是人类寄予厚望的高新技术,在四百年后居然还是推动地球的核心动力,是否过于荒谬滑稽?智子没有锁死人类,计划主义献祭了人类。若迷信理性可以解决问题,迷信人类可以解决问题,丧钟为谁而鸣? 毫无疑问,在人的本性中深埋着一种神秘的渴求:希望自己能融入社会;但与此同时,人类最原始的梦想在我们心中始终未能泯灭:梦想能够最终找到会极其公正地将和平与秩序赐予人类所有成员的某种宗教制度、某种国家制度或者说某种社会制度。我们是饱含不确定感的生物,计划可以带来暂时的安全和可靠,所以我们崇拜和皈依大型的工程。但这正是最危险的。斯蒂芬●茨威格说:“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总会首先在世间创造出一种新的理想追求——这大概就是新的意识形态的深奥莫测的意义吧。因为每一个向世人许诺人类最原始的梦想——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清明——的欺世盗名者首先就会从世人身上得到最神圣的力量:献身的意愿和满腔热情。数以百万计的人就会像中了魔似的心甘情愿被压迫、被蹂躏、被宰割,而且这样一个欺世盗名者向世人要求越多,世人就会越痴迷于他。 ”波普尔、哈耶克等近代哲学家也说,富有魅力的工程很可能是撒旦的圈套。 科幻作品该不该追求细节,追求现实的可行性,甚至追求“zz正确”?换句话说,科幻作品本身是否自诞生起就有了标签,故事核心将决定它最终会受大众欢迎、还是孤芳自赏,这样“无意触发”民粹开关的内容是否需要背负“主旋律”的原罪? 我们值得反思。 欢迎交流探讨,但不欢迎引战、谩骂,本篇文章相当主观、不喜烦请您心底骂就好。 最后,如果批评不允许,那么赞美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