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片】《卡波特》段落:如何抽丝剥茧地触及人心深处

在对演员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将他们分为本色演员与性格演员,前者是指演员本人的特点与角色十分契合,在表演时能够做到本色出演,比如杰克船长(约翰尼·德普)和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后者指演员能够依据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努力将自己斧凿塑造成角色的形态,比如汤姆·汉克斯、丹尼尔·戴-刘易斯等。一般而言,前者往往会成为明星或者类型电影图征,而后者则会有非常宽广的戏路与演艺前景。在当代美国影坛有一位交口赞誉的性格演员在好莱坞闪耀着光芒,他叫做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霍夫曼毕业于纽约大学戏剧专业,科班出身的他初入影坛都是担任配角,你可以在《闻香识女人》、《不羁夜》等名作中看到他的身影,他多次获得最佳男配角奖提名,受到影评人协会的肯定,却很少有担正的机会。在2005年,他主演了由贝尼特·米勒导演的《卡波特》,一举拿下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其后他依然甘当绿叶在影片中做出彩的配角,正当盛年的他本应在影坛继续大放异彩,却在2014年被发现死于纽约的公寓中,年仅46岁。

可以十分庆幸地说,霍夫曼遇到了最适合他的导演,贝尼特·米勒并不多产但每一部都令人印象深刻,他精于拍摄人物传记片(代表作《点球成金》《狐狸猎手》),对待角色的塑造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细腻而锋利,正需要霍夫曼这样演技精湛而多面的性格演员来担任主角。此片是贝尼特的第二部长片(第一部故事长片),冷郁静谧、犀利锋锐的影片风格让他与霍夫曼一起声名鹊起。

影片重现了饱受争议的同性恋作家卡波特写作小说《冷血》(In Cold Blood)的历程,深入到卡波特敏感而又残酷的内心世界。 这本纪实文学小说的主角原型是1959年堪萨斯州的一名凶残杀手佩里,只为拿到区区100美元杀死了一户人家的全部四口,卡波特嗅到了这桩案件的文学价值,在得到杂志社资助之后他前往调查有关佩里的一切。卡波特在寻访过程中逐渐走入了佩里的内心,并渐渐发现与他惺惺相惜、似同出一家,在长期的密访过程中,佩里也视他为知己,希望他能为自己发声平反。但最后因为杂志社的施压与自己功利欲望的驱使,卡波特在得到他想要的情报之后,断然离开了佩里,深信卡波特的佩里沦为了他成名的棋子。最终《冷血》大获成功,佩里却被处以绞刑,而卡波特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终生无法释怀。
今天的选段是卡波特最后一次在监狱里面见佩里,集中体现了导演风格与表演风格。

段落时间:79:33-88:04
平均镜头长度:7.0秒(居然是整数),比较偏长的数值,贝尼特处理对话戏非常有耐心,他重视对话中的细节与沉默的间隙。
段落大意:卡波特来到监狱探访佩里,渴望得到关于整个案件的最终真相,这也正是佩里记忆深处的核心。佩里敏感地察觉到卡波特并非理解他而只是为了贩卖他,但在卡波特的劝说下还是将实情和盘托出,也将自己的内心毫无保留地暴露给卡波特,这让卡波特有些无所适从。

定机位全景开场,在目的地等待卡波特与狱卒走来,有缓慢的推近,但被卡波特与一名囚犯的寒暄打断,此处可以看见卡波特的漫不经心,并没有十分严肃地对待这次探访。顶部光源的间断范围构成了明暗交替,也在提醒观众事将有蹊跷。镜头切到佩里,他俯身坐下处于镜头的右侧底部,被黑暗所包围,暗示了他阴郁的性格与压抑的情绪。

内置朝外的摄影机记录卡波特走进牢房的全过程,注意到他在构图位置上与之前佩里的如出一辙(三分构图右侧),大衣颜色与墙壁融为一体,人物由正面光走向背光,卡波特的冷淡与抑郁也呼之欲出。

镜头转双人中景,卡波特从容地脱掉大衣,镜头在一个双人中景正反打之后接入一个单人近景,佩里缓缓抬起头问卡波特:“你的书名是什么?”反打双人中景,卡波特还没坐稳,有点被问蒙了,佩里又咬牙切齿地问了一遍。这里可以看到佩里的情绪明显高于卡波特,双人近景里的卡波特显然还没有做好进入对话的准备。

卡波特想搪塞过去,但佩里缓缓拿出剪报读着卡波特朗读会的消息:卡波特只是利用他的事迹为自己的新书宣传,根本没有想为他主持正义,他的希望再次落空了,他敏锐地感知到了卡波特的冷漠。此处可以看到导演将话语停顿设置得比较长,这些沉默的时刻布满了戏剧张力,这是影片压抑感的主要来源。

卡波特十分机敏地回答说这是杂志社组织者的决定,而不是他的,书名是不可能没经过佩里允许就定下的。此处卡波特的反打镜头变成了单人近景,一方面表示他开始进入谈话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示他开始攻略佩里的内心。


佩里有些动摇,但他还是质问道:你是在假装做我的朋友。但卡波特表现得非常真诚,他并不奢求自己能得到佩里的信赖,将选择权与愧疚感又返还给了他(PUA学霸嗷)。注意到台词设计的间隙非常大,使得话语信息非常稀疏,强制让观众注视他们的表演,拉扯着观众的神经。

卡波特从衣袋里掏出从佩里姐姐那里拿到的照片,姐姐是佩里唯一的亲人,但却一直对佩里保持着距离,所以在递送这张超片的时候,镜头并没有什么变化,而当卡波特说:她很想你“的时候,镜头明显跟随佩里上扬了:他的情感被触发了,这是化解心理防备的重要一步。


镜头对准佩里,我们甚至能看见他鼻头的耸动,在凝视了一会儿后他还将照片给卡波特看,显然他已经被击中了,他决定告知卡波特、也告知自己的姐姐,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反打回来后,镜头切到了面部特写,又切到照片的特写,佩里的声音响起:他开始讲述实情了。注意到情绪的层进与景别的推近是同步的,这一点在卡波特身上也有表现。


在叙述中我们了解到,入室绑架抢劫的主谋并非佩里而是他的同伙狄克,他们为的是勒索1万元美金而非杀人灭口,但事实是这家人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富裕。于是佩里想就此离开,甚至帮助受害者,他没有想过要除掉目击者。在俯拍面部特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佩里的屈辱、内疚、悔恨与虔诚,而当叙述进入到佩里当时的真实心理之时,卡波特的表情也变得凝重,镜头推至面部特写,他不止感受到了佩里感受到的一切,还在对自己的写作态度与写作动机进行着反思。


佩里继续诉说着,他所有善良的举动在房主看来都是虚伪的,佩里看到了他眼神中的恐惧、愤怒与仇恨,敏感而自尊极强的他无法忍受这种冤屈,这是他一生都在抗争的偏见,于是他选择了割开房主的喉咙——这句惊人的事实竟是如此冷静、如此平淡的口吻说出来的,这种反差令人震惊,也令人心寒。

之后的这段回忆镜头设计得非常精妙,完美地展现了佩里发觉自己一时冲动杀人之后的震颤与谵妄:两个完全重复的大特写表现记忆的恍惚,慢镜头表现佩里记忆的深刻(时间特写)与意识模糊、动作迟缓,并且穿插有死者的惨状刺激着他接受现实。段落唯一的BGM也在此时响起(十分哀凄)。

缓过神来后,佩里知道局势已经无可挽回,他便一不做二不休将房主全家人都杀死了。这段镜头ASL陡然提速,镜头换成晃动的手持跟拍,剪辑和时空关系也变得十分混乱,阴暗的灯光下只有枪焰的火光,意在表现佩里记忆的混乱与当时的冲动,其间还穿插了一个耶稣像的拉焦:佩里在耶稣的注视下杀人,罪业深重同时也暗示了他忏悔的后半生。

于是,佩里仅仅为了几十美元,动手杀死了四个人,成为了屠户灭门的凶残杀手。卡波特听后也不得不取下眼镜扶住眼眶:这一切充满了荒谬的悲剧感,而他居然能与佩里感同身受,同时写书的压力也再一次涌了上来,佩里展露了真实的自己,也让书本里的人物原型全然改变了。

这段对话戏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之后的半个小时都是在答复这段场景,卡波特在不断地盘问中终于窥视到了佩里的内心深处,而回忆杀人的重头戏处理得也十分震撼。仔细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卡波特的情感变化镜次总是慢于佩里的,这表明了二人之间的情感隔膜,同时也做了一个延迟的对称处理,佩里是情感的触发者,卡波特是情感的完成者,二人性格与人生经历的一体两面性在这段戏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揭示。
贝尼特·米勒的影片风格化都非常强,尤其在这些层层深入的矛盾积累中非常见功力,可以称作是“化骨绵掌”一般了,据说今年会有他的新作《圣诞颂歌》(狄更斯原作)走上大银幕,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今天的拉片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次再会咯(ノ´▽`)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