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宋全史·四》图片笔记(下)

2023-05-23 01:14 作者:独活氏  | 我要投稿

【首发原创】独活氏

           闲言少叙,书接上回。独活氏再次带你走进南宋典章制度的世界。

通过上次的笔记和这页内容,我得出以下结论:私塾大致是当代小学阶段,家学则更接近当代中学、或涵盖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或初中毕业即可就读的专科。陆氏兄弟各有所长。家学教材种类丰富,各有特色。
白鹭洲书院是男神的母校。欧阳守道是男神的老师。山长相当于校长。江万里与男神是认识的,有交情。书院就是当时的学校。关于合办,也不是当代独有。我不太清楚书院更接近当代什么?但教育体系不同,不一定能类比。欢迎知道的留言。
书院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人事任命。
我的理解。官学、书院都是人才收获学识,得到培养的地方。官学是公务员摇篮,适合“卷王”的平台。书院是普通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这页让我清楚,书院更像专科、本科类的大学。追“星”的双倍快乐(单份快乐在我上一篇专栏)。
神位、释奠仪、礼制、新学。朱熹、王安石。
道学、导向、制度化、嘉礼。
交聘体制、使节外交。本页重点讲南宋与金国。不得承认,实力决定地位。这个在哪都是共通的。
“臣构言、再拜亲授”这些,在我这个未来人看来,都觉得卑微、屈辱,代入感很强。但孝宗君臣仍没放弃尽力争取,相对的外交平等,对于南宋这个国家来说,至少做到了问心无愧。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的人向他们学习。
南宋的帝后陵墓,相较于北宋而言要简单的多,有临时建筑的意味。葬法有一定讲究,但更注重实用性。石藏内置棺椁,需要预选措置。
盗墓、劫宝、毁弃骸骨的行为真的很缺德。另外,考古专业程度高,性质更侧重于保护,和盗墓有很大的不同,请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帝后陵墓制度影响了明清、平民。
这里司马光、朱熹的观念、意见透露出坚决的批判态度,缺少适当的变通。灰隔葬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后世、南方臣庶的影响深远。
社会救济维持基本生存需求。赈济标准与经济情况有关。南宋比北宋救济范围更广。北宋与南宋救济设施的区别,由中央统一或地方自行设置,经费有无保障,决定其持续时间。                                           仓储设施、济贫机构名称各异、属性类似,大多由地方官任内所创。一旦离任,便告废坏。继任修复,少数沿用,重新命名,标榜政绩,防止废坏,予以区别。始终存在,难以克服:经费筹集、人员舞弊。北宋到南宋救济设施,行政转为(按价值规律的)市场化手段,但强制措施不减。
灾荒赈济事宜,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受诉时间、申诉时限、应对时间、检视次序。管理积累经验,完整模式。执行弊端:程序多、受通讯交通影响,时效性差。接受臣僚建议,使报灾减灾更为完善。
吉水居养院,地方官常平使者共创。每年给常平米为经费、备耗费。真州居养院,建于北宋末,毁于火,庆元初,汪梓择废地重修。只提供住处,费用无所出。广惠院由吴潜所创,丹阳三合一,明州一。有名,原有重建,收养尤贫者。并制定的包括管理、监督的规定。这页提到的居养院、广惠院像当代的敬老院、养老院。
十岁以下的弃婴、孤儿允许民间人士收养,将来不许孩子的亲生父母识认,回归原生家庭,后改为七岁以下。不知道书上的新袁州和现在的宜春市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旱灾时收养了202个遗弃孩童,到了收获新的粮食的时候,全都归还了父母亲属。积德行善,精神境界高。做慈善的行为,获得奖励也是理所应当。          就像孔子说的,一种好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其他、更多的人鼓励认可,长此以往就没有人愿意去做了。只记得大概意思。有记得原文的,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慈幼机构将弃儿寄养民间。收养的同时,由官府补贴,扩大范围,分散行为也有资助。创立原因是弃子杀婴现象严重。“名士联合当地民间人士,得到常平使者的帮助”。这一段引用的文言文,我不太懂意思。有知道的,欢迎前来翻译。
当时的医疗救济用后世人的眼光看,依然有一定的 可取之处。有官方普及公示有效、简要、可行的药方;拨款买药合成,低价出售;颁布相应赏格。也有民间参与,比如僧、行负责事务管理、治疗;医官看治,童行煎煮、照管。通过绍兴努力,淳熙恢复制度。事业:设施建立,长足进步。制度:北宋框架之上,充分发展,一些领域,较大扩展。
当时专门的养老机构数量有限。慈幼局一类的机构像当代的社会福利院。收养尽心,重视教育,有谋生技能(不至于流离失所,一直“打工”)。怀孕生产,钱米资助(这条很超前)。举子仓资助、养育贫民子女。                                                                                社会救济属于安全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运行,起到重要、积极、应有的作用。初期局部起义,基本再无大规模。社会救济也是社会财富的二次、三次分配的有效选择。土地兼并严重,耕农破产。贫富分化严重。
流浪者充斥街市,影响城市稳定。担心生活无着,闹出事端。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兼并,资源抽离,乡村日益贫困。饥荒加剧乡村破败,影响稳定。社仓救济,直面乡村,效果显著。设立动因——社会冲突,贫富矛盾。
本页第一段概述了南宋社会救济制度。第二段讲的是这项制度在后来的发展历程。民间自行设立,精英广泛参与。
蔡某用实际行动和付出,获得他人认可,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
但是让我联想到一类人。他们花钱找人公关、“洗白”,宣传造势,立人设,但没有或缺少实际行动和付出,还以此谋利、获得名声、事业、地位。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德不配位,难免“塌房”,必惹灾殃也是迟早的事。
声明,只是就事论事,不上升到个人。批判的是社会现象,与职业无关,没有搞行业对立。                          赈济事业,顺乎人情。权力交替,资源接管顺序,投入、占有、利用。促进稳定,开创先河,积极参与,效仿对象,开启序幕。
393-395对南宋社会救济很好的进行了总结、点评,谈到了制度的发展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本页讲到了荒政;传统对贫穷、贫困的定义、看法、观念、致因导向、责任的区分、界定……

——————————————————————————————

【被锁视频合集】

投了多次,但都被锁下架。我已经麻了,不想再投。想看请在学习强国App搜索。也可以试试央视频和央视影音。
花了不少时间、精力找素材剪辑的,被锁了心好疼,有些心寒。类似视频也许不会再制作。如果偶尔完成了剪辑。大概会只存手机,不发网上也有找不到的风险,比如被人篡改、隐藏文件夹,或远程删除。如果实在想分享,为了保险,发微信视频号。虽然那里也会因为转载、有水印等原因限流,但目前至少不会被删。
流程挺麻烦、复杂。
别人剪辑的不光没下架,还收获了10W+播放量。我剪辑的就被锁,累觉不爱。是不是因为我的视频标题太保守,我不知道。但这种字数长,又能概括内容的名字,我的确想不到。
纠正一下,不是“望”,是“意”。
【首发原创】、【首发自制】、原创、首发自制、【原创自制】的原创程度高些。自制的原创程度低,更水一些。                                                                       都是原创,但因为引用的网页、照图、截图,更多是他人原创内容,所以很少标明是原创。

——End——

《南宋全史·四》图片笔记(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