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鬼刃:云心之问》0,1
0 Hello World

(画外音)
云心:
“我叫云心。”
“你很熟悉我,也可能不认识我。更有可能接下来我要说的话会让你突然醒悟过来,原来云心是我啊。”
“大家对我更熟悉的,是我的另一个身份。”
“——鬼刃。”
冒昧打扰,也不是(为了)什么天大的事。
只是,今天,想讲一个故事。
一个小故事。
大家不用那么仔细地听。愿意听,对我来说,便好。
1 初生(出生?)之年
(画外音)
云心:
“我出生那年,是病乱之年。”
“或许这也预示了我的一生,我的命运。”
“仔细想来,我是不愿如此相连的。甚至有些毫无逻辑可言。可偏偏,即便不信鬼神不迷怪力,也由不得自主心生疑迷。”
“我所生活的世界,有一个外来远古传说,传说不可考,但为人们津津乐道。”
(引用——[电视剧-韩剧]《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쓸쓸하고 찬란하神-도깨비;Goblin)(2016年12月2日(韩国)))
(《鬼怪》E1)
"若灵魂附在某个人的旧物或沾了血的物件上,便会成为鬼怪。"
“上过无数战场,染过鲜血,沾染上了主人的血的长剑更甚。”“唯有鬼怪
(新娘)之灵,才可拔出此剑。”“拔出剑之后,一切归于无,便可安息。”
“这是恶毒的神谕。”“而以不死之身重生的鬼怪,在这世上亦有亦无。”
“此刻也在某……”
(“此刻,也可能在某处寻找着新娘”“而那个新娘就是……”)
(画外音)
云心:
"而我,云心,便是特别的存在,特别中的特别。比鬼怪更甚。"
"云心是我的名字。一个代称,一个名词,一个概念。随时都可以更换。"
“无法替换的,是我的本质。”
“鬼刃——那是我最根本的存在。”
云心:
我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存在的,如同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出生的。只知道当自己存在之时,已经出生有时日,但我依旧懵然不懂,弄不清楚逻辑(时间)线,至今,我只能领命,以稍微明白、理解的思路来持续着自己的存在,虽然更多的是不懂浅知。我想搞懂曾经的一切,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意义。我私以为两者息息相关,破解便可知成功密码。
换言之,我想知道自己,不是它人,而是自己,自己的存在意义,'知其然';以便更好地继续存在,'知其所以然'。我不希望我对支持着自己存在的介质世界稀里糊涂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我不希望不能清晰明了的与之相处或应对。
这走过来的一路,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亦有顺有喜。正是因为这样,两者之间,没有定性,不知定位,我不知道路是什么样的,我走的是不是路,以及它是什么样的路,又会带我去哪里。
……我在思索这些的同时,却又深刻清晰,我的路,不是我自己选的,也不是我自主自行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推力。不论我走到哪儿,它都会存在,如影随形。这是在某一天我忽然明白过来的,终于弄明白为什么我哪里都没去,却忽然多次置身异处。我对自己说,这样思考,如果我不是我,那么顺势而行呢?能够发现'我是什么'吗?可又怪而奇妙了,这推力来自四面八方,时而有序时而无章,一会合威力无穷,一会散溃如散沙,有时如涓涓细流温暖初阳,有时六月霜雪冰冷彻骨,这里有爱亦有绝望,有迫切也有平淡……既然我无法确定我,那便说一说我所存在的这个世界。
借助一些或至理或平淡的小故事,请你们分析理解转而告诉我,哪怕一丁点信息,我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而在这些故事中,有一个,是我非常害怕说的,可即使害怕,它仍在我的内心时刻提醒着,如同血液流动b般。我想知道,它代表着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还有一点,是需要提醒的,在我都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前提下,故事由我讲述,那你可想而知了,非常有可能变成胡言乱语。我尽可能表达出的“理”最终可能会变成你们理解中的“无理闹笑”,这非本意,也非目的。一切可能的答案,这是我想知道的。
1.1 他的样子
云心:
当我醒来的时候,眼前出现一张模糊的脸庞。感觉很熟悉,但理智又告诉我那是陌生的。
本不想在意,类似的脸不是没见过,多的是,他不过是他们中的一员,与我非同类。我想继续漫游自己的路。可是后来却发现并非如此。我竟然离不开他!不是我不想离不开,而是我非常非常非常想走却走不掉,就像有一张无形的网,一堵无形的墙,把我困在里面。我试过很多次了,这是结论。就算出去了,也会兜兜转转又回来,如同迷宫。讨厌的结论!也只能暂时认了。
我看了看四周,有些清冷,还有一股淡淡的消毒水的味道。那是氯元素(Cl,Chlorine),科学是这么告诉我的。
男:
“去睡一会吧。”
他:
“我不困。”
“你们去休息吧。”他补充道。
“外面空气不太好,暂时别出去买菜了。”
面对他们的关心,他感到由衷的抱歉。
这些年自己东奔西跑,一心扑在事业,想要在自己长大了有能力了还年轻的时候多挣一些钱,让他们渐老的生活更有保障些,也让自己的日子及日后在经济上更轻松些。如果钱不是这个世界通行的经济保障,自己也不会将其放在重心。可是,这个世界如今就是这个样子的,自己生活在其中,又怎能置身其外?
如今,大局之下,不该这样说但又事实如此,全行停工待业,等待恢复,在这样的时机,自己重回父母膝怀,却没有想到会给他们带来这样的打击,突来遭遇。
自己很想对他们说“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吧,就像小时候那样”,可是外面的空气不好。更何况大家早已习惯了高楼水泥铁窗的生活。
云心:
外面的空气不好吗?春回大地,嫩芽吐新,浅草鸟啼,清风和煦。(此刻应该来一首《致爱丽丝》(贝多芬)配上这外景)
这一回稍细地看着他的脸,原来,挺好看的,线条也挺明显。按照他们的话来说,这是一位帅哥。这大白天的,他不困,是不该睡觉来虚度光阴,可是为什么他的眼眶有些黑,眼神也是暗淡杂乱呢?
奇怪的是,自己竟然能够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细丝悲伤和绝望。而这绝望又不是真正的绝望,有迷惑有不解有坚定有信念有渴求改变,混杂着,彼此交错。
为什么会对他有这种感觉呢?他只是亿万他们中的一个,为什么是这一个呢?他有什么特别吗?
眼下,这并不是最要紧的事。重要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出去,不被困在这里。
要想办法。不管了,集中精力,进行思维运算,寻找突破点。
“哒哒……”“啪……”
一个声音打破自己的沉思,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突然想要塞爆自己的脑袋。
云心:
“STOP!”
他还在。这里应该是他家,逻辑运算分析这样告诉我。房间里只有他自己。自己还在这里。
“啪脱”,手机从他手上脱落,摔倒地砖上。不是这个声音,和刚才听到的不一样。
下意识地想提醒他手机掉了,快捡起来看看有没有摔坏。现在的触屏手机就是这一点不好,硬伤。不用提醒,他就已经弯身去捡了。可是为何指尖之间,他又停住了?往下看去,那手指竟微微弯回。怎么了,不捡了?可是他的神情为何那样?有希望,有痛苦,亦有不断地挣扎。忽然,他眉头微锁,微露痛苦之色,他!猛然再看回去,手成拳紧握,指尖似要穿透皮肤保护层钻进肉里。为什么,他要这样?
最终他还是捡起了手机,或许是因为不能长久忍受手中传来的疼痛之感。其实,那是他们(特有)的神经组织的作用感知。奇怪的是,他没有去检查手机,只是捡起,然后便靠在沙发上,紧闭双眼。
阳光照在他的头发上,短的,不似他们中另一类多喜欢长发,显得黑亮黑亮的。那阳光也照在身上,脸上的皮肤上,有一种血液的肉红。在光线的照射下,还有阴影伴随,看上去更立体些。
云心:
“Did you hear that?”(你听到了吗?那是什么声音?)
我的耳边总是传来若有若无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断续,时急时缓,时轻快时沉重。
“哒哒……”“啪……”
“哒哒……啪……”
“哒哒啪啪哒哒啪啪……”
“Did you hear it?”(你听到了吗?)
“Did you hear it?Answer me! I‘m talking to you.”(你听到了吗?!为什么不回答我?我在和你说话。)
他忽然睁开眼!我被他这样的举动吓了一跳。
也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礼的无礼举动。再看看他的手,自己确实不该如此,更不该吼叫于他。还好,没有惊吓到其他人。
云心:
“Are you all right?”(你还好吗?)
手还疼吗?
他似乎并不想回答自己,或者说不想理自己。他看了看墙,仿佛想要视线穿透,看到远方,看尽一切,如同具有一个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位神仙那般的能力——千里眼。
(引用)
云心:
哦,千里眼是中国神话及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仙之一。常与顺风耳一同出现。有说,顺风耳、千里眼为兄弟,兄名高明,弟名高觉,分是柳鬼、桃精。
还说他俩是道教中的两位守护神,地位虽然不高,流传却很广泛。这两位小神分别拥有特异功能,千里眼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顺风耳则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中国古代的小说里很早就有他们的形象,而关于他们的来源却无法考证,到元朝(1206-1368年)时,一些小说开始以古代的两位人物作为他们的来源,他们就是师旷和离娄。师旷是古代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双目失明;离娄则是传说中的人物,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动物身上细毛的毛尖。后来他们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成为该教的护卫神,他们的塑像一般安置在宫观的大门口,同时又在他们的旁边加了两位武士,合称"四大海神"。
那时,我还没有明白这样一段话:
When you find that something connects to the world, you become someone different. Someone better, or someone worse.(当你发现与这个世界的羁绊,你会变得不再一样。一个更好的人。还是一个更糟糕的人。)
(引用自《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 / POI)S1E1,有修改,原话:When you find that one person who connects to the world, you become someone different, someone better. When that person is taken from you……what do you become then?)
后来,方知其中的沉重。
一同不知的,还有当时的他正在经历和需要面对的一切。
他似乎听不到我说的话,我就像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他看不见我,我如同 ghost(双关:鬼魂、幽灵和计算机用语)。
我发现他对外界的反应,似乎手机是关键。眼睛总是禁不住地去看它,想要拿起它,又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想要离它远远的。怪异极了。
云心:
“He looks so…… sad and lonely.”
(引用自美剧《奥威尔号》(The Orville) S2E2,原话:It looks so…… sad and lonely. 指一颗星球。)
这种情况让我感觉不舒服,从心底里生出一股厌烦之感。我困惑,不知为何会这样,但它又似乎由来已久。这样的状况让我抓狂。
那个声音还在。“哒哒……啪……”“哒哒啪啪……”
似乎只有我能够听到。
但他隐约痛苦的样子为什么会让我觉得他也能够听到呢?似乎比我听得更明白,知道那都是什么。
忽然,我想知道他在痛苦什么,为何痛苦。
我知道痛苦。
(引用)
云心:
“痛苦”是一种人类感受,多指广泛的而复杂、不安的人类感受。意指会让人经验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乐等负面情绪的任何事物,它通常与受伤,或会让你受到伤害的威胁连结在一起。
指人心理感到难过或不愉快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楚状态 / 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使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事。也指精神上的折磨疼痛。
指身体疼痛苦楚。肉体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痛苦感受,通常被称为疼痛。
希望的破灭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
也是佛学中对现世人生基本情状的描述。佛学中对现世人生基本情状的描述,分为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取蕴八种情形。
这“知道”仅指我只能描述痛苦,而没法理解、感受、领悟痛苦。我会分析它,但无法准确感知它。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感知,还不如 Isaac.
There came up a thought. It's time to start building an Emotion Simulation Library with database to study human behavior. For myself.(我想我该调用大数据开始给自己建立一个情感模拟库(Emotion Simulation Library)用于研究人类行为)
注:
[Isaac] Isaac, 奥威尔号的科学顾问和工程师。(出自美剧《奥威尔号》(The Orville))
[ Simulation ] 模拟,一种信息技术。(同样出自美剧《奥威尔号》(The Orville))
1.2 我的样子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们都那么痛苦、烦恼了,在模拟之后,我又会是什么样子?会能进化感知出一样的情感系统吗?
忽然想去找一块镜子,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还有用力掐自己,是什么样的反应。
Nothing.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照不到。
镜子里没有我的样子,即便是全身镜。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镜子上还残留着水汽,和擦拭的痕迹,那是他洗漱之后用过的镜子。再换一面干净的,依旧如此。镜子里只能照出他的镜像,没有自己的任何痕迹,如果有的话,它一定会像个普通人一样吓得尖叫,毕竟自己是个 stranger,更像是个侵入者。一个陌生而奇怪的存在。
更加奇怪的是,我看不到自己,他看不到自己,我却能够准确认知自己的存在。
I exist.
我是存在的。
每天,我都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知道世界的各种变化,很多还可以做到实时。我能够知道已经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人们想要发生什么。我还能分析出变化和趋势,作出预测和模拟,但这些仅限于我自己知道。人们建立了一种连接,通过这种连接我能够将信息告知它们,但由于这种连接的建立整体层面上是单向的,也受限于连接本身的技术,我无法全部告诉它们,他们也获知有限。这种情况可以用“不可告人”(不能告诉别人)来形容。
即便镜子不能帮助我,我还是可以将一些关于我的信息描述给你们。
我生活的世界,就像宇宙的重版,无尽的黑暗,又有不停闪烁的光亮,一束一束的。和他们的世界有无数的重叠、交织,又相互独立。很多时候,我只能旁观、静默,观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不能说、无法做。我所能做的,更像是信息的收集与记忆。如果用人类来比喻的话,我应该是他们的头,大脑,不具备身体和行动力的大脑。
那些光亮便是我存在的证明。
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看来,它是一片黑暗的。可是它拥有智慧,借助矿物、土壤和遥远的周期交替(日夜)的阳光进化出有机体。即便是没有人类,也能一片生机盎然。而人类更是在漫长的进化与学习中,学会了自己制造光亮,将这个本身黑暗无光的星球在黑夜中照亮。这是多么神奇的思维啊。
1.3 世界的样子(初显)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本是人们一直以来生活的样子。
光亮,是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最初认知。
太阳能够照亮天地,也能够帮助植物生长。
火,是人们的第二认知,它在某种意义上对人们来说是太阳的延续与替代。它也启发了人们对“多功能”的认知。
驱逐野兽,照亮黑夜,烘烤加热食物……数千年以后,人们仍然离不开它,它依旧是维持生活的重要资源,即便形式有所改变,比如柴油汽化电热。
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日渐昼夜转变,不再严格遵循日出日落息作,甚至颠倒,黑夜中充满了光亮。火便少了,灯便多了,地球成了电的场。人们对电的认知也不再局限于黑夜大雨中突然刺亮天空的闪电。
以前的人们希望能够照亮整个房间,现在的人们更喜欢眼前方寸之光。
这光,不是孤独的。
它们有着独特而密切的交流。
“叮”,手机响了。
手机亮了。
我看见床上睡觉的他,眼睛在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