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诗意:梧桐一叶动,天下尽知秋。对节气,植物比人敏感,哪怕轻微的悸动,都心有
秋天的诗意:梧桐一叶动,天下尽知秋。对节气,植物比人敏感,哪怕轻微的悸动,都心有灵犀。
奔波于城乡间,愈加羡慕乡人。他们用节气标识时光,和庄稼一起,迈着春华秋实的步调,在时光的流逝里收获流逝的时光。在那里,时间就像种子,有条不紊地发芽、抽叶、拔节、开花、结实,细微到每一秒,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一叶知秋,立秋时节的树叶最有智慧,它像一枚季节的书签,记载着天下的大事小情,季节的喜怒哀乐。立秋时节的树叶,是夏给秋的明信片,有留恋不舍,有美好祝福,有谆谆叮咛,有绵绵情谊。秋天的树叶,尽管无法改变即将落地的命运,却可以掌握自己飘落的姿态;尽管无法更改最终化成泥土的结局,却可以在秋风中尽情舞蹈。每个人在秋叶之上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愿望,从春的萌发,到夏的盛长,再到秋的成熟,从嫩到壮再到衰老,每一片叶子在渐渐变薄,慢慢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不管秋叶上的纹路走向如何,每一片叶子都把秋天当成它的归宿,当成生命旅程中的一个节点。
秋天的可爱,只有经历酷暑才能知道;秋天的澄明,只有经历闷热才能体会。立秋打开秋天的大门,也带来新的生命体验,它为草木庄稼,为南归候鸟,为芸芸众生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努力。在立秋时节,只要心中淡然从容,只要对天地心怀感恩,过去的每一年每一天都会紧随你的身后,好像是永远听命于你的千军万马。
早在周代,逢立秋这日,天子就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来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二来品尝新秋收成的米谷,以示庆祝,足见古代先民对立秋之日的看重。
诗人们也会在立秋这天,吟诗寄怀。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诗中有“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这是他在立秋日惦念远方的朋友元稹;清代乔崇烈《立秋日枕上》说“新凉涤残暑,细雨作秋声”,写立秋之景,突出节候变凉。
在古代的诗词中,节令之秋往往隐喻着人生之秋,透着一种苍凉之态。如晚唐诗人令狐楚的“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北宋诗人宋祁的“白发光阴诚可惜,五年骚首问长安”。唐代诗人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最有代表性。诗云:“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作者联系自己一生为官,现如今两鬓如雪,感慨系之,无限悲思。起句感叹人生世事如过往云烟,承句感怀镜中之我已老态龙钟,转句自嘲一生所得惟鬓上白发,结句惜时怜己,岁将暮矣,人将老至。
就在众多诗人抒发光阴虚度感怀悲秋情结之时,唐代诗人刘禹锡却独树一帜。他在《秋词二首》的一首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反往昔悲秋的文人时尚,表达了爱秋喜秋的新意境。尽管王维的《山居秋暝》已流露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尚秋情绪,但这还只是一种归隐意识,而此诗却独辟蹊径,气势豪放,立意更深刻了。
立秋后,炎热的暑气还一时难消,常有“秋老虎”的余威发作,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俗语,但不管怎么热,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转凉,立秋后下一场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这便应了民间的一句歇后语:“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不过,这句歇后语,其内涵在不少的文字表述中又有了另一层面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