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读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2023-05-29 09:19 作者:天地不仁人有情  | 我要投稿

总论:

1.通过列举日本、俄国的例子说明中国变法图强的必要性;

2.指出研究近代史的目的。

原文中有一段话: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1.论述了中国历史上没有“平等”概念,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

2.清政府对通商以及文化交流限制颇多。

3.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紧要,而清政府对通商的限制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4.英国“和平外交”失败。

原文中讲: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5.蒋廷黻对鸦片战争的看法: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6.林则徐对英国商人和侨民太“狠”。

7.琦善安抚英国人,向英国求和。

8.蒋廷黻对林则徐的评价:林则徐知道清王朝需要改革,但林害怕清流非议,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

原文: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9.原文: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10.原文: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二十年后的咸末同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

1.治—乱—治的循环套。

2.原文: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曾国藩所领导的士大夫式的运动又能救国救民族吗?他救了满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满清并不能救中国。倘若他客观的诚实的研究满清在嘉庆、道光、咸丰三代的施政,他应该知道满清是不可救药的,他未尝不知道此中实情,所以他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他的态度反趋于消极了。平心而论,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

3.原文批判湘军的一些治军方法: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于此也可看出旧法子的毛病。

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

1.原文: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虽走的路线不错,然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

2.原文:据他(郭嵩焘)的研究,我们在汉、唐极盛时代固常与外族平等往来;闭关自守而又独立尊大的哲学,是南宋势力衰弱时代的理学先生们提倡出来的,绝不足以为训。

3.原文:总之,资本主义可变为帝国主义,也可以不变为帝国主义。未开发的国家容易受资本主义的国家的压迫和侵略,也可以利用外国的资本来开发自己的富源,及利用国际的通商来提高人民的生活程度。资本主义如同水一样,水可以资灌溉,可以便利交通,也可以成灾,要看人怎样对付。

4.左宗棠要进军新疆,李鸿章却要把重心放在东部沿海,对此,蒋廷黻评论道:左宗棠的言论比较动听,李的比较合理;左是高调,李是低调。士大夫阶级一贯的尚感情,唱高调,当然拥护左宗棠。于是借外债,移用各省的建设费,以供左宗棠进攻新疆之用。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强烈抨击《中俄密约》,原文讲:光绪二十二年的《中俄密约》是李鸿章终身的大错。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并无于短期内再进攻中国的企图。是时日本政府反转过来想联络中国,因为西洋倘在中国势力太大,是于日本不利的,威待的本意不是要援助中国,是要利用中东铁路来侵略中国的。以后瓜分之祸及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这些国难都是那个密约引出来的。

2.原文:简单的说,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后来又是不彻底的实行。为什么不彻底呢?一则因为提案者对于西洋文化的认识根本有限,二则因为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制度及时代精神不容许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前进。同时代的日本采取了同一路线,但是日本的方案比我们的更彻底。日本不但接受了西洋的科学和机械,而且接受了西洋的民族精神及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3.评价义和团,原文讲: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4.原文: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这岂不是偏于思想吗?有许多人直到现在还这样的批评中山先生。三十三年以前,当同盟会初组织的时候,就是加盟者大部分也阳奉阴违,口信心不信。反对同盟会的人更加不必说了。他们并不否认三民主义的伟大,他们所犹豫的是三民主义实行的困难。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一般浅识的人承认军政、宪政之自然,但不了解训政阶段是必要的,万不能免的。

5.原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我们不可一误再误了。

6.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原文讲:辛亥革命打倒了满清,这是革命惟一的成绩。满清打倒了以后,我们固然扫除了一种民族复兴的障碍,但是等到我们要建设新国家的时候,我们又与民族内在的各种障碍对面了。

7. 原文: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之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8.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

9.蒋廷黻原文:从十五年七月九日起的北伐到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的抗日战争,蒋先生的事业是读者们所熟知的,我们可以不必细说。但是有三个重要方面我们不能不注意。

第一,现任国民党总裁的蒋先生在最近十余年只内的事业一贯的一中山先生一起教为本,他认定偏左的共产主义和偏右的军阀都是误国的。他所领导的政军始终不离开三民主义。最初误会的人很不少,慢慢的他们认识了他的政策,由认识而生敬仰,终则一致的拥护,所以抗战以来国人不分党派区域均团结于他的领导之下一致抗日。

第二,近年蒋先生鞭策全国想近代化这条大陆上迈进。铁路的加修,全国公路网的完成,航空线的设立,无线电网的布置,义务教育的提倡,科学及工程教育的奖进及国防的近代化,都是近几年的大成绩。抗战以前全世界无不承认我民族已踏上了复兴之路。日本的军阀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决计向我们大举进攻。

第三,九一八以来,国人有些为感情所冲动,要求中央早战,有些反动分子另怀阴谋,以为向日抗战就能消灭中央势力,于是假爱国之美名,鼓动早战。蒋先生为民族计,忍受国人的非议和敌人的无礼,决不轻言战,亦绝不放松民族近代化之推进。我们能从“九一八”到“七七”得着七年宝贵光阴的建设,这是蒋先生深谋远见的结果。目前的困难是一切民族在建国的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只要我们能追随蒋先生,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读完这本书之后的简单总结:

蒋廷黻从中外通商(贸易)、禁烟(鸦片)等问题写起,直到抗日战争初期,列举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的各种救亡图存运动,作者认为:要想实现民族复兴,既要学习西洋科技,又要学习西洋的文化。最后的落脚点是:洋务派失败了,维新派失败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则属于匪寇暴乱,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路线可以救中国,而蒋介石正是“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传承了孙中山的衣钵,以此为蒋介石政权的合法性背书。

蒋廷黻在书中特别强调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企图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正名,由此可见,蒋廷黻是“拥蒋派”,他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拥护蒋介石进行“开明独裁”是对国家发展有利的。

蒋廷黻主要是从中国如何早日实现近代化这一视角分析历史事实,他既不是传统道学、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也不是盲目排外分子,他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由于他的世界观(他曾留学美国,深受欧美制度、文化之影响)的限制,他只看到了“三民主义”一条路,他没看到马克思主义这条大路。所以蒋廷黻从他的世界观、从他的早日实现近代化(即把重心放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上)的视角出发,其对近代史的梳理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他的政治观点,即“三民主义”,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而他认为,在当时只有蒋介石可以领导全体国民践行“三民主义”道路,以实现他的理想。


解读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