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时性的人类身体工具化问题梳理
【文章概要】:文章借由社会学、消费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视域, 从历时性角度整体梳理与分析了从原始时期至后现代社会的身体意义之流变。文章把身体分为了“原始社会”“农耕社会”“资本主义”“技术革命”和“后现代社会”五大时期。认为人的身体从资本主义社会就开始变成“工具化”的身体,并理清了资本主义媒介技术生产方式和后现代娱乐化的关系。以此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文章对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的异化持完全悲观态度。 文章来自于我的知乎:@白糖水不甜丶 在历史的研究中身体的问题一直被人类自己所忽视,以及笔者很长时间没有更新知乎惹,并借近年来我对于人文社科知识的不断积累需要对身体问题的一个整体性的反思。因此,借以上缘由,文章从历时性角度整体梳理与分析了从原始时期至后现代社会的身体意义之流变。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身体的意义也不断在异化。
一、原始社会:“作为自然维度的身体”
自然的身体显然就是生物本能上的身体,与自然界的动物别无二致。同时,人也还未出现“语言”,没有语言也就意味着未出现具体的劳动分工。这时候的人主要是通过打猎、野外采摘等方式满足自己的生物性层面的需求(拉康语,也可称为人的本能)。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懂得了使用工具,更复杂的打猎则更加需要复杂的劳动合作与分工,这时候语言就产生了——人类的身体从“作为自然的身体维度”进入到了“作为劳动的身体维度”。
二、自给自足:“作为个体劳动维度的身体”
这时候人类文明进入了农耕时代,人从自然界获取材料使用工具进行加工获得了为自己所用的东西。马克思把生产力分为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称之为“生产资料”),
这时候的生产资料是归劳动者本身所有,劳动者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自足,在劳动中肯定了自我的价值
。除此之外,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劳作的过程中有点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风格,劳动后的成果凝结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与自己的个性。就如,自己种菜可能会比较随性,自己喜欢吃萝卜那就多种萝卜,想吃青菜就吃青菜,我可以一天天的看着这些蔬菜长大,这些蔬菜属于我自己的生产资料,由此我心中有着强烈的成就感。对于多个劳动者而言,自己家种菜的品种也是因人而异。再一个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的劳动成果是为了满足生物性本能的需求,因此叫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三、资本主义与教育:“作为工具维度的身体”
资本主义诞生的主要表现在于雇佣关系与大工业化生产的出现。在劳动雇佣关系中,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不属于劳动者所有,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来从中获利。劳动者从事的都是标准化、同质化的流水线体力劳动(你做他做都一样)。工人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只够支付其本人必须的生活资料,加班时间长、累、忙导致工人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工人被异化成了一个“机器人”(参见:卓别林执导的电影《摩登时代》)。
工人的个性被大工业化生产所替代,劳动者不再是一个赋有个性的人。
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的即:对于劳动技术的再生产——教育机构。
国家需要培养适合大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人员,以从事相关生产活动。
由此,国家设立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让“祖国的花朵”学习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以为国家大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劳动技术支撑。其次,通过考核筛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更高等级的学校进行深造,把“学习欠佳”的学生排斥在边缘之外。教育就是生产机器,这不足为过。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写同样的题用来应对考试。在考试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对考试的答案进行了创新性解答,但由于不符合“标准答案”被判了0分,学生的个性再萌发的时候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可见,
学生的个性被教育所否定,学生不再是一个有个性和创新的人。
四、生产率的提高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作为规训的身体”
大力发展媒介技术以提升劳动和学习效率,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又增加对人的剥削,缩短人的自由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被发明,一定程度上让工人的工作时间增加了(晚上可以室内加班),虽然时候媒介技术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人们在家长有了照明电器,人们的夜生活变得愈发丰富,但也以牺牲了自我的自由时间(加班)来付出代价。再如,在没有照明的时候学生不需要上晚自习,但是随着电灯的发明学生完事需要上晚自习了;空调于1902年被发明,起初只是为了保护生产机器在适当温度下能正常运行,以至于可以使机器工作更长时间,可是机器工作时间更长,工人们意味着也会工作时间更长,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对工人的剥削。当然空调在家庭中也起到了一定提升身体舒适度的功能,同时也为大型商业中心和公共交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有空调的车俩可以搭载的乘客更多,降低公共交通的运营成本、速度更快(在以往非空调的公共交通中,只能通过打开窗户来进行车内空气的流通,因此车辆不能开太快否则会不安全,而如今的交通设备都自设空气交换系统,同时在炎热的夏日和寒冷的冬天都可以调节车内温度,窗户可以关上,速度可以加快),工人和学生在路程上所花费的时间减少,资本家就可以再度延长工作时间来提升工作和生产效率。再到如今的科技革命时代,资本家只需要在微信上遥控你,安排工人干活,生活和工作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虽说高度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也以人的劳动和被剥削时间作为代价。【假如到未来,“超时空转换”等交通工具被发明,或许人和工作的界线已经消失,老板一个电话打过来,你马上就要从家中传送到工作场地,同时人可能被压迫到无法反抗的地步。笔者小时候一直觉得,要是有时空传送的装置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随时传送到相见的人身边,但似乎现在一想却细思极恐】 这样所做的一切,可能只会让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高压的工作和学习压力下只会让人丧失自我,出现各种身体问题。 在大工业化生产下,必然需通过监管劳动人员及学生的行为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在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工厂中只能通过在每个小车间设立组长来监视工人的工作(
人工现场监控
),以防止工人上班摸鱼;在教育机构如学校中,老师可以在教室后面查看学生的上课情况,以防止学生上课睡觉、开小差的情况出现,但以上这些监视方式效率过于低下。所以,之后发明了
数字监控
设备,它替代了人工的现场直接监视,管理监督人员只需要坐到监控室查看实时的监控,发现员工摸鱼就可以马上发现以扣其工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是制造了一种权力机制,因为工人看不到别人是否在监视他,但是监视的人员能看到工人在做什么,所以监控开机不开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监控设备的持续性在场就能给工人造成无形的压迫和权力的不对等。
然而,以上两种监控方式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人工监控中监管人员可能会因为一个转头、在看其他地方或者暂时的离开岗位而忽视某些摸鱼的工人。数字监控中管理人员也不能完全扫视整个监控画面
(因为人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只能看到一个点,而忽略画面的其他地方,且大多情况下只要未出现什么大事也不会回放监控,人工回看监控很费时间),
难免会有工人处于侥幸心理摸鱼而没有被发现,或许有时候监控会死机——他们都不能完完全全对工人和学生进行控制和规训,因此必须发明另一种监控方式即:人工智能监控系统
(这种监控方式可以让ai自主学习人的肢体动作,哪些动作是属于摸鱼的动作,但也许有时候ai的学习深度不够以至于不能完全判定工人的动作是否是摸鱼,但是也可以把其过程记录下来,留给人工进行再次判定)(我在某视频网站上看到我国某个高中的人工智能监控系统视频截图,可以看到ai对于“被认为是开小差的判定”的学生进行实时锁定和记录)。资本家或者权力主体把这门技术引进后将大大提升工人的生产效率,学校引进后也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升学率和成绩。那请问,这时候的工人和学生真的一个完整的人吗?这种监视方式是对于人性极大压迫。一个学生一天天要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习大约12个小时(高中)每个月只有四五天假期,少则一个月1天。上课不能做其他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学生的心理会不断被压抑,这时学校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给每个教学楼和宿舍楼装上防护栏,在把高层阳台的门焊死。【参考:福柯的著作《规训与惩罚》的边沁“全景敞式监狱”的构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此处再提一下“时空传送”装置媒介。假如它真的在某天发明了出来,或许人类社会会就此灭亡。人在高强度的压抑状态下难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比如失业导致没有经济依靠的工人而选择偷、抢、杀和反抗权威等报复社会的行为让自己生存下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需要报警、出警来制止事件的发生,但是如今每个公共空间都装有Ai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识别犯罪行为),同时统治阶级只需要通过传送就能到达反抗者的身边,对反抗者进行实时的制止和判刑。
我认为,媒介技术越发达,底层人们越难对不公的制度进行反抗。人工智能监控系统极大提升了效率,完完全全无死角、全方位监控人,增加了人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同时极大压迫人。媒介即规训,规训即媒介。
五、消费与娱乐化和人际关系的异化
当然,权力和资本阶层的不会那么蠢到一直压迫底层人民,资本和权力一定会制造一些列娱乐和消费符号,让被压迫的底层人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和宣泄,所以
人们在消费中可以获得愉悦。
资本和权力是最喜欢的是很努力工作又很勤快消费的人,工人在从事了一整天的工作后需要消费和放松(去买一杯奶茶、买主机游戏、看电影、去逛商场、或者充值视频网站和音乐app会员进行各种放松),就拿电子游戏来说,游戏公司制作一款好玩的游戏后让消费者玩和放松,消费者如果喜欢这款游戏并且有经济条件那就就会“游戏充值”,游戏公司获得了玩家的充值,那么又可以进行下一部游戏的开放和生产,然后制作出更多优良的游戏让玩家不断充值,同时把自己公司的资本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游戏灌输给玩家,玩家的价值观就不断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被不断塑造。游戏虽然好玩,但是自己的三观也不断被外界所塑造,是对于真实的遮蔽。
后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擅长的就是不断生产新的消费符号,同时借助商品的符号来定义我们每一个人,资本意识形态制造出的昂贵商品符号可以显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阶层的高低,同时可以让人们无时无刻有地方可以进行消费。后现代社会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钱没哪花。
(有钱的人必须买跑车、买别墅、买昂贵的奢侈品、住最高档的酒店,过上如此奢靡的生活。而你有了一个奢侈的物品,那么你就必须再用一些列的物品来充实你的身份,比如:你买了一个豪车,那么你需要一个与之相相对性保养服务和车库,以及你的穿着至少不能穿的很掉价,也应该手戴劳力士手表和镶钻的首饰和昂贵的服饰才能与你的豪车相匹配;再如,结婚必须要三金、有房、有车、要有稳定的工作,这些一方面是房产公司所灌输的资本意识形态以此增加房地产的销量,抑或是黄金市场的资本意识形态所灌输的奢侈品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脑白金”的广告意识形态非常成功的灌输到了人的大脑中——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脑白金”;“怕上火喝王老吉”,那么人们才吃饭的时候无意识就会想到“王老吉”)似乎这些被资本意识形态制造出来的符号已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共识,所以现在在大多婚姻市场“三金、房子、车”都是结婚的标配。 再到如今的短视频平台,我们在刷短视频的时候,自己的思想也会被意识形态所塑造(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稚嫩的儿童似乎对于一个事物或人长得好不好看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被象征秩序所建构,拉康语),他们某些人形成“颜控”倾向——看一个人首先先看脸好不好看,其次是身体;以及,明星脸、瓜子脸都是众人爱好的对象,他们愿意为颜值买单;再到如今的化妆品)【参考:鲍德里亚的著作《消费社会》、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拉康精神分析理论】 很多人会说这么一句话“我花钱可以使我快乐,我一有钱就花,不知道多开心。”“假如我和你结婚,你都没有钱,不能让我过上好日子,那我为什么要和你结婚,你没有房子,难不成我要和你租一辈子的房吗?你没有稳定的工作,那你以后失业了,我要和你一起过苦日子吗?”“你不是事业编,我不想和你在一起,你工作太忙了,可能还会不稳定,你优点很多,是我配不上你。”
以上观点看起来是正确的,但是细细思考会发现,这些欲望全是资本和权力所建构起来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或“商品恋物癖”,其指对于商品的过度迷恋和狂热的热爱,人们把自己想得到物品或符号当成了膜拜的、神圣的对象。但是一旦你的这个具体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你的欲望又指向了不可言说的别处即对象a。(你想买苹果手机,因此你努力工作拿到工资把它买到手,但是你得到了之后又感觉索然无味,你又想得到其他的物品)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物的欲望促使人不断赚钱、再消费、再赚钱、再消费,消费即愉悦,人在消费的过程中就被物品所控制。
资本意识形态让我们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的情感遭到挑战,他冲击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优秀的儒家思想部分)。
在成年人的社会中,他者看到你有钱而选择和你做朋友或和你交往,因为你没钱而很少人愿意靠近你。因为钱而伤害了彼此的感情,最后连朋友都做不成,人异化成了“钱的商品”,可以时候如今有钱可以解决大多数事情和买到极大多数的物品。在革命时期的友谊是非常深厚的(那时候的婚姻哪怕不合适也会凑合着过,日久也随之产生了感情,夫妻不会因为钱的事情而翻脸),而现在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进入我国,是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人类自我慰藉和孤独(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信息科技革命的影响)。 当资本买通权力,权力制造意识形态让资本得到充实,资本反过来又巩固了权力。
西方思想确实把自然科学传入了我国,促使了世界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发展,但是在我们享受高度发达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一味地强调科学技术的便利,从而忽略他的代价付出不可取,我对于技术发展是完全持悲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