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论·思考·实践

【讲题】如何设计一门好的课程——课程设计模式理论与评价
【讲者】郭可慧
1. 汇报的三个问题:
l 课程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必然涉及“谁来进行设计”的问题.课程设计的主体是谁?
l 课程设计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一系列的操作程序或行为流程。有哪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系统性的模式?
l 这几种课程设计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劣,如何评价它们?
2. 汇报的三哥主要内容:课程设计的主体;三种主流课程设计模式;三种课程设计模式的评价
3. 课程设计的概念:
l 泰勒(P.Taylor):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l 克莱因(M.F.Klein):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结构,也就是对课程的各种要素的安排,它基于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两个层面。
l 靳玉乐: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分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4. 课程设计主体
(1)从教育行政层级看课程设计的主体
l 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教育行政部分;地方分权制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2)从参与者的身份看课程设计的主体
l 教育管理者、课程(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教师、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3)世界各主要国家参与课程设计的主体呈现“三级”结构
l 第一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机构或人员
负责例定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审定国家教材
l 第二级:省、州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设置,或白主设定和审査省、州或地方课程公共教材
l 第三级:学校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家或地方层级的课程设计,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主的课程设
5. 课程设计三大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
6. 目标模式
l 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
l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的四个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②为达到这些教育目的,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的正在实现?
l 含义:20:00
l 基本流程(线性):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课程
(2)特点
l 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围绕着预先设定的行为目标进行;
l 它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而具体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l 重视目标的结构性,要求按照不同的层次水平将各项目标组成完整体系;
l 主张目标的价值中立,认为教育是科学而不是艺术,课程设计仅是技术问题。
(3)缺点
l 它片面强调目标的特殊性,忽视了课程结构的整体性;
l 它割裂了教育过程中的事实与价值,导致课程设计的机械性;
l 它忽视了非预期的学习结果,忽视了潜在课程,因而不是全而的课程设计;
l 它重视训练机制,却忽视了对教育内涵的真正把握。
7. 过程模式
l 劳伦斯·斯滕豪斯(Lawrence Stenhouse),“过程原则”,强调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
l 价值追求:致力于发展教师和学生对知识和事物的理解,且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l 过程原则:①教师应与青少年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 性的问题;②在处理具有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保持中立;③探究争议性问题的主要方式应为讨论而不是讲授;④讨论时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⑤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
(1)特点
l 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
l 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
l 强调师生合作,主张发展与探究性;
l 强调教育是经验改造,相对灵活得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l 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l 并不完全排斥目标,而是主张设立“总目标"。总目标的表述方式是笼统的,有很强的原则性。
(2)缺点
l 忽视了具体、明确的目标的作用;
l 过于强调价值的相对性,导致评价困难;
l 对教师要求较高,很难切实可行。
8. 情境模式
l 改进“目标模式”的“线性化”,马尔科姆·斯基尔贝克(Macolm Skilbeck),情境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
l 基本假设:“课程设计应该针对单个学校和它的教师。换句话说,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乃是促进学校活动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
l 基本流程:分析情境→形成目标→设计方案→诠释与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及重建→分析情境→……
(1)特点
l 将“情境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
l 在开发环节上并不固定,具有一定的弹性;
l 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密切关联,形成一个循环。
(2)缺点
l 基于文化分析的视角停留于表层
l 忽略了课程对文化传承的功能
l 从文化立场看,具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