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笔记
[前言]此文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我的读书笔记,其次是简短的英译者Broadie的摘要,最后是猛大的课堂讨论笔记(未修订完成)。
1.1善是一切追求的对象/目的,这么说是对的。也就包括各类技艺学问以及人的做事,都是以善为目的。
进一步区分”目的“:有的目的是[实现活动]本身,有的目的是活动带来的产品。
就各类技艺而言(I.2再讨论做事),技艺有 主导技艺和从属技艺之分,由此前者的目的(比如战争胜利)就更值得追求(而不是后者,比如制甲术)。
1.2做事应有一个最高善(不然就沦为-无限的外在目的之序列,其结果是空洞的)。那么这种善的知识当然就对于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研究什么是至善?谁以至善为研究对象呢?似乎是政治学,因为它规定了所有其他学科是否应该被学习,因此政治学的目的就要包含其他的目的(比如战术和家政)。这个目的就是the human good属人的善。
1.3由于政治学的性质(与形上学的对象不同,其材料是-非永恒的人)因而我们只须要较低精确性的知识。
青年人也缺乏(作为研究题材的)经验,政治学是做事而非求知,他们的行为受激情左右。
1.4政治学的目的&做事要到达的最高善,是什么?“幸福”。一般人和柏拉图对幸福的观点。走向本原,还是从本原出发?在我的情况下是前者。(按:本节具体的讨论缺乏把握)
1.5三种生活:快乐-荣誉-思考。荣誉似乎取决于授予者,而最高善应是属己的;而德性似乎比荣誉更好,但一个人(在睡觉时,不使用德性时)也有德性。钱肯定是一个工具。所以最高的善,不是这三种。
1.6 什么是普遍的善——讨论柏拉图的eidos。
1.7什么是属人的善。对于至善的两种论证:完善*方面,自足方面。【按:telesos,最能作为目的】
A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追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
B“幸福是自足的”,并非孤独的生活,而是凭自身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匮乏(不因加上别的善而更善)。
我们需要明白人的功能;人特有的功能不是营养那部,也不是感官那部分,而是理性。
属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还需要一生的时间。
1.8外在善-身体善-灵魂善。考察了关于至善的意见(错的意见会与已知事实矛盾),
a有的认为幸福在于德性,这是与我们的观点(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相合的。
不能认为至善在于拥有/秉性,而在于行动/使用。
b快乐,享乐是属于灵魂的事情。当一个人喜欢某物,它就给他快乐,比如爱马者、爱正义者。没有这份行为本身的快乐,我们也不称之为正义者。
c幸福显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一种运气的好)。
I.9幸福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要比神赐来得更好)。另外按照我们之前的观点,马和小孩不能实现理性做事,而且需要一生的时间才可以被称作“幸福”。
I.10我们是否需要“看到最后”才说一个人是幸福的?这等于说,他死了,我们才说他是幸福的。谬论!
运气的影响不应该让一个人这时幸福,那时不幸。尽管我们需要运气,但是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动。
I.11已故者的后人或朋友的运气对于他的幸福影响微乎其微。
I.12幸福是该被称赞还是崇敬encomia,称赞是有参照物的,对于神来说-拿人作参照来称赞就是不恰当的,同样幸福如同神一样是属于honourable事物。【按:我想到了奥古斯丁】
1.13讨论完幸福,我们讨论其定义中提及的“德性”
首先我们要研究的是[人的德性],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寻找[人的善]、幸福(是灵魂的实现活动)。所以该研究的是灵魂的卓越。正如医生治眼需要了解整个身体/眼睛机理,所以我们先考察灵魂。
灵魂分为 无理性的部分(自然没有德性);有理性的部分(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
无逻各斯的部分:a营养的部分、b欲求的部分(某种意义上分有理性,比如节制者的欲求就与理性相符-像听从建议那样而不是服从数学规律的意义上)
理性的部分:一个部分是严格意义上具有理性,像听从建议那样(对应理智德性-伦理德性)
【按:文本似乎没讨论:伦理德性对应的理性部分,它的性质如何?和欲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卷的结构:我分为4部分:1-3、4-8、9-12、13。或许不该章节来划分,用编码更加准确】
I.1-3善作为一切追求的目的,政治学研究人的目的。
I.4-6是至善的意见考察(幸福、三种生活、柏拉图的善)
I.7至善的证明(完善-自足)
1.8回头考察关于善的意见(三种善、快乐、运气)
I.9-幸福的获得
I.10-11意见考察(一生的时间、身前身后的运气)
I.12称赞与崇敬encomia,至善是像神一样的。
I.13至善其定义中的“德性”问题
【附:英译者Broadie的摘要:Aristotle begins by arguing that there is a chief good for human beings (chapters1-2,1094al-b11). After some methodological remarks (3-4,1094b11-1095b13), he turns to the problem of identifying that good which everyonecalls happiness’(4,1095a14-18). Having examined some existing views.popular and philosophical (5-6,1095b14-1097a14), he constructs his ownaccount (7,1097a15-1098b8) and shows how it diverges from and coincideswith received opinions (8-9,1098b9-1100a9). Some questions about happiness: the main one arises from the fact that human happiness is that ofa mortal,subject to chance (10-11,1100a11-1101b9). Another question:is happiness to be praised or honoured? (12,1101b10-1102a4). Since hehas defined the good for man in terms of excellent activity of the soul (7.1098a16--17), the next task is to examine excellence, beginning with ananatomy ofthe soul(13,1102a5-1103a10).】
——————————————————————————————————
附上猛大的讨论吧【2016年李猛的<伦理学导论>第四讲笔记】
〇、道德教育之困境:作为社会规范的道德本身恰恰不是幸福
1普罗泰戈拉指向的道德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像是外在的限制人的东西;
社会为什么给最符合“道德”的人以权力?——一开始希波克拉底的愿望
苏格拉底的检讨:他的教育确实提供了针对未来的测量术的技艺。
1.2卢梭对【道德教育】的批评(卢梭的出发点是不幸,而非幸福):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
动物的自爱是自然情感;而人的“自爱”会与人比较。
道德给人计算苦乐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不幸的根源。
2针对德性与幸福这个问题,在古典思路里正是希望由德性实现幸福。
《幸福的道德》认为,“古代伦理学回答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生活会使人都到幸福
2.1对《普罗塔格拉》的一个回应:道德教育对人就是满足现世欲望的手段?
亚氏说它是能够发现生活中指向目的的善的知识。而不是满足欲望的手段。
一、善是的目的(这一步是人们都承认的,下一步的最高善很重要!)
1道德生活不像技艺:A指向某个目的、B目的之间有(梯次)关系。
技艺指向制作【poesis】——而做事praxis不为产品,关心活动本身[i]。
2全部目的的最终目的:就是某事以其本身为目的【energeia实现活动-有为at work”】
3一开始的分析突出两点:
A研究善的知识需要抓住-[人的作为和制作的产品]
B对于制度化的现代,什么事情本身能作为目的[ii],是尖锐的问题。
第一卷要谈的是:找到一个目的能把生活构成一个内在的整体(而不是永远指向未来,那些需要满足的欲望)。
二、I.7至善——如果满足两个特点,就证明它能把人生构成整体
1论证:如果是无限的追求,那么目的的这个欲求就是空洞的[iii]
2至善的特点:
A最终目的[iv](最具有目的性的,比其他的东西更能作为目的)
B自足的(为了它本身而去选择它。“使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匮乏”)
2.1讨论
有了这样这样的至善,人生就能构成整体——这取决于善的知识,而不是各种到达它的手段的知识,而是目的的知识。
2.2有人说它发展了柏拉图《斐利布篇》关于快乐的讨论:
A快乐一定要有知,软体动物不是真的快乐。[善的知识]
B生活是不是只需要快乐,就不需要别的东西——[自足]
2.3自足——考虑到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内在关系
自足既不是孤独,又不是仅仅靠外在的东西,是靠德性获得幸福。
友爱的讨论中最重要的是,和自己作为朋友,和自足概念一样。
三、幸福作为至善
1.0习俗的“幸福”其核心是命运;
俄狄浦斯一出场就是各方面极其幸福的人,但是他妻子其实是他母亲,最终戳瞎自己。
1亚氏说: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作为】。
功能论政:1人有其特有的功能,像马.2它是灵魂——人的本质活动是理性的活动【理性的部分-服从理性的部分】————到这一步就能给出幸福的定义。
{进入灵魂作为的状态就指向幸福,which is achireved by德性}
这三个要素就是亚里士多德最终规定幸福概念的基本思路:至善的两个标准、功能论政、道德生活中人的形象(2个部分:运用理性&服从理性的部分)
7这个幸福的分析 存在的问题(争议):1幸福到底是指向人生整体还是单一的东西(which 支撑起整个整体 )(de 理性?)
2外在善、命运对德性的影响
8亚氏:人不选择目的,而是用什么去达到幸福。
亚里士多德关心的是怎么能让你的每一件事情和人生的幸福能够关联起来。
德性在于选择
我们为什么认为他道德上好,就让他有权力,是因为他能做出真正重要的抉择。
9德性与幸福。——人的幸福依赖于:1善的知识2德性
关于善的目的的知识,不是做事情有目的和手段的结构;而是你能把每件事都结合到 至善上(这里关于至善的知识,是和计算术有决定性区别的地方)
道德德性:“品质”(原意是:有。——持有)这个状态。德性,尤其是伦理德性 是习惯\训练 养成的。 ————人的德性作为一种(hexis音)所秉有的“品质”
10德性为什么能带来幸福?——(功能论证)
眼睛的功能就是目的——德性作为一种hexis,使人造就一个整体(全部指向至善)
最关键的部分是处理灵魂中服从理性的道德、伦理德性,主要和情感有关系,而上面的部分是拥有和运用理性的人,他最终指向的是理智德性,这两部分的关系的进一步澄清才能说一个人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好人。
[i] 这一点被老师提出疑问,比如(父母生病了)你去孝敬他们,很难说你是要享受过程的。
[ii] 举例来说,假设一生有五分钟完全忘记了时间,这是非常突出的“有为” energeia的标志
而这5min,一定不足以称为幸福,它需要一生的时间,参考I.10
[iii] 即,人生并没有构成一个整体。真正评价幸福的不是一个行动,而是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是否幸福。
[iv] 即中译的“完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