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气兰州】风沙?拉面?你对兰州有所误解

【英雄气 兰州】文案文字版来啦!
之前在评论区要文案,沉了,趁值班没事自己打下来了,顺便再刷一遍视频。送给大家,押韵部分已用彩体字标出,这里表白up主漫游银河计划和文案撰稿王凯迪 ღ( ´・ᴗ・` )比心~ 还请大家多多点赞投币,有错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欢迎各位大佬评论区指出。
捧场人多的话我去把前几期文案文字版也肝一下~

虎踞陇右,金城兰州。总在醉酒的民谣高地,少不了边塞的血性恩仇。两千年、匈奴远遁,八千里、壮丽河川。三炮台里翻腾的铁马怎越过白塔山、金城关。大众巷里的冷暖、牛肉面里的羁绊,浸在英雄气里的兰州儿女,只敬重多情豪迈、赤子心肝 !
极目皋兰之上,远眺故关残墙:从松潘草地到河套平原,名山左右大河流向、草木划分农牧边疆。蒙古青藏,长安敦煌,秦道宋堡描绘的商路,在山川间的孔道里生长;汉简唐刀散落的地方,得名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驼队番商,当大漠落日里的剪影,还未成为中华开拓的意象,千里河山上狼烟滚滚,汉匈之间战线漫长。轻骑铁马突入贺兰,冰河南北剑拔弩张,两山对峙河谷狭长,皋兰山崖固若城墙。兰州将要落成的地方,注定是为了英雄登场。
大战前夕张骞西行,十三年间杳无音信,直至庄浪河谷中报来汉使持节,才知道他于万难之中凿空西域。又五年后,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受命进军河西,“将万骑出陇西,鏖皋兰下”,首战尽歼匈奴精锐,再战肃清河西走廊。携此一战之威,汉武帝开拓河西四郡,作为远交西域的厅堂。大行令李息于皋兰与黄河之间筑起“金城”,是为汉地的最后堤防。四十年后,汉昭帝以边塞阔远,置金城为汉家郡县;又二十年,赵充国平抚羌人叛乱,屯田河潢之间,一万汉军由此进驻,成为金城的首批移民。无数商人从这里经过,送来远方的物产风情。班超、玄奘、王玄策、张议潮,后继的开拓者在兰州的夜空闪耀。而这座汉地古城的命运,将要在此后的千年波折里缥缈。
- 汉地古城
白塔山上的金城关,旧门牌里的王保保,永登的令居噻,城西的安宁堡……故关城垒的地名在城中遍布,但它们所叙述的并不是金城的坚固,而是兰州的穷途。
东汉时期,朝廷曾三次将金城弃置。魏晋之后,数十个政权在这里征战不止。隋廷“取皋兰山以为名”,改金城郡为兰州,但安史之乱河西失控,再一次让这座城市陷入争斗。
西羌、匈奴、鲜卑、粟特,突厥、吐蕃、女真、蒙古……一批又一批的娴熟弓马在兰州城中匆匆走过,但一代又一代的兰州人只看见了漫天的战火……
至明朝开国,兰州降格为县,但人们将用一座浮桥来表明从坚城到苍生的转念。
三十年后,明肃庄王朱楧移驻兰县,上万名工匠学士闻名远来听从调遣。他们开设茶马互市,转运粮食布匹,同时新建寺庙道观,重修兰州学宫,古城民风由此回归儒学正统。城市在他们手中日渐繁荣。
八十年后,朝廷恢复兰州建制。又两百年,确立为甘肃首府。至于晚晴动荡、外敌入侵,陕甘总督左宗棠扛鼎于危难之时,决心移师兰州。他抬棺西征,植下杨柳千里;缓进急战,收复西北失地。而当硝烟散尽、尘埃落定,他留下的功绩早已遍及兰州:制造局、织呢局是西北近代化的基础;贡院与学堂发展为兰州的众多学府;甘肃驿道确定了今日的高铁路线;黄河水车灌溉了沿岸的良田万亩。
两千年的起伏波折,收拢自阿白塔山下的一条长河,这座起于兵戈的坚城,终于在争斗与融合之间作出了取舍。南北杂处,各从其俗,独属于兰州人的一脉大河文艺,正要缓缓流出……
- 大河文艺
引入闹市的古迹,桥水交映的园林,当东西南北的精粹沉淀,兰州又会呈现怎样的风情 ?
从机场到郊区是黄土,从东岗到西关是拥堵。进城牛肉面,一碗八块钱,吃完走去河滨公园,竟能如此休闲。三炮台里泡个暖春,三台阁上等个黄昏,兰州将要向所有人表演,从都市到星空的转变……远看星光点点,近看烟火人间。大众巷、正宁路、南关街……原来北方的夜市,也能够如此炸裂!小夫妻递来一碗冰凉,大胡子送上一锅滚烫,低头是干干净净的路面,抬头则是热情洋溢的笑脸。手抓羊肉是诚心待客,蔬菜百合是油腻缓和,兰州人的搭配摆上餐桌,美食里的智慧叫做农牧结合。日照和温差养出各种水果的甜美,沟汊里的牛羊才是最地道的风味,但要说真正的绝活,还得是二细牛大、肉蛋双飞。亮红辣油铺上青绿蒜叶,远行的游子就开始流泪……出了兰州,这面汤里就少点滋味,要说原因,黄河水中自有是非……
从汉军羽林到边民风情,坐镇十字路口的兰州,就从未少过往来送迎:商人带来了远方的创作;移民丰富了河谷的生活;民谣歌手将忧愁谱上旋律;边塞诗人把悲壮写入传说……不同的面孔传颂着相同的诗歌,两千年的交流也是两千年的融合。沧桑百年的中山桥,见证了多元文化的开花结果;奔流不息的大河文艺,早已融入了兰州人的日常生活……
文溯藏书、读者文笔、藏蒙舞蹈,遍布兰州的名山古迹。平平无奇的大爷,露一手苍劲的书法;唱着秦腔的大妈,亮一身巾帼的芳华。风筝、皮筏、碑刻、高塔,我们能轻松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细腻、粗犷,而有心人则能在角落中找到一些别样的珍藏。骆驼巷,电机厂,还有一个关系国家兴衰的工业重镇,曾在兰州人的手中生长……
- 工业重镇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确定兰州、西安、成都、武汉等八个城市卫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点。次年,《兰州市城市总体初步规划》编制完成,确定西固、七里河为兰州工业建设的重心。八项国家核心项目相继在兰州落地,四条铁路干线将要在兰州汇集,一车又一车的工业成品顺着铁路驶向全国各地……四十六万有志青年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这里,他们于荒滩上建成炼油厂,投产当年就将我国原油加工量提升四成;兰州石化生产的丁苯橡胶,解决了我过合成橡胶的从零到一。他们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将兰州的工业企业从34家发展至466家,以满身的汗水污泥换得了新中国工业的第一次崛起。
如今的兰州城中仍留有许多老旧的工业痕迹,光影斑驳在机关楼的门窗,还在演绎青春燃烧的往昔。福利区里的筒子楼、石化城里的大烟囱,一年年的东风来去匆匆……爱吃核子雪糕的大叔不再跟他们的孩子讲到当年的岁月峥嵘。干旱、偏远、黄土、狂风……种种艰难宛若钢刀,想要削平兰州的志向,或许这座城市本就该和那些厂房一样陷入衰老,然后被人遗忘……
然而,果真如此吗?历经28年的研究,兰州重离子装置投入医疗应用;历经39年的建设,引大入秦工程全面竣工;61年的谋划,兰州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65年的耕耘,两山绿化累计成活树苗突破1.6亿。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生而逆境的兰州从未成为世人追逐的热土,但爱着这座城市的人,总是在兴衰一线的时刻逆流而上,用连绵数十年的踏实,搏来一个荡气回肠!无论霍去病、左宗棠,还是金城关、炼油厂,两千年来从未辜负过众生的期望。
陪故友同起同落,陪知交伏倒酒桌,多情豪迈的兰州人,听过许多的英雄传说。他们立起黄河母亲的雕像,背对着白塔的山坡,山坡上的树木宛若老兵,要看春风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