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物候】——惊蛰物候解
惊蛰的内核,就是惊动蛰伏。所谓蛰伏,其实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天地之间的阳气。阳气多以动物来表现,所以很多时候觉得惊蛰是惊动蛰伏的百虫,其实不知道惊蛰最大的内涵在于节气之中,天地之间首次的阴阳互动。入冬之后,阳气蛰伏,此时阳气动而上天,阴阳交而雷动,便是真正的惊蛰。
惊蛰的三候分别是,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雨水节气的第三候是草木萌动,代表的是生长之意。惊蛰节气的初候就是继承了这一点生机,继续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草木生长有了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桃始华。华,就是花。桃始华,就是桃树首先开始开花了。
要注意的是这个始,不只是开始的意思,更有领先、首先的意思。我们的意识中有一个“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的概念,其实就是从这句话来的。春气所至,百花之中,以桃花先开,几乎已经成为了我们心中自然而然的事情。雨水的草木萌动,至此为桃花开放,春气变化,已经有了十分鲜明的征兆。
桃这个字,是为木之先兆也。世间的鲜明,没有能够超过花朵的。春气属木,桃为木之先华,这一个字已经把所有的内涵都说透了。桃之为桃,就是在其始华之象,引领万物。而桃能开花,根本还是在于阴阳始交也。花开本为他见,如人在世,就是要表露自己,见到他人和为人所见。如《诗经》之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内核也是春气所感,阴阳互见,男女相配。
初候讲的是草木都开花了,我们有一个词叫做鸟语花香,所以二候讲的是仓庚鸣。仓庚其实就是黄鹂鸟。仓庚鸣的意思,就是可以听见黄鹂鸟在枝头叫了,鸟儿为何叫了起来?自然也是求偶之意。同样在《诗经》中,早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记载。
仓庚之意,仓就是谷物之仓,庚则是庚续的意思。万物华实,春气生长,使得仓储的谷物即将迎来更新充实,这就是仓庚的意思。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开花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结果,当我们看见花朵绽放了,其实就代表果实可期了。古人把黄鹂鸟称为仓庚,安排在了惊蛰的二候,其实就是见花知果的意思。
初候和二候合在一起,就是鸟语花香,万物之间阴阳之气交接,所以花开而繁衍,是从雨水的草木萌动开始,万物出现了阴阳的交合,这就是天之气变,引导的物候节律。从中可见的就是惊蛰之意,要知道原本的惊蛰在汉代以前称为启蛰。原本蛰伏的阳气在此时开启了,万物都打开了,具体的表现就是花开了,鸟叫了。这是之前立春和雨水并没有的颜色和声音的感受,一下子天地之间就鲜明悦耳了。
惊蛰的第三候有点让今天的人费解,叫做鹰化为鸠。鹰就是苍鹰,体型庞大而威武,鸠则长得如鸽子一般。只是老鹰怎么可能变化为鸠呢?所以很多人认为古人很不科学,在在那里胡说,其实是不了解古人的表达。入冬以后,人们可以看见鹰在高空盘旋捕食,到了惊蛰之后忽然看见枝头出现了鸠,类似鹰的鸟类,却比鹰要小,猜测该是鹰所生的崽,所以才有了鹰化为鸠的说法。
《诗经》里的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以用这个鸟来代表惊蛰之中阳气发动,鸟儿求偶的意思,才有后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自然。
所谓的化,这个字是最为奇妙的。天地之间的万物,讲究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就是化。生是发生、生长的意思,而化则有变化、蜕变的意思。从立春、雨水到了惊蛰,这一股蠢动生机,终于出现了化生。因为惊蛰的本意,就是蛰伏的阳气开始动了,这是从立春的动静之动,到了雨水的生长之动,至此成为了生化之动。
阳气生,阴阳交,则万物生化。这就是惊蛰物候的不同。开花了,鸟叫了,繁衍了。天地之间的变化从动静开始,要出现的就是有无的变化。如人一样,受万物之养,有了生长之后呢,就是进入到了主动的阶段,无论是繁衍还是创造,惊蛰都是一次醒来,在万物之中睁开眼睛,看见花开,听见鸟叫,心中就有了念头。
草木有知,声声不迟来
君子无妄,念念非先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