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独立与陪伴 ——浅评《孤独之书》


拿到这本书时,我把它当成“孤独的人看的书”或者是“孤独的时候看的书”。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理解错了。对于这本书,更全面的理解应该是:看透孤独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理解独立与陪伴。

当我看到前言的标题《孤独与狂欢》,当我看到前言的第一行写着“孤独感”,我彻底被这本书迷住了。我特别喜欢把“孤独”和“狂欢”放在一起讨论,看似两者对立,其实是可以结合的。“孤独”只是一种状态,是自己做的一种判断。而“狂欢”看似热闹,看似不孤独,实则不会影实则不会影响孤独的状态。大家可以想到一个场景:一位同事即将辞职,整个公司都为他践行。领导可能很不喜欢这个同事,但是他还是会说冠冕堂皇的话,比如祝他前程似锦之类的。有可能科室负责人也看不惯这个同事,心里只希望他快点滚蛋,说出来的话却是舍不得他走,以后常联系。这位同事一心想走,却要和大家说一圈场面画。其实,离职之后除了极个关系好的,大家都不再有联系,人走茶凉,就是这个道理。
前言中,还有一个部分满足了我咬文嚼字的爱好。作者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我竟然出奇地一致!“孤单”是外人看我,“孤独”是我看我自己。“寂寞”只是一个被人忽略求关注的信号。“狂欢”则是解决“孤单”的方法,但不能改变“孤独”。
再说说“孤独感”。我理解“孤独感”并不是因为这本书,而是之前饶雪漫分析过的“存在感”。这个词越念会觉得越别扭。因为存在就是存在,不需要用来感受。不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你存在,所以你才活着的,而是因为你本来就活着,我才能感受到你的存在。当人们都在刷“存在感”的时候,“寂寞”已经占领了人的内心。如果这个人他有自己的小众爱好或者继续坚持做自己,很有可能就会感觉到孤独。如果他恰好非常“孤单”,那么他一定会找一群和他爱好相同的人抱团取暖,这就是“狂欢”。
整本书的结构十分清晰明了,能够让人更容易理解孤独。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其一是孤独的真相隐匿在关系中;其二是在心灵历程中笃定地享有孤独。透过分析现象直击根本:心灵独立,不惧孤独,享受孤独。
第一部分中,作者分析了亲密关系、性、婚姻以及爱情中存在的孤独。认识亲密关系中的孤独,其实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处理自己与亲人和伴侣之间的关系。
小孩儿从小到大,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他的出生是离开母亲的身体;断奶是断掉依赖母亲的第一步;学会自己吃饭又向独立迈出了一步;暂时离开父母去上幼儿园也是另外一步;不需要父母接送,自己上学也是向独立迈出了一步;初中、高中有早晚自习,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也是独立的一步;高考出成绩了,要远离父母去上大学,独立生活更进一步;大学毕业开始求职,又是独立的一步……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逐渐适应了这一点一点的独立。但是我们的父母,永远停留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也就是在父母眼里,不管我们多大,仍然是孩子。如果你刚好是独生子女,那你应该能体会到,大学刚开学的那个学期,父母会过分担忧你无法适应集体住宿的生活,甚至还会远程安排好一切。他们仍然希望你有事情先跟他们沟通,他们用他们自己的经验教我们怎么做,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企图摆脱父母的这种依赖。渐渐地,我们与父母的话题越来越少。此时父母是孤独的。
在恋爱中,或许有些人会感觉到:“恋爱并不能使我变得不孤单,反而会让我越来越孤独。”也就是说,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使得双方很难真正地理解彼此。也有人选择不将就,一定要找到灵魂伴侣。其实,哪有那么多灵魂伴侣,哪有人生来就是合适的,无非就是当我们在关系中感到孤独时,往往是因为一些无法从关系中获得满足的情感需求。
首先就是“看见”与被“看见”的需求。我们都知道关系中需要相互了解,但很多长期相处的情侣仍然对彼此的了解十分有限。这是因为,我们常常习惯性地根据对方的外在言行来试图了解彼此,却很少关注行为背后的复杂的内在世界。
女生化了美美的妆准备和男生一起去看电影,结果男生突然不想去了,想在家里看球赛,女生会生气。因为男生可能没想到,女生为了能陪男生看电影,前一天加班几乎通宵。男生对女生发脾气,突然挂掉女生的电话,女生找男生大闹了一场。女生可能没想到,男生可能也有工作压力。
之前了解到一个观点:“伴侣越多地通过对方的外在行为做出反应,就越容易感到烦恼、失望。” 比如,男生看到女生哭泣,便为她擦去眼泪,看到女生生气了,就去哄女生。情侣之间,两个人争吵了,最常见的就是男生哄女生。虽然这些行为都表示了我们对伴侣的关心,但却只是根据对方外在行为做出的反应,长此以往,我们会很熟悉彼此的行为模式,却不能真的看见彼此的内心。容易被忽略的是,习惯性地验证伴侣是否关心你,依赖彼此的赞美来获得认可,这是对情感极度缺失自信的表现。因此,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一些抱怨:“为什么她生气的时候怎么都哄不好?”或者“我知道她想安慰我,可她什么都不懂我的样子真的让人很气!”
因此,当我们因为缺乏精神层面的交流而看不见彼此的内在世界时,互相的不了解所产生的距离感,会令我们感到孤独。
其次是被关注的需求。许多情侣即使经常在一起,他们却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例如两人坐在一起吃晚饭,却各自在玩手机;一位在分享今天发生的事,而另一位却没有认真倾听。这时候,虽然两个人看上去有长时间的陪伴,但由于双方没有给予彼此足够关注,所以在相处过程中,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与伴侣之间的连结是微弱的,从而产生孤独感。
所以,我们越来越重视“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可以避免很多矛盾,也可以消解寂寞,化解孤独。
其实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第二部分讲的心灵成长、丧失中的孤独和终极孤独。作者想说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意义感,就能理解终极孤独,并且享受它。
心灵(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心智)伴随着年龄逐渐成长,小时候大都是以一种本能的思想及行为为主,不会太深究问题。在成长时单纯的思考已无法满足人的理性求知欲,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在积累的过程中需要加工处理。人的思想深度,也随着思维的深入不断加深。这时人们就缺少童年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走向了孤独。人们从人与人之间走向了自我与自己的交往;而长大成人,心不再似从前般纯净,愈难以心相连,愈是寂寞;越长大,担负的责任就越大,越长大,才知愈多、思愈多,就愁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也在变化,思索的事物越来越多,做法也是和小时候不尽相同的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接触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多。 没有人会一直保持不变的心。
当我们失去什么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比如离开家乡求职、离职跳槽等。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的文案深深震撼了我:“一个随时都能让你搬走的房子,一份离了你谁都是可以代替的工作,一群只要分开就不再联系的朋友。我们就像一个个零件,轻而易举的被代替。告诉你个秘密,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相信,不管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刚刚离职的我,深有感触,从之前的城市搬到现在的城市,和之前的小伙伴少了一些共同语言,真的感觉这句话说到了我心坎儿里。不过,我也坚信,我在往前走。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过“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只是,孤独的苏醒需要泥土,若不领略,乃是因为生活给予的温润多一点,那是最大的幸运。
无人甘愿孤独,现实却常常不可逃避。追求梦想或者安于现状之间,本就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而选用前者就注定要面对孤独。所以,接受和别人不一样的自己吧,不要怕一个人,不合群未必是坏事。敢于面对孤独的人会成为所向披靡的勇士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