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1.3 晋文公姬重耳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晋文公姬重耳(公元前697—前628年)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具有法治思想的政治家。年青时受到父亲献公和兄弟惠公的迫害,逃亡在外十九年,经历不少艰难险阻,六十二岁时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即位。晋文公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执政期间进行了一些改革;
实行“懋穑劝分”,“通商宽农”,“轻关易道”。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通商,减少关卡。创设“执秩之官”[1]和“县大夫”的官制。“赋职任功”,根据功劳大小给予一定职位。“举善援能”,推举有才能的人当官吏。不论官职高低,功劳大小,赏罚分明。如跟随晋文公逃亡十九年的颠颉和魏犨,立过大功,得到重用,但一旦违反军纪,即依法惩处,定颠颉死罪,魏犨革职。他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善于团结人。他重视改革军制,增强军队,发展军事力量。按照周朝奴隶制规定,周天子可有六个军,诸侯国大的可有三个军,中等的二个军,小的一个军。晋文公由二个军扩充到三军和三行[2],并以六卿兼六军军帅。晋国实行改革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一战中,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晋文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的改革,削弱和打击了奴隶制的“礼治”和“世卿世禄”制,对促进封建制的发展和抵御外族奴隶主的入侵,都起了一定作用,但他进行的只是带有某些封建性质的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也是早期的,初步的。
注:
[1] 负责对官吏进行考察、升降的官职。
[2] 三行就是三军,实际共六个军。三行是为了避开周天子六个军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