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禮樂詩教,第一正教,分成四十九段。

2022-09-08 10:36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禮樂詩教 第一論 南風洪通:


(01)先賢有云,讀書在於改變氣質。若氣質無變遷?人猶如正牆面。氣質何處尋?一曰談吐,二曰心情,三曰事理,四曰舉止,五曰容儀。


(02)機械式發聲?人不如編程語音。

固定化聲調,千篇一律當有趣?

僵化乾扁的樂聲,沒有聽聞練習的可能!

獵奇吵雜的風格,可曾修養溫潤的品德?

語音不當時,學則孤陋不接世。

陳述沒主題,人事不確然,則學文缺條理。

內容不正義,猶如禽獸穿衣,緊咬章句格律。君子戒之。

節奏短促變音,強凌方圓,學舌而已。

自滿自學己音,不能施教溝通,落於口沫而已。仁人慎之。


(03)能赴禮樂詩教之聲,陶冶性情之曲,如何象之矣:

樂聲順和無崎嶇,變化自然不僵硬,

音色淡然少強烈,歌曲溫暖而安平,

字音清楚完整,陳述有主題,內涵有正義。

因故而作例,論語學而第一。


(04)嘗試語氣乾淨,溫柔堅定而自得無盡,為之說明矣。

開耳聞聽,順氣和平,安詳心情。

開心跟隨,願望昇發,事物更敏感,動機合良善。

開口練習多,善養心氣厚,而端身入理。

言說歸自然,進退亦順利。


(05)何以言之矣?

人有情緒千萬端,一如風飄雨亂竄,

時時零落,處處擱淺。何日歸於海天一線間?

若點滴乾淨而匯聚成川,思想有源流,遇事亦成熟,

處處逢源而滋潤萬有,心海經緯何有其難。


(06)一旦行去則力久真積,記說方便如下可以。一曰安靜,二曰發聲,三曰選文,四曰期效,五曰行逕順序。


(07)一曰安靜,緩氣息練呼吸。境地平則感觸平,感觸集於心。故心平則氣平,氣平則想靜,想意純,則動靜純,盡心素行,由此啟始矣。


(08)二曰發聲,肺充血而動意,變口型而成音。故聲大則意堅,聲小則意欠,為發聲動念回受心田,故聲言能聽於雙耳間,如此可以。


(09)欲細調大小恰當之宜,先足氣後發聲,不斷音而持續,其尾音大小,可當所宜。


(10)三曰選文:訓文教篇者,文本依情表意,借事說理,欲文化心思,必定佳文而可以。


(11)而語音不普通則不能入聽,其文情不真實不足以教信。

意念不清則不可以說事情,事情不明則道理無所寄寓。

若文理不正,學則廢人可矣。


(12)欠缺聲韻而文不溫潤,徒然噪音而習之愈邪矣,淺移默化之功將喪盡。

欠缺旋律則無樂曲動人心,春風化雨,興而無心,何以導順利行?

禮樂不興有其因,因其正經學文不盛行。


(13)故先有正義而選文,明有主題而案立,出有聲音而入聽,

音有形名而揚情,語音普通而來去,行文明白而可信。

善良聽聞,使素行。古文初選數篇,演現歌詩,茲為練習,期赴禮樂詩書,第一正教。


(14)四曰期效:

西周有雅頌,東周後有各國風。夫子皆編於詩,於今所見之。

左傳,魯晉兩國大夫來往交誼,或面見國君,皆有賦詩來往。

國語,天子聽政,使公卿列士獻詩。

論語,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學詩無以言,等等。

屈子九歌,獨領風騷,為楚辭曲。


(15)南風歌詩,有其所重,列有如下。

一、文以載道,非以拘泥。自然溝通,以養人心。故,字音普通常行。

二、無學問不足以審議,貫四書獵五經後,選題編成,而隨時正義。

三、不違如愚,省思以發,言語動聽而促行。故,調靜口氣以養心。

四、行樂同真,善化美德。故,行歌含旋律以通倫理奧義。


(16)順王道而行教化,選質文而進優雅,舉樂音以歌八風,盡心思而素中庸。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易尚隨時,禮貴從宜。和樂之聲通倫理。


(17)故行歌之修成。口氣平和以修德,字音通人以修言,內容選題以修文,行樂和氣以修世事。期赴孔門四科,以聞性與天道。


(18) 心動血氣而發聲,心想倫理而寫文。詩文既歌聲,倫理同樂章,氣壹動志,志壹動氣,故不學詩,無以言,又詩以言志。

故為言不慎,非學子。然而學者何以矣?內合志氣,外和道心,端身正己以慕君子。君子施教者,毋意必固我,而始行禮樂化育。


(19) 學子學文須有聲行歌,無聲不動心,無歌不動情,無情不通倫理,不入禮樂邊際。君子有德,須有言。言辭不善然,歌者不慕感。學者不悅心,其后不習然。不習不熟之,種之雖美。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有學而不為君子者,如此而已。


(20) 禽獸知聲不知音,庶眾知音不知樂,唯君子能知樂,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有德焉有不言乎?


(21)有言焉有不歌乎?德不孤必有鄰,若有朋自遠方來,不有樂乎?故知聲、言音、言樂、治道、禮樂、有德,有其先後。


(22)夫子追詩歌,大雅首篇,文王有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而子夏聞詩,敢問凱弟君子,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子曰:民之父母,必達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志之所至,詩亦志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志、詩、禮、樂、哀,此為五至。


(23)而氣壹則動志也。萬物皆備於我,浩然配塞於天地。血脈周流而運行,學思有意動血氣,此為練習始可以。


(24)詩者,聲詩矣。出於情性,三百篇之詩皆可歌,歌則各從其國之聲。夫子自衛反魯,雅頌各得其所。及各國音聲同異可辨清,十五國風既各國方言也。雅有抑揚頓挫。頌其聲有節,不瑣語、褻言以示有尊。


(25)詩者樂也!古人以聲詩奏樂。後世不能法,徒以鐘鼓為學器。入道者短稀。發乎情止乎禮以行宜,後世多荒亡,徒以玉帛為冠衣。有德者缺奇。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上為樂理,形下為器具,成道不凝,而君子不器。富貴貧賤,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玉帛或布衣,養德皆不拘。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人人皆可為堯舜。非在錦衣存與否。


(26)我欲仁,仁遠乎哉。學問求其放心而已,苟至於仁矣,無惡也。故人皆有之,惻隱辭讓是非羞惡之心,仁義禮智擴而充之矣。謂不能者,自賊也。  自賊心者,氣調不勻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欲死欲生,是惑也。思智不清,倫理不明,動氣行去?不知其子之惡,不知其苗之碩,拘私得而退義也!


(27) 先事後得,先難後獲。時然後言,樂然後笑,義然後取。人不厭之。愛樂而自享,私愛而淫妄,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取之於社稷用之於社稷,獨樂不如眾樂,眾樂同樂,何人怨為賊乎?


(28)故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禮樂壞、倫常喪、手足無措,民不安時食,勞心勞力不合德,君臣不當,父子不順,夫婦不合。亂世候矣。 故道法難為之矣,斷代無接續,處士橫議,亂道妄舉,盜徒投機。言不禮義,情不節氣,心思妄然不調息。強絞諧律而錯情。千篇一律而無義。錯情無義,斷然可惜。愕然學人誤己!


(29) 然而端正行去,有賴明者導之,心中去賊,豈貓狗為之矣?歪嘴斜舌,貓狗吠匿,猶為禽獸矣。故心有德,行有道。師教有道德,方足備矣。德則心氣合,出言溫良有風行。道則善言語,詩歌樂章,繞樑不已。


(30)論語,聖人之言。政教,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十室之邑,不如丘之好學也。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此如何以之哉?何作禮樂詩教第一論哉?


(31)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德者仁之所得。然德何所由?惻隱、辭讓、羞惡、是非四心,仁心之發端也。萬物皆備於我,四心皆可由省思而得。 省思由誠。審己不易,內自訟者,須有清明。清明者,清正人倫,明白事理而已。


(32)正人倫,篤孝行,愛益發端。不忍父母之嚴慈教育,辛苦養成,愛親於是而始發孝心。篤親孝行,最易深感,清正人倫。於童子能感之,少能思進之。成人感正,便可進思。而自誠明性,自愛孝親,仁者亦推己及人,


(33)仁者愛人也。愛人孝悌,言有忠信,行有篤敬,故孝親,色難,而色思溫。溫柔敦厚而有智,發言中節而行禮。故非情無愛,是以盲教,不以成德。有德者必有言,而言必有中。


(34)又詩以言志。何有所言之,因有所感而言之。告諸往而知來者,可以言詩。繪事后素,厚積薄發,可以言詩。所感為知,知所先後為智。此言何所出?知形勢,審倫常,別親疏,而後有言。言必有中曰良有。


(35) 仁者必有勇,力行近乎仁,故勇於順行成事。成事廉而不費曰儉。克伐怨欲曰辭讓。故惻隱、辭讓、羞惡、是非之心,仁心之發端也。故此有德,有德者必有言。發言,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此為夫子至於是邦也,政教之所得也。


(36)天地間人為貴。一人之身,百工之所為備。天地萬籟,百工熙攘。側耳傾聽,自明誠教。成志士者,推十原一而已。原一為中庸,推十為萬用。萬用則處處原一,而何常師之有!以來去無滯塞之故。若為之聽則流暢順行,使人感發。若為之視則形色雜陳,生機盎然,若萬物並行而不悖。


(37)故能入聽,則需通人語音。能動心則需通同人情。文意主善而良有形名,教授而能迴盪發感。旋律流暢自然順行。此真言、善教、美身心。禮樂詩教之正論。故洪通編成,禮樂詩教一年份,以行文化教成。


(38)聽其言氣,觀其行宜,知識其人,聞命知性否?昭然若揭矣。溫良恭儉讓,之以得其政,惻隱、辭讓、羞惡、是非之心,得以推行,政德四心,何以雅言、彰化口語辭氣矣?其溫,因有篤親之感。其良,因有重倫常之節。其恭,因有謙虛孝悌。其儉,因有廉潔能幹。其讓,因身外之事不貪求。


(39)惻隱之心,可以推之,因人皆有其親。辭讓之心,可以推之,因事理先後,有次序。羞惡之心,可以推之,因人皆須自修。是非之心,可以推之,因自然,皆有常理。惻隱、辭讓、羞惡、是非之心,皆在於誠,


(40)誠而後有德,有德然後有言,而言辭,達而已矣。


(41)若發言,不達辭,因事理不清,可以皦如也。若不達情,因仁心不定,可以翕如也。若不達法,因不曾實行,可以繹如也。若不達義,因志向不明,可以純如也。如此作樂以達人,可知矣,始作,從之、成之也如此矣。不學詩無以言,學詩,所以感應其言語,亦可以呼喚其心。其間來去,亦可以順逆,如此一來,可以默化成教。


(42)辭氣語文,實為人之口語。若其出言也愚,其人落情不回是也。若其出言也盪,其人縱情無倫是也。若其出言也賊,其人拘型缺義是也。若其出言也絞,其人動靜無理是也。若其出言也亂,其人發不重節是也。若其出言也狂,其人意必固我是也。


(43)辭氣中含有情宜,便利於口語。口語若不達情?因其未清人倫之故。口語若不順氣?因其心理未穩定之故。故心理熟之,思理成之,言語儀表,可以煥然一新,


(44)身心順理而後不滯疑,得失經歷而後無所畏懼。運事有成績而不居功名,榮辱得失有守節而頂天地,樂山樂水而知日月情趣。若以此然則,外則遇事成熟,有條理。内則思慮畢盡,而廓然明白,所以可以,深情顧慮,而內外同仁。


(45)故曾子云,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誠然於中,而形然於外矣。


(46)學若不積習,不可以成熟!如此,何得以,有學而不倦乎?詩文本樂章,詩為聲詩也,不聲詩不達情。人也,思情理而言語,中節度而旋律。人聲也。熟成常不忘矣。其聲也,是樂亦是樂也,如此學可以久矣樂矣。


(46)論語有云,子自衛反魯,雅頌各得其所。又云,子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夫子周遊講道,雖絕糧於陳,亦弦歌以聞。又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其心三月不違仁,皆是有德之樂也。德之樂在何也?樂之在心也。行仁義倫常者,有道而不墜於地,克己復禮以德行。不惑、知命、耳順、不逾矩,而已矣。


(47)總其所謂故,可以興於詩,可以立於理,可以成於樂,是也。故南風洪言,學詩歌以調氣息,以培育溫良恭儉讓之氣。學經典詩文,以入義理,真實言語,浩然天地。


(48)行去恭、寬、信、敏、惠之善。成不費、不怨、不貪、不驕、不猛之美。故練口氣,回授心理,以達仁義,如此最為便利!氣理熟之、心境成之,自然運作得宜,形象呈現,猶如眼前。如仁人同情理,自如來去矣。


(49)因作範例,諸葛亮誡子書,以明實踐。向學者請益可得。文化先進,推行復興,禮樂詩教,美化身心。


禮樂詩教,第一正教,分成四十九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