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札记】汉语修辞学

2021-11-29 22:25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一、修辞概说

  • 辨析:历来修辞有二义。一作“修饰文辞”解,二作“调整或适用语辞”解。较古时候,所谓“文辞”即文人书面语,“语辞”即市井口头语,在规定上泾渭分明,然而近代以来“言文一致”的趋向导致二者的合流,应当将“语辞”作为笼统意义上的进行修辞活动的材料,包括了书面、口头语言在内。语言文字的可能性是修辞的资料、凭借,不可须臾缺也。

    本原“修辞”的传统,可见诸《易经》,有“修辞立其诚”之句,本是表情达意的功用,后代文章诸君做奇特解读,结果走了窄途。致力于这目的,“修辞”调整语辞以适用。

  • 一般定义:修辞是为了增强语用表达效果而对语言三要素(语音、词语和语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调整的言说或书写活动,具体说来,是依据“前言后语”或者“上下文”,进行语音的协调、词语的选用和语法的调整等。

    如果把语言活动视作符号学领域的交际行为(@哈贝马斯),那么一般所谓“修辞”(狭义上)是指:交际主体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与对象的不同,尽可能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实现交际目的的行为。这样的“修辞”也叫“修辞行为”,广义上还包括“修辞规律”和“修辞理论”,三者的形成有着前承后继的顺次。

  • 修辞的基本规律:语境适应律、语辞调整律

  • 修辞原则:码本共通、角色认同、合作、得体、收效、共存。

    码本共通是一切修辞活动应当遵守的前提,这里面牵涉着发话者、受话者、话语三个言语行为要素。发话者的说话相当于编码活动,形成“码本”,依据是语言内部因素(主要是语音、语法、词汇、文字诸要素的规范)和外部因素(比如知识背景);受话者相应进行解码的活动。一般来说,言语行为之所以能够完成,在于言语双方的“码本”共通且共享。

  • 制约修辞的因素:语言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如上备述。

二、修辞与语辞

  • 语用学与修辞学

    语用学:隶属于符号学的部门;研究语言符号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从语言使用角度探讨如何选择恰当语言材料使话语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以揭示语言符号的交际功用。根据Charles Morris区分符号学研究语言的三种关系,其中之一便是语用学。语用学涉及的领域包括:言语行为、会话含义、指示语、预设等。

    修辞学:从符号学角度,本质上说是一种交际活动,似乎是隶属于语用学研究“言语行为”的分野。但它不是抽象笼统的“言语行为”学,有更加具体的条件和手段;它面向的是表情达意的实际效果,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征;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除了言内和言外的各种知识储备,还涉及跨学科、跨文化的透视考察。

  • 语境

    简单来说,言语交际的环境即语境,具体包括:语流语境(上下文语境以及“前言后语”)、现场语境(特定时空内的物理要素)、背景语境(文化背景知识储备)。

    复杂来说,抽象意义上的语境可以分为题旨和情境,在旧说中往往合称为“题旨情境”。题旨是写说者的“主意或本旨”构成的语境,风格构成比较单一;情境是写说发生的具体现实环境,兼有客观环境和主观的情趣心境。二者对应着不同的语体以及修辞应用。

    题旨语境的性质与情境语境的性质总是共变(covary)的

  • 语体

    语体是语言的语境变体(狭义即社会功能变体),可以先粗略地分为日常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再分为具有不同风格的类型:典型的是功能变体(科技、文艺、政论、公文),还有个人变体、表现变体。语体的差异范畴往往制约着语言规范化程度。其中,词语和语法的规范约定俗成,标准有一定的模糊性;而语音和文字的规范是在约定俗成基础上的制度化安排,标准明确。

    根据现代语体学的观点,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和构成原子单位的“语言特征”,能够内化语言实体出现的情境因素,比如一些特定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古语词激活了读者对于《红楼梦》的认知机制,明确其出现情境。那么,从修辞学角度,不同语体的“语言特征”也制约着修辞的应用。

  • 修辞二法: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

    修辞三境界:记述(如科技、法令)、表现(如诗歌)、糅合(一切闲谈杂文)。记述的境界对应“题旨”,只适合消极的手法;表现的境界对应“情境”,可以兼有积极的手法。消极的修辞只使人“理会”,积极的修辞要使人“感受”,是语感的利用

  • 积极修辞: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积极修辞之辞格是两方面的综合利用,涉及语辞和意旨;而辞趣只是形式单方面的标记,利用语言文字本身的意味

  • 消极修辞“四端”:内容方面——明确、通顺,形式方面——平匀、稳密。

三、积极修辞的应用

  1. 辞格:

    ①比喻(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

    ②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

    ③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

    ④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

    注:鉴于陈望道先生研究尚早,通感(移觉)、仿词、隐语等不在其列,如“通感”之名,迟至60年代才为钱锺书先生提出。

    四者分别为: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

    现代对于“辞格”的定义:在言语行为中对语言规则或语用规则进行有效偏离的特定格式。据此,有学者将辞格分为两类:语义内容的超常表达、结构形式的偏离表达。区别特征是结构上有无明显的形式标志,典型的结构主义分类法,隔靴搔痒。

  2. 同义手段选择说

    许多意义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聚合,就是同义手段。

    同义手段的语言材料之间是“大同小异”的,在交际或修辞活动中,要区分同义手段中的差别意义,从而寻求唯一的最适合者来适应上下文语境和题旨情境。

    同义手段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隐性的是临时创造出来的。我们鼓励隐性同义手段,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可能性。

  3. 辞趣(侧重语文材料形式方面,利用感性因素)

    ①辞的意味:历史背景的衬托;前文后语的包晕。包括了语境的内外。

    e.g.《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利用特色方言造成背景联想。

    e.g.芥川龙之介《橘子》,“造形的表现”,即形象的细节描写引起情趣。

    ②辞的音调:象征的;装饰的。前者可以直接辅助表义,后者为了修饰。

    ③辞的形貌:古代——省联边;调单复 

                          现代——变动字形;插用图符


参考文献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张斌. 新编现代汉语(第二版)[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申小龙. 语言学纲要[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霍四通. 语体研究和语言特征[J]. 广州: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2(4).


【读书札记】汉语修辞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