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学创作的一点研究心得(2020年版)
自从我决定在B站投稿都快一年了。为了给明年做一个新的计划,就有必要对今年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做一个总结。然后再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之后的创作。所以我们就不会再赘述有关我创业转型过程中的转型历程问题。只说一些有关我在年初到年末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的和分析的思路。
在这里,我要先说一个有关我研究的结论性的概念。集体(社会)。本质上讲,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营销的方式跟过去大学学术机构为主要知识输出源的时代有一个很大不同。那就是以前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生产知识,或者说不生产合格的知识。所以无论发声渠道还是发声的人,都来自于严谨的学术机构。但是现在是一个全民发声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相关的发声工具。差别无外乎是受众的多少而已。
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就在于,虽然在社会上传导的信息并不一定是按照特有的学术机构逻辑所开发出来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一点是被社会所需要的。当然,这种需要并非一定是一种理性逻辑。也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逻辑。我们几乎每年都会看到审丑,吃瓜运动,本质上就是迎合了这样一种大众情绪化的需求。但是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对这种问题缺少系统的定义和了解。他们只会认为只要是流量,能够创造应收就是好东西。他们或许对于如何发动这些玩意有一些研究。但对于大众为何这样反馈,却不一定了解的那么深入。
有些人会用一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逻辑去评价那些所谓的奇葩。但事实上,他们所定义的那些奇葩,只是他们所观察到的一部分过分活跃的人而已。其实在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点这方面的想法,只不过不是每个人表达的那么兴奋罢了。这些研究者,为了给自己的解释找个合理的框架,就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刁民总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好的。这其实是一种主观想法。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核心文学驱动力。其实就是集体意识。集体记忆,集体思维和所谓的集体舆论。把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人去看待。把新闻媒体,文学创作视为人脑神经系统和记忆大脑皮层。你或许就会对这个问题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们现在的媒体管理框架,还是总喜欢以统计学的逻辑,假设有类似特性的人,无序分布在社会之中,需要通过调研才能分析出他们在哪里,有什么需求。但事实上,每一类人所谓的特征,只不过是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达而已。你让另一批人,拥有跟他们类似的生活状态与轨迹,其实也会演化出类似的特征分布。我们俗称屁股决定脑袋。
这对于文学创作有什么关系呢?这主要跟大众对于文学消费模式有很大关系。在传统的图书行业,其实一直有这样一种长短线的区分。一种是短期快销书,另一种叫长期畅销书。前者是应对当下时事,大火的类型。后者是作为某种功能需要,被长期使用的类型。某种意义上讲,你可以把它们对应理解为,人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有些东西很应激,需要快速思考得到答案。有些东西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不是媒体都会用到,但总是有规律节奏的被提起。
我在今年的创作之初,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推广家庭教育。所以本质上还是为了卖我的书。或者说把类似教材属性的东西,转化为更容易被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以为这样就够了。结果做个几个礼拜以后,发现完全不行。这个时候,我觉得问题可能处在信息的分发机制上。比如说我的粉丝太少,没有转发。那么这就需要做数据,做足够的分发量,才能确保高质量内容能够得到关注。在做到这一点之前,我应该做一些轻量化,制造成本低的节目形式来先稳步提高分发量。
这也是为啥,后来我改变了形式,做录屏的节目内容的原因,主要是后期更容易处理。用工成本低。既然因为缺少分发量,而短频快的东西做不起来。那么考虑到我做教育内容属于工具形式的。所以我与此同时决定做长线工具型视频。只不过我对于这个所谓的长线工具的理解,其实定义在当时还不准确。虽然事后看,这些视频确实也有一些后期关联点击。反馈也还可以。但点击量跟那些一线视频差距还是很大。
这个过程里,我也曾经尝试着,做过一些短频快的娱乐视频促进增发量,订阅关注数据。不过还是因为对这事理解比较肤浅。也曾经抢过所谓的时段,但效果依旧一般。事实上,娱乐类的视频相对工具视频沉底的更快。
后来到年末的时候,我决定跳出原有的搞教育的一板一眼的把事。干脆搞纯粹的娱乐化。这个时候,有些搞电影,搞文学的就上头了,想要来问我相关问题。看能不能搞一些新套路。也有人跟我总结B站多年UP主经验和历史。不过我觉得,这些人说的话,其实也都还是一叶障目。历史就是个小姑娘,你用不同的逻辑解释她其实都可以说得通。任由你打扮,但是那样不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首先要破除的一直思维就是历史思维定式。比如基于过去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所谓的规矩。我记得之前有个UP自己总结有关H萌的时候,就反复用各种口径来解释跟新人凉风之间的斗争。说阴谋论的,破局者的,轮回的,各种套路都是他一个人说的。无论你怎么说年轻人不讲武德,之后的路在哪里,你还是说不清楚。
我个人这几天根据研究,觉得快销书和畅销书的逻辑范式其实还是很有效的。但问题在于,虽然有些东西对于社会来说属于畅销书范畴的内容。但具体而言还是有一个适用口径问题。比如我之前有一段时间因为自己因为身体问题,研究很多气功内容。连带着系统算法就推荐了我很多这方面内容。我连带着就觉得可能气功这玩意很火。在看了某个美妆UP转型开班收钱以后。觉得我上我也行。就搞了一套明心见性的《开悟心文》。在此之前,还拿道家经典《唱道真言》来讲了讲做对比。虽然这些视频有些也是长期有点击。可实际上数量还是很有限。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犯了一个主观错误。那就是我把系统的算法推荐,理解为现实世界的统计学成果。有没有练气功的呢?有!但是数量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可见系统算法虽然有它的资源积聚效应,可以辅助我们搜集资料。但在观测客观现实时,我们其实需要额外的统计学工具才行。
所以,一个自媒体也好,一个文学创作者也好,在选题时最好的思路,其实时根据他们的自有渠道特性,以及对应的知识消费逻辑,做爆点和长线的整合。只不过这种东西必须建立在客观观测和对渠道特性的了解之上。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还是比较擅长做一些长期规划文本。而不是类似记者那样对短期八卦那么上头。其实假如你把这个规律性问题研究明白,要比在视觉冲击上,搞的那么花里胡哨的效果要更好。因为你投对了圈子,有人看,那么形式上多好看就是可以忍受的次要问题了。
而这里面最核心的,其实就在于,人们到底是出于什么逻辑在需求信息。假如把我们之前说到的社会概念。把整个集体视为一个人的话。你就会很好的理解,人们对于不同信息的关注,思考,处理过程。关键不是一个人此时此刻在想什么。而是人生在世会经历什么,会面对什么。有些事永远会有人在思考。有些事,过了就忘了。这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