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保内需,保企业,保生产!抓住2022上半年的黄金窗口期

2022-05-28 20:29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2022年,任务艰巨。


简单说,目标就是两个5.5%。


今年的工作报告里,提出了两个5.5%的目标,一是GDP增长5.5%,二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招商宏观的报告说:


对第一个5.5%,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采矿业、基建、房地产,还有高新制造业。


基建已经靠专项债撑起来了,今年增速创出历史最高。


采矿受益大宗商品涨价,表现也不错,比如,4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了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了7.2%。


但制造业,比如通用设备制造,还有非金属矿物制品,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尤其是汽车制造业,4月降了31.8%。


越是精密的装备制造,越依赖长链条的零部件供应,这说明前期长三角的物流停顿,影响不小。


还有房地产,民企开发商排队爆雷,土拍、施工、销售降的幅度动不动就超过50%,即便利率首付限购都在放松,也唤不醒大家的购房意愿。


对第二个5.5%,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从2021年10月的4.9%,持续上升至今年4月份的6.1%,青年失业率甚至突破了18%。


按就业总人数8亿人计算,失业率每上升1.2个百分点,就对应了960万人的收入断流。


而吸收就业的主体,中小微企业与服务业,今年受冲击最严重。


也就是说,现在,基建和上游原材料已经稳住了,但创造大量GDP的工业制造业,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形势很严峻。


蓝白之前跟大家聊过很多次,2022年,是BUFF叠满的一年。


是人口物流受限、地缘局势、海外货币紧缩、汇率急贬、地产摆烂、大宗商品涨价、粮食安全、出口订单压力,这些事全都凑巧赶一块了。


以上任何一件,单拎出来,都能承受的住,可这一个又一个的叠加,合成效应会远远超出孤立的定量测算,这事关千万个家庭的生计。


我们今天要说到两个风向,也是很多朋友催更的话题:稳住经济大盘。


1,5月23号的GCH上,决定实施33项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举措。


从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链、能源、就业和房地产8个方面,进行大力度调节。


比如,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全年退税减税2.64万亿。


把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到其他特困行业,今年缓缴规模达到了3200亿。


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个亿。


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


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这几个部分的内容,相信大家都看过了。


但很多人忽视了,政策所释放的强烈信号:这不是单单针对某个特定行业的纾困,而是全方位的发力。


周君芝指出:33项措施,是典型的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细致全面,几乎覆盖了所有领域。


这些政策看似繁杂,有三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分别是:


保内需、保企业和保生产。


保内需,主要是稳定地产、消费和基建,这三块传统内需;


保企业,是在用金融、财政手段,稳定企业的现金流;


保生产,是为了缓解中下游企业进货成本高、甚至没货可进的问题。


国元杨为敩的总结:这么多政策,说到底就是,把当前困难的企业的壳保住,把困难民众的心态保住,防止整个经济出现负向循环,减少增长问题的自我扩散。


第二个风向,5月25号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


这个会,可不一般。


按经济观察报的说法,这次会议通知到各省、市、县(区),按照全国2844个区县计算,会议的规模将超过十万人。


尽管以前也有电视电话会直达县一级,但像这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阵势,非常罕见。


如果单看会议内容,很多人可能觉得,不还是5月23号的纾困措施吗?


这么看,就太片面了。


5月23号的33项措施,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事无巨细,安排的明明白白。


5月25号,罕见的、规模庞大的电视电话会,是“一定要做到”的决心,是传达、动员和督促,是在关键时刻给市场、给各行各业注入的一针“强心剂”。


蓝白列几个表述:


“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稳经济一揽子政策5月底前都要出台实施细则。”


“26号将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


“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公布,对相关工作情况予以通报。”


这几句话里,有形势的理性判断,有33项措施落实的时间表,有督查问责的措施,还有提前打预防针,数据不能掺杂一丁点的水分。


咱们挑几个有针对性的措施聊聊。


最受大家关注的,当然是汽车购置税减免。


民生宏观的统计,2009和2015年的时候,同样遇到了下行压力,为了刺激消费,汽车购置税的减免规模是171亿和500亿,这次减600个亿,规模比前两次要大的多。


去年全国汽车购置税总共收了3531亿,相当于有六分之一的税收都减掉了。


还有房地产这一块,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


啥意思呢?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是2018年成立的。


这个基金,主要是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创新产业,这些普惠领域提供担保,降低他们的融资难度,分散银行和地方再担保公司的风险。


大家都能感受到,金融机构历来都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基于对风险的天然厌恶,这两年有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银行不敢给小微企业贷款,不敢给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不敢给民营房企贷款。


这个时候,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站出来,那就相当于,是财政把风险扛起来,提供信用担保,让银行放贷没有后顾之忧。


财政部5月25号有个通知,里面就提到了一句话:


“地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及时履行代偿义务,推动金融机构尽快放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


担保的范围,不光是受困的服务业,当然也包括房地产。


最近,有5家民营房企顺利发债,都动用了有国家队背书的信用保护工具,上交所还亲自下场,给这几家民营房企做新债路演的推介。


总之,就是想方设法,用“国家队”背景,给中小企业和民营房企增信担保,让他们能顺利借到钱,熬过这个寒冬。


汽车购置税,连带着东北和长三角的工厂复工,会带动庞大的汽车产业链,从原材料运输到零部件供应,从整车生产到终端销售。


给优质民营房企发债,可以带动楼市上下游复苏,比如,上游的土地供应,中游的材料商和建筑商,下游的家具家电装修装饰。


财政专项债发行加速,3000亿的铁路债,水利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公路建设,会带动基建的超长产业链,搞建设的央企大单不断,又会带动巨量的配套中小供应商和分包商。


每一项政策里,都蕴含巨大的机会。


我知道,解读这一类风向,总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大家总是把自己对未来拔高的期待,投射到当下的困境,每次都会发出:为什么总是基建、消费、地产这“三板斧”,为什么还是动用财政、货币的手段,为什么不能靠芯片半导体突围,为什么不能打破传统制造业、衣食住行和房地产依赖?


国元宏观的报告,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话:


不稳定的预期,正在带来消费及投资意愿的下降,这个端倪其实已经出现。


如果这个波动项,不被消除的话,那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逆行而上的超级英雄,以一己之力,撑住经济下降的中枢。


新的 “超级英雄”要找到,谈何容易?


被疫情影响的消费,还有持续下行的地产,已经占到GDP的近80%。


蓝白觉得,现在,并不是寻找“超级英雄”的问题,而是柴米油盐和万家灯火的问题。


钱,只有流动起来,越来越多的财富,才能被发现创造。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故事。


原本一个穷困的小镇,有一天来了一个旅人,他拿了100块钱去旅馆住宿,店主把收到的100块钱给了屠夫买猪肉,屠夫把赚来的100块钱用来理发,理发师又把这100块钱买了衣服……


餐饮、旅游、娱乐、装修、施工,保安保洁,外卖快递,电话销售,流水线工人,写字楼白领,饭店服务员。。。


每个行业,每家公司,每个岗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经济系统中互相依附的细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林林总总的政策,不管是退税减税,还是想办法让银行把钱安心的贷出去,或者是车贷、房贷延期、打通物流通道,共同的特点,都是为了修复信心,刺激消费。


华泰证券的报告说,从经济增长、财政缺口、房地产压力、还有就业、民生、市场主体现状来看,4-5月,都进入了高压阶段,货币、财政、基建、房地产多个层面的“政策托底”,刻不容缓。


也就是说,未来一个月,就是千呼万唤的稳增长政策黄金窗口期。


当整个社会都动员起来,都对未来抱有积极的预期,我们一定会走出至暗时刻,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2022年,也不例外。


这个国家的强大凝聚力,将会在6月份显现,拭目以待。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保内需,保企业,保生产!抓住2022上半年的黄金窗口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