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从“中美国”到中美对抗,到底因为什么?【温言铁语】

关键词:双重输出、全球化竞争、金融资本
我国稳定输送廉价产品稳定西方通胀率
我国在这个阶段是资本总量不断增加的这么一个客观过程。那为什么不在我国周边,当然也在我国周边制造了无数的冲突。但是为什么我国的资本没有大量的流进美国资本市场?一方面是在这个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所扮演的作用是双重输出,就是向美国输出大量的制造业产品来帮助美国稳定所谓CPI。尽管美国大量制造金融流动性流进世纪大宗商品市场,造成的是PPI上涨,但是被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不断的使用她的自己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来平易输入的通货膨胀,也就是PPI上涨。因为我们不断的把劳动力资源、不断把自然资源进入到生产过程,我们的资源的资产化和资本化过程有效的平易了PPI,就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的这个压力。那当我们输出产品的时候,基本保持一个平稳价格。因此美国制造大量流动性本来是应该形成通货膨胀的,就是货币量的大量增加是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因为这个压力,主要被大众商品市场吸纳,而大众商品市场的主要进口国是我国,我国又把自己的资源转化成资产的过程中,这些资源资产的价格是低的。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我国用自己的资源转化过程来平易了大宗商品市场的那个价格上涨。那因此,中国向外特别是向西方输出制成品的时候,这些制成品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也就实际上帮助美欧两个方面就是美元集团和欧元集团都得到了不发生高通胀的好处。
所以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乃至于第二个十年的前半期西方对我国保持了一种相对比较平和的关系,原因之一是我们帮助整个西方世界压低了它的通胀率,它们可以大规模增发货币,有通胀压力但不发生通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收益。这点,对西方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性的机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长期向它们稳定的输出廉价商品,那整个西方世界想稳住它的通胀率、稳住商品的价格的上涨速度是很难的。那长期稳定的提供低价产品,帮助西方稳定他的通胀率,使它的CPI不上涨。因此西方才有条件去推动全球的金融资本扩张。这一点我想是它的低通胀是拜我国长期稳定提供低价商品所赐。
双重输出:输出商品,吸纳增发货币
接着我们说双重输出,我国低价输出了商品获得的是人家造出来的流动性,那就是货币。那当大量的外国的流动性进入到我国的时候,又出现了第二道消化,那就是我国原来属于非货币经济,当他不断的把资源性资产变成可交易的时候,她需要大量的货币,这个货币恰恰产生于外汇的流入,就是贸易盈余大,外汇流入,而中国经济在增长。那外汇愿意换成人民币来占有人民币增长的好处。那就是一道外汇可以占有两个好处。那这样又使得外汇滚滚流入我国。我国是因为控制资本流流入的直接作用,所以我们是对冲增发。每一块钱外汇进入中国都会对冲当时汇率的人民币。于是造成实际上帮助大量增发的外汇变成了中国的资产值。就我们的外汇是资产值,我们大量吸纳了外汇,等于我们把他们增加的货币,就是这些纸印出来的,变成了我们的财富。然后我们对应着增发了我们的货币,然后再用我们的货币去货币化我们的资源。这样我国也进入了一个快速的经济货币化的过程。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我们真正使用货币来做商品的交易是在1992年以后。我们真正有了商业银行是在2002年以后。我国恰恰是在2001年加入了WTO,2002年我们的全部银行改造成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间,开始大量的推进我们的资源性资产的货币化。同时由于外资的大量进入带动了我们的本币的大量增发,所以我们的货币总量一方面是有国内资源性资产不断货币化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有外汇滚滚流入推动你的这个货币增发。所以它恰恰是一个中国自身货币总量大量增发,并且这个增发的主要来源是外汇。因此这就客观上形成了我们一方面向它提供商品,一方面吸纳了大量增发的西方货币,是这样一个客观过程。所以我国并不是西方在欧洲崛起的过程中间,另外一个主要的进攻对象。我们在21世纪的前一个十年相对稳定,原因是我国能够保证长期的向美国、向西方做双重输出。帮助对方稳定住他的CPI,同时也帮助对方所大量增发出来的货币被我国吸纳成了中国的外汇池——我们的资产池。然后中国再以这个资产值为依据,我们变成了外储增发货币的典型的国家。大量吸纳外储大量增发货币变成我国用人民币来货币化我们的资源性资产了。这双方各自在这个过程中间不发生金融资本全球化历史阶段的对抗性冲突。这是我国在欧洲不断发生周边局部战争的这种条件之下,我们仍然相对稳定这个客观外部条件。
金融资本全球化
这个局面能够维持差不多有个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后来就发生变化了主要原因也很清楚,是因西方大量增发货币,这是一个金融的一个大洪水。这个洪水已经淹没到整个世界。它越是大量增发,整个货币量越来越大。它已经不可能让这个世界的实体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来对应这个货币,形成这个货币的价值了。比如实际上它的币值在不断下降,那客观上它造成大众商品价格的上涨,那它一定是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个通货膨胀暂时被我国这个中间体吸纳了。它没有马上回来去冲击它们国内的这个一般商品市场。那是一个阶段。当这个阶段发生阶段性改变的时候,最终这个PPI,就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最终还会返回到一般消费品价格上涨。这个这个时间段完成了。但是这个时间段又是被美国的政策催着它完成的,也就是加速了完成这个时间段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一上台就是跟我国打贸易战。其实,不是从特朗普开始,而从奥巴马就已经开始了。奥巴马所谓高调重返亚太,针对的就是亚太这个区,因为它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货币的支撑能力,相对于比虚拟资本经济的支撑能力要好的多。于是在亚洲区形成了区内贸易支撑的区内货币的整合。

所以就出现了清迈协定、出现了东盟加一这样一个态势。那接着东盟加二、东盟加三,整个亚洲区将会形成以实体经济区内贸易来支撑货币整合的客观条件。如果这件事情真正推出,那对于已经过度虚拟化的美元集团和欧元集团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也看到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很大程度上是防止世界上再出现一个金融资本集团来分蛋糕。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中,无论我们怎么批判金融资本,金融资本获利都是一个以极低的成本来收割他人财富,获得暴利的客观过程。这里边有个很难做的选择,尽管我们批判金融资本,但是作为任何一个拥有金融主权的国家。如果你不加入这个全球金融资本竞争,那是很难生存的。但如果你加入你拿什么去竞争呢?
全球化竞争是以国家为单位的竞争
当我们讨论到很多这种就是全球化问题的时候,我们曾经给出一个判断就问大家说全球化是谁是竞争主体?我说当西方宣扬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的时候,我首先问的是全球化的竞争是个人竞争吗?很多人都会直白的回答说不是。我说那好了以个体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成立吗?那下一个问题就更有点二乎了那是全球化的竞争主题难道是企业吗?很多人都说那华为是干嘛的?不是参加全球化竞争吗?我说如果华为不背靠着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单靠一个企业能竞争吗?所以我们客观的看全球化的竞争已经和原来早期的这个从殖民化时代的个体出去开拓的那个,那种方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全球化的竞争主体是国家,是以国家为单位的竞争。这个道理我想很容易给大家解释。那国家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什么?除了大家都知道这商品贸易、产业竞争之外。我们说当这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历史已经发展到金融资本为主导的竞争阶段的时候,那金融资本是什么?我们说金融资本是信用,而且是以纸介信用为主的信用。那纸介信用一张就是一张纸就是债券,一张纸就是货币。无论是债券还是货币,它背后所依托的都是国家的政治强权。债券很简单,就是国家发国债。以什么呢?以国家的政治强权是否稳固。弱国穷国,没有真正军事实力的国家发的那个国债,肯定是没人要的。

那为什么美国的国债全世界都要呢?是因为美国的军事实力最最强大呀。它在全世界有300多个军事基地存在呢。无论哪只要是不符合它的意愿,它就可以动手,所以美国的国债,其实背后是美国军事实力支撑的国家政治强权。那当然货币也是,虽然货币是被认为是美国的美联储发的,美联储是一个几千家私人银行组成的这么一个机构。它应该代表的是私人银行家的利益。但是因为美国已经进入到金融资本阶段,金融资本集团就是这个国家的主导力量。所以,美国的政治是金融资本集团主导的。因此美国的货币同样是美国政治强权背书的。
国家金融资本竞争残酷
毫无疑问,我国被人家说是集权国家。说对了。我们集权表现在哪?表现的国债相对是硬信用,我们的货币相对也是硬信用。随着我国的军事实力不断强大,在区域的拒止这种战略行动中,越来越明确表示她的强硬立场。她的信用也会随之增加。当我们看到金融资本竞争的时候,我们说金融资本竞争这个阶段就是金融资本全球化阶段,竞争的主体只是国家,而不是个体也不是企业。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为什么中国后来成为美国的一个主要的对手了呢?客观的看是因为这最近这20年是我国的金融资本迅速扩张的年份。且不说国债增长的速度非常快、货币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尽管这一个必须考虑到中国实际上货币增长是因为她的大量的资源性资产,没有完成货币化。它有客观需求。因此不能简单的用M2来算中国的货币量。因为我们大量的货币,就是你增发出来以后主要是资源性交易的客观需求。也就是说你要把你的资源性资产完成货币化,那它需要大量的货币增发。我们过去是非货币经济。我们跟苏东国家是一样的,我们的商品,我们的消费品是靠调拨靠票证的,不是靠货币交易的。一段时期以来,我们这个纸币时间段很短,就将来讲货币这个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又迅速的进入了全球都很难见到的用电子货币。这个演变的速度之快,令你撑目结舌。我们现在几乎不用纸币了。我们在海外的朋友们到中国来甚至有点不习惯。你们怎么可以兜里不装钱了,我们现在一部手机走遍天下,就是完全都是电子货币,都是都是数据了。也就是说在这个20年左右的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间,我们是产业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并行的。只不过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不被接纳。为啥呢?全球金融资本市场早就被西方硬通货填满了。原来是美元一家独大,后来加上欧元。美欧至少名义上属于战略伙伴。尽管金融资本集团之间是对抗性竞争关系。但是由于政治话语体制这套体系上的一致性,而使得它们尽管是有内生性的对抗性矛盾,但在话语上在制度上仍然维持着相对比较算是战略性的联盟关系。因此这种这个斗而不破的情况,在美欧两大资本集团之间是长期存在的最后斗出了一个双方平分秋色。也就是在国际大众商品市场的结算货币使用上,美元占38%点几;欧元已经上升37%点几。至少是市场结算上双方已经平分秋色了。其他的货币还在缓慢生长之中,其中包括人民币。我们大概是在美元和欧元集团之外。相对而言在交易就是结算交易中,使用的比较广泛的货币。当然也只有3%左右。

所以我们从这个情况看就是美欧尚可维持一个相对平衡,但是作为资产的储备,美元是大大的高于欧元的。尽管已经跌落到60%以下,大概现在占59%左右,但仍然是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那各个国家把它的长期资产作为美元,用美元储备起来,对美国来说是有巨大利好的,是因为美国的国债市场可以长期维持国债的低价格,以国债的低价格来形成美国的资产价格相对较低,那也因此呢美国的资产价格低就会使得利率相对较低。在不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低利率将使得美元对外的投资形成无可比拟的比较优势。所以在这个20年的演化过程中间金融资本全球化阶段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导致冲突,特别是以战争为极端形式的冲突也出现了很多结构性的变化。在我国周边,以前这个20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相对来讲大家都显得比较平稳。原因是中国做了双重输出,稳定了西方在金融资本阶段的经济发展,并且保持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同时也适当的支撑了欧洲作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地位。这个客观上应该说中国对金融资本阶段做出的贡献,是所有西方金融资本都应该感恩戴德。
所以在第一个十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西方是谁来夸奖我国呢?跨国金融资本集团高盛。高盛表扬中国是chimerica——“中美国”。应该是G2中美共治。那这个世界应该相对平稳。这是金融资本集团对我国的认可度,比产业资本国家要高的多。而那些产业资本国家,比如韩国对我国的排斥性、日本对我国的排斥性,乃至于像德国法国在这个阶段上都是对我国是强烈排斥的。那大家也看到在产业资本崛起的国家,也就是大量形成产业资本的国家跟我国之间的矛盾也是对抗性。它是个演变过程,而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当我国自身的金融资本总量在不断扩张,并且她的成长速度高于美元、高于欧元高于日元、高于世界上其他西方主要货币国家的时候。我国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总量最大的国。同时中国的债务总量也在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成了两大信用体系,就是债务信用和货币信用这两大信用体系同步扩张达到了世界上足以跟金融资本的大国形成总量上的对应关系的时候,矛盾的内生性就发生改变了。这个矛盾是被内生性决定的,就是内生性矛盾导致了外在的矛盾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于是我国的周边开始出现了地源关系的高度紧张。其他的金融资本集团的竞争国家,在这个金融资本阶段的金融资本集团竞争,其他的这个金融资本集团它们所策动的各种各样的在我国周边所发生的这些局部冲突就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当亚元随着亚洲的区内贸易不断扩张开始成为一个呼之欲出的新的金融资本力量的时候。那在整个亚洲区内发生的地源政治冲突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尖锐。某种程度上多次表现为对抗性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