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
文轩 创作背景:一直以来,许多艺术大师都是前来西安寻找创作灵感的。说来惭愧,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却连生长的地方都不够了解,又该如何用手中的这杆笔来书写长安呢?于是,从钟楼逛回来后,我写下了一篇文,便是《晨钟暮鼓》。 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朝代更替的帝国,从来都是昙花一现。历史的风,不会因时间而停住脚步,就像伫立在我眼前的这座钟鼓楼,虽饱经霜雪却也历久弥新。 ——题记 长安,自古以来就是龙脉鼎盛之地。昔日,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帝国陆续建都于此,开创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传奇……时光流转,岁月匆匆,一阵名为“改革”的风,轻轻拂过长安城的上空。 祥云笼罩下,长安改唤西安,城区改造扩建。旦夕之间,一栋栋高楼林立,一条条车水马龙,一张张新的面孔……古老的城啊,好似什么都变了,变得熟悉又陌生,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西部第一中心城市”的勃勃生机。 可不变的,依旧是那座“定更报时”的暮鼓与晨钟,而它坐镇于此,已屹立了上百年。 打我记事起,钟楼就是“北极星”一般的存在,它是方型基座,砖木结构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建筑形式,和与它相距仅半里路的鼓楼,是人们钟爱的文旅盛地。 无论你来自哪里,要去往何处,倘若迷了路,只需顺着钟楼向“家”的方向走,一直走,就能找到公交车站,就能寻到回家的路。 等我懂事了,从书中了解到,钟楼是西安地标建筑,是东南西北四大郊区的交汇点,也是市贸交通的繁华地带。 后来,我工作了,天天都能开着车围它转几圈。日子久了,我不再是肤浅的观察它的外形,而是深入了解它的内在,如历史背景、斗拱构造、奇闻轶事等,准备闲下来一探究竟。 其中,我最为好奇的,莫过于钟楼上的一口“巨钟”。 据说,那口“巨钟”是唐代的景云钟,唤作“祥云观钟”。到了明代,关中几次发生地震,死伤好几万人。于是就有人说,城中有一条大川流过,川中有条蛟龙在兴风作浪,因此引起了地震。 西安知府对此话深信不疑,即命全城铁匠赶制了一条百余丈长的铁链,并以借地建楼之由,将蛟龙锁住,沉入川底。 后来,又征用5000能工巧匠,在蛟龙被锁住的市中心夜以继日地赶修钟楼,以便将蛟龙牢牢地锁住压在川底,使它再无法兴风作浪。 说也奇怪,自从修了这座钟楼,西安也就没再发生过地震。到万历年间,当时的龚贤巡抚主持将钟楼迁建到现址,此后,景云钟便再也敲不响了。 再后来,现在的那口钟替代了“巨钟”,景云钟也被移至碑林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今儿,天气难得的晴朗。 隔着盘道眺望钟楼,能清晰的看到一口钟,悬挂在阁楼之上。在不远处的西北方,有一座与之相似的建筑,那就是负责“定更”的鼓楼。 跟钟楼略有不同的是,鼓楼上放置“巨鼓”两面,以前每日击鼓报时,所以得名:鼓楼! 曾经,我傻傻分不清姊妹楼的区别。因为,钟楼在市中心的交汇处,鼓楼则在广济街的市井之间。 上班时,最常见的便是钟楼;只有休假时,才会去鼓楼附近逛逛,买些回坊上的美食……方才逛累了,我与母亲就坐在路边的石墩上歇脚。身边来来往往的,都是汉服娘和外地游客,还有外国友人。 我社恐,不愿跟他们过多交流。于是,默默仰起头,仔细端详着眼前这座楼,果然发现了鼓楼的不同之处。 简单来说,它整体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 因为收费原因,我并没有上去观摩,但从我这个角度,可以看到第一层楼四周环有走廊,而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距离太远,着实看不清绘了什么。可远远望去,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 在君主专制的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重檐庑殿为最尊,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门。鼓楼的屋顶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 听母亲说,鼓楼上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幸免,那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 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和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心里悲凉: 很多人爱游、爱玩,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城中的名胜古迹呢? 近些年的汉服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传统文化,但是还有多少年轻人,真正懂得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呢? 如今,文化断层如此严重,在当代很难有“李杜”之流,试问,还有谁能以史鉴今,重现文脉复兴的曙光呢? 我,一个隔行如隔山的小女子,也只能望而兴叹罢了,而我所知的这一切,全赖祖宅没有盖小洋楼之前,就是仿的“歇山式”的建筑样式。小时候的我,不懂它的艺术价值,只是单纯的喜欢古建筑。姥姥许是住了一辈子,并没有太大的眷恋,她更偏爱那时流行的西式小洋楼,所以那座古雅雄健,古色古香的祖宅,早已消散在历史的进程中。如今,只有零星的片段存封于我的记忆里……这记着记着,就变成了日子;日子久了,就化成了故事;故事多了,就成为了历史。 可历史的风不曾停过,它吹过大明宫,也吹过雁鸣湖,吹过曲江池,又吹到了钟鼓楼,飞过厚重的古城墙,去轻抚那烂怂大雁塔,生活依然继续,环绕着暮鼓晨钟…… 【注】由于篇幅有限,不得已忍痛删减了一些内容,从建筑的视角切入,以文化振兴为主旋律,尽量在一千字里还原出钟鼓楼的千分之一。 《晨钟暮鼓》是我即将开启的《世巡记·长安篇》系列的第一站,预计将从明年开始,抽出部分时间游历当地各个景点,无论大小,重点是以我的视角,看山看景,记录对人生的感悟。 另外,部分资料素材来自百度,还有当地老人口述。 本作收录于《世巡记·长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