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武备德意志决战の巨炮:M.1 35.5厘榴弹炮


35.5cm M.1榴弹炮(35.5cm HM.1)曾服役于二战期间。德军仅*************炮。
当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制定征服欧洲的计划时,战争策划者意识到需要专门的攻城炮来打破阻隔在柏林和西方敌人之间的坚固防线。负责制造这项武器的责任主要落在克虏伯和莱茵金属这两家著名的重型钢铁制造商身上。后者设计并开发了35.5厘米的M1榴弹炮(Haubitze M1)。这是一门巨大的超重型火炮,诞生于二战前夕,在包括列宁格勒战役在内的几次著名围攻行动中发挥了作用。这种新式武器发射的巨型炮弹射程可达22,800码(20848米),足以摧毁射程内的大多数防御建筑。当时它的价值如此之高,据说在1939年首次交付时竟然一次制造了7到8门。
1935年工厂收到德国军队的要求,设计工作在1936年,德国重整军备的高峰时期的开始。当局要求一种24cm K3重型火炮的放大版本,为此莱茵金属的工程师制定了一种新的超级火炮计划,该计划具备与原始版本(仍在开发中)基本相同的外形和功能。液压系统通过一种“双重后坐”布置来控制猛烈的后坐力,在这种布局中,炮管和炮架分别在一个静态射击平台上后坐。大炮系统可以分解成六个较小(但仍然很重)的载荷,以便“更容易”地由随行的运输车辆(通常是半履带车)进行运输。炮架系统本身为两件式设计,便于携带。附加到M1系统的支援组件是一个发电机动力的起重机,用于武器的拆卸和重新组装。在行动时这个发电机也为炮管俯仰供电(人力操作或作为备份)。火炮仰角为+45到+75度。

得益于一个2042磅重的穿甲弹头和多达4种发射药类别,355mm炮弹可以击穿混凝土防御工事。重达1270磅的高爆弹也可用于反人员任务。在巨大重量的作用下,操作成员组包括大量人员,并且装填需要弹药起重机。峰值操作下,一个m1榴弹炮成员组预计发射速度不超过四到五分钟一发。

在德国向英吉利海峡和巴黎分头进军的过程中,M1火炮被用突破比利时和法国的要塞。在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起德国入侵苏联的行动)期间和之后,这些火炮被运送到东线服役。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这些大炮对苏联阵地进行了轰炸,之后又在列宁格勒围城战中集中火力打击敌军。在1944年失败的“华沙起义”中,这些火炮被用来对付不幸的波兰人。
据信这种武器在1945年的服役生涯中幸存了下来,随着战争向有利于同盟国发展,这种武器在战术使用上变得越来越有限。考虑到战场战果记录,这种攻城武器因其尺寸、重量和人力投入而成为一种负担。他们的炮弹毫无疑问可以相对轻松地摧毁静态的、设防的建筑,但他们的射程让人有些不满,而且随着德国转向防御,投入的回报也表现得可疑。
文本译自https://www.militaryfactory.com/armor/detail.asp?armor_id=763
讨个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