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人寿:关于警惕养老诈骗的风险提示
一、老年人电信诈骗
近年来,电信诈骗呈高发态势,而老年人由于识骗防诈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弱,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有的骗子不仅能准确说出老年人或者其子女的个人信息,还能伪造“红头文件”,来获取老年人的信任,使老年人放松警惕,有的骗子会制造一种紧急的氛围,迫使老年人来不及思考就匆忙打钱,等老年人回过神来为时已晚。

电信诈骗的王要表现形式有 :
1、冒充“老朋友”以各种理由借钱或者冒充医务人员称其子女住院返需交钱才能动手术;
2、虚假中奖或者扶贫诈骗,老年人想要领取奖金或者扶贫补助需要先缴纳一笔费用,如保证金、邮资、手续费或者个人所得税等;
3、冒充银行或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以信用卡被透支或被冒用、涉嫌巨额诈骗涉嫌洗黑钱等理由要求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一旦资金汇入,相关人员便彻底失联;
4、相亲交友诈骗,不法分子利用老年朋友独居寂寞、求伴心切等心理特征,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刊登交友信息,诱骗老年人加其好友后以种种理由借钱,借到钱之后就销声匿迹等。
风险提示
老年消费者对于涉及金钱的事,一定要理性分析、多方核验,不要草率做决定,不要向陌生人转账汇款,不要将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告知陌生人,更不要贸然按照对方的指示进行操作。

二、老年人投资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经常出现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如公园、超市、小区等,不断向老年人群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后,趁机对其道德绑架、虚假宣传,最终骗取老年人钱财。
不法分子惯用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这些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所承诺的养老服务,获得资金后运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资卷款跑路风险,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钱被不法分子诈骗。
风险提示
老年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投资前应多方查证和了解,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宣传,不要被高收益的诱惑和不切实际的承诺蒙蔽双眼,不要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项目,远离非法集资,不购买通过理财群、旅游、讲座、电话或者上门推销的理财产品不购买资金去向不明、投资业务不清、先交钱再找项目的理财产品;去银行、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的,购买产品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理财合同,了解产品类型、风险等级等详细情况,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购。
三、洗脑式”推销老年产品
不法分子假借国家“惠民工程”“政府补贴“一带一路”等光鲜旗号,冒用境内外著名医药科研院所、基金会、行业协会等高大上名头,扮演神医、专家、教授、研究员等各种头衔,将其产品标榜为国内重大发明或国际科技领先成果,忽悠老年人大量购买其产品。无论销售的是药品、保健食品、保健品、普通食品还是其他产品,在经营者口中都变成了能治疗疾病,对健康有益的“神药”或者“神器”。通过强调老年人易得疾病、夸大产品疗效、反复介绍“成功”案例,有的甚至还将广告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歌曲和口号,对参会老年人进行洗脑式”宣传。实际上,这些经营者往往没有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资质,其产品也没有宣传中的神奇功效。
风险提示
老年消费者要擦亮双眼,远离打着养生讲座、专家访谈、有奖听课、“专家”坐诊、免费体检、倾情体验、免费旅游等旗号,采取家访送礼、亲情拉拢、会员优惠、雇托销售、饥饿营销等各种方式推销产品的非法“会销”活动,不要相信商家“洗脑式”宣传,切勿贪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