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ARROW》— 大气磅礴的叙事里所具有的高度包容

《BACK ARROW》完结撒花!

时隔三个月再去回顾今年的1月番,我相信大多数的观众也还是会和我一样认为那是一个相对精彩的一个季度;虽然其中也有让人遗憾的作品,但整体来说,我们也已经在那个季度里看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只是,正值其他作品完结之际,有这么一部一月番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征途,甚至因为其后半段极为精彩的表现,让它足以在同样是神仙打架的四月番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出来,惊艳众人。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仔细和大家聊一聊的《巴克·亚罗》/《BACK ARROW》了!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哦!

信念具现化所带来的豪迈与自信
我们这里就不多逼逼,直接来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Back Arrow》的故事,尤其到了后期,会让我们如此欲罢不能?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认为最核心的要素,和作品那信念具现化的机甲设定脱离不了关系。
本作打从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它的这个设定:这个世界里的人,能够透过结誓臂环,将自己的信念具现化成一个巨大的灵光机甲,并透过灵光机甲去进行战斗。而不同的信念,它所带来的机甲效果也不尽相同;越强烈的信念,机甲的战斗力也就会变得越强。
换言之,透过这个设计,本作的机战其实都是浮于表面的冲突;作品里大多数的战斗,比拼的实际上是双方对于自己信念的坚定程度。

好了,简单介绍完本作的这一核心设定,那么为什么我会说它很重要呢?
这是因为,作品里绝大多数的故事基调,都是源自于这个简单的设定的。
首先,是本作的战斗,能够因此而显得豪迈且不尴尬。
前面我也简单提到了,本作的战斗比拼的,其实是双方对于自身的信念的坚定程度;但我们其实可以把这个概念进行一个替代,例如:双方对于自身实力的自信程度。而一旦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切换,我们就不难发现,本作的战斗,核心比较的,其实不过是一股源自于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不过是一股气势罢了。
说人话就是:只要这个人越有自信,他就越强;越是强大,就越有自信。

而在这样的设定底下,角色为了变强,需要做的其实不是去进行什么外在的锻炼,而是内在信念的强化;而如果想要展示自己的强大,除了直接打败对手之外,能够自信的说出自己的信念,解释自己的能力,也是对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的一种表现。
即便是外表看似娇弱的琉特卿和国公主,她上了战场,也丝毫不掩饰她那大爱般的信念,并在战场上发挥着极强大的作用;就更不用说那誓言要踏平大地的凯帝绝岱澹了。
(绝!绝!绝岱澹!)
而当几乎所有的角色在战斗过程中都有着如此豪爽的气势与态度的时候,观看着这群动不动大喊大叫的角色,看着他们在战斗过程中解释自己能力的刹那,我们观众不仅不会感到尴尬,反而会被这些角色强大的气场给震慑住,情绪自然就会因此被调度起来。

与此同时,作品所设计的这个信念具现化的设定,不仅影响了与之相关的战斗本身,对于角色的塑造,也给出了扎实的铺垫。
在本作中,一个最被观众所津津乐道的优点,无疑就是本作的角色,那非常直爽的性格塑造了。作品中的绝大多数角色,几乎都不会有什么小心眼,对待眼前的问题,也几乎都是爽朗且积极地面对的,很少出现所谓的“谜语人”,也很少会有为了特定目的所进行的伪装。
之所以这些角色都如此直爽,我认为就是源自于他们对于自身信念的坚定,所延伸出来的自信心;毕竟总不可能在战斗的过程中信誓旦旦,一下了战场就瞬间萎了吧!所以当角色生活在这个依赖信念的世界观之中,潜移默化的,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自然也会倾向于选择比较直接的方式去应对,间接促使这些角色如此的塑造。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作中毫无策略与阴谋存在,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角色都能够如此坚强的面对一切困难;角色的直爽,不代表智商上的高低,也不代表性格的强弱,而更多的是指代角色能够更加外向的表达,比起扭扭捏捏、优柔寡断,更容易把话说出口、更容易去表达认可与拒绝、更容易去直接进行行动的一种倾向。
而因为作品整体有着这样的角色塑造,剧情上的安排也就随之能够不拖泥带水的衔接起来了;毕竟表达与行动的直接,导致每一个事件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回应,甚至是解决,而每当一个事件结束,下一个问题也会因为角色的积极性接踵而至,这就让作品在叙事节奏上,能够变得异常爽快。
尤其,在作品中后段,当几方势力开始相互对抗、争斗的时候,这样爽快的节奏搭配极其高昂的剧情张力,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起来,让人看得直呼过瘾!

也就是说,作品透过设计出信念具现化的这个设定,让战斗变得豪爽、让角色变得相对自信且直爽、让叙事节奏变得爽快、让那高昂的故事张力得以以最大化的方式,去感染观众。而作为观众的我们,看着如此的剧情,又怎么可能兴奋不起来呢?
而这样酣畅淋漓的情绪流,正是本作对我来说,最大的亮点所在了。

前期那尚未调度情绪所带来的单调
前面的一大段,我们解释了本作之所以会让我们看的如此欲罢不能的理由。简单归纳的话,就是作品比起理性地细究每一个细节上的逻辑关系,更多地是想要调度起我们观众的情绪,让我们能够跟上作品那酣畅淋漓的情绪流,让我们得以拥有一个非常愉快的观看体验。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作品有着这样调度情绪的能力,为什么还会有人不喜欢这部作品呢?尤其是本作的前期,为什么它无法崭露头角,甚至还被不少人所诟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可以从理性与感性的这个角度去进行分析。
首先,理性与感性是同时并存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也不存在完全感性的人。所谓的感性的人与理性的人,只是他们的情绪被调度起来的难易度;感性的人,情绪更容易被调度,也就是更容易被故事所感动;理性的人,则有着更高的难度。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尺度,那么现在作品要做的,就是要调度起我们的情绪,让我们的情绪值能够超越我们的理性标杆;一旦超过了,那么此时观众就会处于感性状态,就会比起理性地思考作品的逻辑关系,更多的在意每一个情节所带来的情绪变化,而这就是所谓的入戏状态;但,如果作品没法超过这个标杆,那么观众此时就会启动理性思维,去细究每一个细节的逻辑,每一个情节的因果,而如果作品在此并没有下足功夫的话,那么观众自然也就比较不会买单了。

透过这套简单的理论,我们就能够得出为什么不同人对待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这把尺是有所差别的,作品所调度的情绪所发挥的作用,自然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导致有些人会以感性的状态去看番,有些人则会因为仍停留在理性状态,开始纠结于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所以回到本作,虽然我前面说明了本作拥有强大的情绪调度能力,但这自然也不适用于部分对此比较无感的观众。只是,在我看来,本作这样的叙事方式,已经算是有着非常极致的表现力了,除非真的对这样的剧情完全无感,否则本作应该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都有着难以言喻的魅力吧!

而对于前期表现的乏力,使用我的这个理论也能够做出解释;那就是作品在刚开始的时候,它的任务比起调度起观众的情绪,更多是为后续高燃不断的剧情展开,做好足够且扎实的铺垫;所以直到两国开战以前,作品其实还在花时间介绍人物、介绍设定、介绍势力,再加上此时相对零散、四散的情节设计,我们又怎么能够期待作品能在此刻发挥出它强大的情绪调度能力呢?
而这,就导致了作品前期,尤其是前八集的平庸感,甚至是无聊感。
但是,当作品准备妥当之后,它一旦开动剧情推进的马达,那些令人着迷的冲突与对抗,爽快的叙事节奏,以及本来就足够吸引人的人物塑造,就会顺利的拔高观众的情绪,进而让观众随之入戏,并因为陷入这样爽朗的故事之中,而无法自拔。

实际上,如果我们去看本作编剧中岛一基的作品,它的叙事风格,几乎都是前期铺垫设定和人物,后期串联起来一次性不间断地爆发来调度情绪的;无论是《天元突破》、《斩服少女》、《普罗米亚》、还是本作,都是如此。
这样的叙事风格,即便会有前期相对平庸的问题,但只要能够顺利过渡,这样的叙事所带来的爽感,我认为绝对也是独树一格的。
所以,如果你喜欢本作,那么中岛一基其他的作品,大概率也会对你的胃口;反之亦然。

大气磅礴的叙事里所具有的高度包容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的聊一聊本作的核心主题吧!
老实说,本作透过这样的叙事想要表现出来的价值,和《天元突破》真的有几分相似;都是强调信念(或者说气势)的重要性,都是依靠这股信念,突破重重难关的故事。
但是仔细去体会的话,又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别;而这个差别,我认为是在于《天元突破》想表现的气势,是在面对不同苦难的同时,层层递进的;而在本作中,这股信念并非单一且纵深的,而是更着重于描绘它的广度的。
也就是说,比起成长性,本作更多的是想要表现多元性。

在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就不难发现,本作中真正崇尚的,是如何在这百花齐放的思潮之下,坚定自己的信念;如何面对其他人形形色色的目标的时候,依旧坚定自己的内心,并将其放大至最大值。
当然,信念之间的不同,必然会发生碰撞,必然会产生争执;但,真正宏大的信念,其实不是简单地抑制或消灭其他的信念,而是一种巨大的兼容与包容性。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嘴凯帝绝岱澹了。凯帝的信念是征服,但如果他的征服,只会带来破坏与绝望,那又是为什么,在他的旗下,还能够有那么多人打从心底里效忠并追随着他的?所以,他的征服真正想做的,是踏遍这片土地之后,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追随自己的一种王者之气,是对所有不同信念的人的极大地包容,却与此同时坚信自己的一种霸气。
连凯帝的征服,都有着如此包容的本质,那么与之相对的公主菲妮的大爱信念,自然对这种包容性有着更直观的贯彻了。

也就是说,作品试图透过其信念的多元性,想要真正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就是包容。
一旦察觉到了这点,我们就能够理解本作中真正的反派,为什么是神使鲁道夫,以及作为系统管理者的神明了。
他们在做的,就是对林伽林德的不包容;只因为林伽林德因为内部强大的包容能力所孕育出来的生命力与活力,就直接判定应该被歼灭,丝毫没有回旋的余地。尽管,林伽林德的这股生命力,其实早已发生了质变,足以与原先的系统合作,去分担维持“神”的生命的工作,乃至于帮助“神”找回家乡。
但是,系统管理者因为他的死板、他的狭隘、他的不包容,根本没有思考到这点;甚至差一点,就要将这个极具包容性与生命力的林伽林德,毁于一旦。
而这,正是作品所反对的、所否定的,也是陪着主角们经历了一切的我们,所不认同的;因此,他们才会成为本作的反派。

另一方面,这个包容性的内核,其实也解释了本作的主角之所以是亚罗的原因。
亚罗是一个在击败对方灵光机甲的时候,不会杀死对方的存在;甚至在战斗过程中,他的灵光机甲还能够随心的变化成其他人的武器。这是因为,他并不否定他人的信念(所以不杀人),甚至会肯定他人的信念(成为其他人的武器);面对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信念,他选择包容、他表示尊重,但与此同时,他也表达坚定。
也就是说,亚罗这个角色,就是系统所孕育出来的,最具有包容性的存在;
也是本作的这个内核,在故事里的具象化存在。

而跟随着亚罗的视角,我们见识了这个世界上广大的不同,却因为他的包容,本作所展现出来的这些不同的理念,才会显得如此耀眼,才能够被我们所尊重、所欣赏。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即便作品中存在着不少信念之间的冲突,看着他们直面这个冲突,并表达自己的自信与坚定,最后选择相互包容与成全;这样的气势与态度,再结合作品本身就足够大气磅礴的叙事,我认为这一切,才是这部作品,最征服我们的一点了吧!

总的来说,本作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
它的前期虽然显得有些平庸甚至无聊,但是一旦度过了这部分的铺垫,作品后续那怒涛展开般的叙事,绝对能够征服绝大多数的观众。而埋藏在这样的叙事底下,作品其实也蕴含着与叙事的这股气势相称的大气与包容,让故事在推进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出百花齐放般的信念与思潮,并且让他们在间中自由的对抗,让我们能够在这些对抗之中,被角色的气度、理念与魅力所折服,并最终也追随着他们的脚步,一同与最终的反派叫板。
这样一个从叙事到内核都如此酣畅淋漓的故事,真的不容错过!
简单评分:9/10
ps:凯帝的人物塑造真的太棒了!绝!绝!绝岱澹!
这种极具魅力的王者型人格,上一个让我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也已经是快十年前的《FZ》的征服王了;真的这样有魅力的角色再给我来多一点!
ps2:虽然文章里着重以中岛一基的编剧风格来进行讨论,但是本作能够做得那么好,导演谷口悟朗的功劳肯定也不小;主要是要把控后期如此奔放的叙事节奏,尤其要思考如何精准的将其动画化,对导演的能力要求也非常的大,如果控制得不好,很可能整体所带来的感觉,也没有如今那般畅快了。
ps3:我文中核心讨论的主题在于信念的多元性与包容,但本作后期很显然还有一个更直接也更简单的主题探讨,那就是自由的追寻与规则的束缚之间的冲突,且当最终主角们成功打破束缚取得自由之后,身为婴孩的“神”其实象征着他们所有人的重生,作品显然还有这样子的意涵或内核存在;但这块实在是太明显,且作品其实也没有进行过于深刻的挖掘,所以我就没放进正文,只在这里稍微地提一嘴。当然作品因为其信念的多元性,涉及到的课题也多,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ps:4: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啊。对于专栏或动画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