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诗经•鹤鸣》
鹤有不群者 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 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 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 如此十余年
---白居易《感鹤》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酬乐天扬州初逢库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间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年青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7]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827年,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1]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1-2] (一说是匈奴后裔) [3]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28]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4]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5]
看似命运的不公,但是平生却未遇大坎坷,
鹤
孤独清高
身姿矫健
冲破云霄
挣脱桎梏
或许对一个生而自由的人,一点点的压迫和不公就会令人感叹唏嘘。
少年心性天生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