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大家 | 于敏《永远的桥》:他用一生的信仰搭建了一座从编剧通向生活的桥梁
艺坛大家 | 于敏《永远的桥》:他用一生的信仰搭建了一座从编剧通向生活的桥梁
https://mp.weixin.qq.com/s/SqPGixPqDQEcTEryAZtQvw
中国文艺网
本期
于敏

于敏简介
于敏(1914—2014),原名于民,山东潍县人。1947年起从事专业创作和理论工作。著有电影剧本《桥》《赵一曼》《炉火正红》等十部,长篇小说《第一个回合》《千里从军行》《风雨入华年》,长篇报告文学《老孟泰的故事》《王秀兰和姐妹们》,电影论文集《探索》《于敏散文集》及短篇小说、杂文等。译有《巴甫洛甫》《论演员的工作》等。1979年任中国影协书记处书记、《电影艺术》主编。2013年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于敏《永远的桥》专题片导视

进入完整版视频专题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


《永远的桥》专题片提要
1949年,于敏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问世,一举拿下新中国电影史上5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于敏是一位编剧,更是工人阶级的好兄弟,始终在为工人兄弟笔耕不辍,他用一生的信仰搭建了一座从编剧通向生活的桥。于敏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深入群众,感受生活,才能写出真正感人的作品。这成为他创作一切作品必须要走过的一座桥。在见证了新中国电影的成长、磨难与振兴之后,于敏从单纯的电影剧本创作中走了出来,当时他已70多岁,开始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学习班,专注在工人中培养具有艺术审美和独立创作的电影剧作家和评论员。于敏以自己最真实的本心对待和帮助工人朋友,同时也要求电影创作以最真诚的态度去关注和了解工人的审美与需求。他曾说:“如果我们的工农兵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欣赏到反映工农兵的伟大创造、伟大生活、伟大斗争,那我们的电影就会向前发展,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