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绝精神内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那种明明有很多事要做,却根本无法起身去做的时候。想着还有那么多事要做,没时间怎么办?做不完怎么办?自己能做好吗?把一切或许会发生的事都想一遍再去行动,最终却是精力不振无力再起。
“过度思考可能是大脑尝试控制情况,使你对下一步该怎么做更有信心的一种方式。你的大脑试图通过循环一切可能的情况来尝试预测将会发生的事来减少你的焦虑。”( Dr. Sanam Hafeez, 纽约神经科学专家)
对,脑子里过了一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然后更焦虑了,咋整?我们试图预测掌控自己的未来,对未知大都恐惧,却又因为无法预知所有而烦恼焦虑,害怕坏的结果,进而陷入一种精神内耗的恶性循环。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这一现象呢?
⭐️拥抱未知的可能性。
对于有一套自己的日常routine的人来说,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接触未知的领域总是令人焦虑的。有时甚至走出家门都能使人压力倍增,因为我们似乎控制不了世界的变量。但不是所有未知都会给我们坏的结果。有时去接触新的日常,新的工作,新的环境,都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如果没有行动,脑海里的想象就永远不会变成现实。
⭐️不对行动的结果过分纠结。
紧接上一条,就算行动的结果不带来收获也可以接受,因为我们通过尝试,明白了什么是合适/不合适自己的,喜欢或讨厌什么,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板,也能通过一次次行动刷新自己的经验值,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生活就像一场大型实验,需要太多的实验数据来解构我们存在的世界,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帮我们收集数据。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数据,结论上来说都是构成实验的一部分。
⭐️接受失败,学习失败。
可是说到底,我们更多时候对可能发生的坏事导致自己失败而感到焦虑。好的“数据”并不能够消除坏的“数据”。但是失败与接受失败的过程往往就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因为面对失败这一客观存在,高傲的自我不得不开始自省。每一次失败就是一座个人历程的坐标。当我们越过很多次失败,回首望去,才猛然发觉自己前进了多远,进步了多少。健身小白通过一年的训练便可以有显著的进步。绘画小白画过无数的丑稿子后也可以成为绘本大大。无数次失败无法造就完美,但是可以使我们进步。
⭐️多感知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若只是用于精神内耗,一味焦虑忧思自我批评,未免过于可惜。拒绝精神内耗不是完全无视自己负面的情绪,而是主动去理解消化,不让负面情绪没有控制的淹没自己。
感到焦虑了?那就去思考什么让自己焦虑,有什么解决办法。如果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那多想也无益。
意识到自己又开始胡思乱想了?那就深呼吸,冥想,告诉自己停下来,有意识地去思考,不要让无边的想象带跑自己的思路。
朋友/恋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奇怪?那就去沟通。不能读心的人所有猜测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都是自己的想法。而自我厌恶带来的自我批评往往伤害最深。沟通会给我们更多情报来分析事态,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以及对方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减少过度思考。
不清楚自己想什么?那请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追根溯源也好逆向工程也罢,写日记/听音乐/躺着/多和自己聊聊天,认可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你会对自己有不一样的感觉。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写道:
“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人生不过是痴人说梦,满是毫无意义的喧嚣与躁动。生活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