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进阶技巧(5):公考主要招应届生,如何避免「老考生」分数偏高?

众所周知,近年来公考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应届生,甚至一半以上的职位只允许应届生报考。
但另一方面,只要是考试,那肯定是考的次数越多,准备时间越久的考生,优势就越大。
「高考」就是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在高中时基本就是「学两年,备考一年」,甚至有「学一年半、备考一年半」的。另外,在高三时学校还会组织至少三次模拟考试,这也是让大家「以考代练」,尽快熟悉高考的节奏。
从这个角度来说,「参加过公考的往届生」是必然有相对优势的,那么出题者会采取什么方式,来避免这种优势过大呢?

题外话:关于公考对应届生的倾斜。
很多非应届的小伙伴可能对这个政策有些不开心,但在当下疫情持续多年、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环境下,这种政策几乎是必然的。
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业率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青年人的就业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就是「重中之重之重」了。
当整体环境下行时,国家最优先保护的,就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
答案是:降低绝对难度+提升基础要求
降低绝对难度:行测的题目一直都控制在「考生能一眼看懂」的级别
从板块上来说,「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5大板块的含义非常清晰,即使是「零基础」考生,也能根据板块的字面含义理解大致考察的内容。
从题型上来说,所有的行测题都是单选题,没有多选、填空、简单等难度较高的。单选题也只有ABCD这4个选项,格式极为统一,不存在任何理解难度。
从难度上来说,有史以来行测所有的题都严格按照「义务教育」的上限来出。也就是说,虽然参加考试的都至少是大学生,但题目的绝对难度不会超过初中,最难的「数量关系」题也不需要用微积分。
提升基础要求:行测的出题水平越来越高,「反套路」的题目也越来越多
和多年前的题目相比,现在公考行测的出题水平明显越来越高了,而且这个「高」并不简单体现在题目的绝对难度上。
举例来说,一道较低的「常识判断」难题,在十几年前的画风是这样的:
【2009国考】下列属于「行政处罚」的是……(4个选项列出具体行为)
下列对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给出CPI的4种指标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哪个省份……(给出4个省份)
显然十几年前的「常识判断」题非常直白,就是单纯的「4选1」,会就是对,不会就是错。
而到了2023年左右,同样难度的题目,画风是这样的:
【2023国考】关于自然节律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惊蛰后华北地区可能会出现「万里雪飘」的现象
(B)2月北回归线附近会出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现象
(C)冬至时,在广东汕头竖直立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现象
(D)谷雨前后江浙地区可能会出现「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的现象
题目考的是「自然节律」,但每个选项都涉及不止一类知识点。
A选项包含的知识点有「惊蛰节气的时间」「华北地区的天气」「倒春寒」。
B选项包含的知识点有「2月北回归线的天气」「语文教材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油菜花的颜色和开花时间」。
C选项包含的知识点有「冬至的日期」「太阳直射角度」「广东汕头的纬度」。
D选项包含的知识点有「谷雨节气的时间」「江浙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播种时间」「『轻烟漠漠雨冥冥』对应的天气」。
本题ABD表述均正确,C错误。汕头在北回归线上,夏至太阳才没影子(直射),而冬至太阳直射的是南回归线。
2023国考题目的绝对难度并不比2009国考高,但对基础能力的要求要高得多。
在2009年,一个基础不好的考生单纯凭借死记硬背,肯下苦功,是有可能成功上岸的。
但2023年,想要考上公务员,就必须夯实基础。以「常识判断」为例,考生必须把时政要闻、党史、法律、金融、军事、语文和中学副科教材全部掌握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如果一个考生的中学基础足够好,哪怕备考的时间并不长,也往往能考出不错的分数;但一个考生如果中学基础较差,备考时也仅仅死记硬背而不融会贯通,那么上岸的可能就非常渺茫了。
公考的「实战经验」非常重要,多次参加公考的「老考生」天生具有优势,但为了应届生就业的需求,公考在「降低绝对难度」和「提升基础要求」两个方面做到了极致,尽量保障了新、老考生之前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行测考试对时间的要求极高,这点是老考生一定知道的,但新考生可能没有实际感触。
建议刚接触公考的小伙伴按照时间要求用纸笔完成一套卷子(计时并填涂答题卡),就能理解为什么「数量关系」可以放弃部分难题。
整体来说,目前新老考生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老考生没有特别的优势,而新考生通过合理的备考规划也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即使是「零基础」的考生,通过简单的学习和适应,也能快速摸索出大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