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放松调控的城市越来越多!但购房者和开发商却开始“摆烂”了

2022-04-09 19:06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天的内容有5000字,慢慢看。


越来越多的城市,坐不住了。


从郑州、哈尔滨,到福州、大连,从衢州、秦皇岛再到兰州。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足以比肩2014年的楼市宽松大潮。


不管是过去几年,被捧上神坛的新一线城市,还是籍籍无名,房价直冲云霄的三四线城市,这一次,他们都低下了高傲的头颅,用足浑身力气,声嘶力竭的呼喊大家去买房。


在3月初,蓝白跟大家聊郑州重启棚改货币化的时候,说过一个观点:


郑州,作为第一座全面宽松的千万级人口大城,政策没有撤回,反而大张旗鼓的宣传,后来还有央视的背书,会成为今年最典型的风向标。


那我们今天就来捋一下,也就一个月时间,有多少城市,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


3月1日,郑州发通知,取消“认房又认贷”,重启棚改货币化,二手房可以选择核定1%个税,20%差额税可以避开。


郑州呢,因为去年1次洪水+3次疫情,法拍房数量已经攀升到了全国第二(顺便说一句,第一名是杭州),大批的房企放长假裁员,遍地停工的楼盘,售楼部全靠中介堆人气。


成片的土地流拍,开发商不报名,城投也没钱托底,以至于,后两次集中供地,郑州只能把卖不出去的地块,临时紧急撤牌。


从GDP、人口、城市建成区三个维度来看,郑州楼市之惨淡,在全国同级城市里都排的上号,也撕下了前几年热炒国中城市概念的“遮羞布”。


3月23号,哈尔滨市宣布废止2018年出台的限售政策。


哈尔滨原来限售是3年,从网签就开始算。


新房从网签到交房,拿证,没个三四年下不来,2018年发布的限售政策,现在不到四年就取消。


所以。。。废除限售,也是废了个寂寞。


主要还是信号意义。


限售,是抑制炒房的最大利器。


刚需自住一套两套的,限个三年也无所谓,大不了就是改善换房的时间往后推一些。


可炒房的不一样,因为炒房讲究的是高杠杆、“快进快出”。


限购,他们可以想办法通过职称落户、假离婚这些手段,获得购房资格。


限贷,他们可以想办法借短贷,第三方高息筹资,推高首付的杠杆。


唯独限售,他们破解不了。


不管从网签开始算,还是从契税日期、房产证日期开始算,限售时间,谁都改不了。


可以说,限售,是冻结房产流动性的关键措施。


所以,哈尔滨取消限售的意义,是给其他发布限售政策的城市,打了个样,接下来,重点看青岛、海南这些限售5年的地方,会不会有样学样。


3月30日,福州取消限购。


不管你有没有福州的户口,有没有缴当地的社保个税,名下有没有房子和贷款,都可以在市区买房了。


福州这个城市,很奇怪。


要说人口和GDP,体量确实不算大,连个地铁都不批。


要说房价,稳稳能排进全国TOP10。


人口和产业规模上不去,一般公共预算的规模,肯定也上不去。


房价能排到全国前十,高房价的上游,必然是高地价,这就会造成一种略显扭曲的财政结构:


土地依赖症。


我们可以用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四本账的比例,来观察地方财政对卖地的依赖。


可以发现,在32个核心城市中,福州排第一,比值达53.2%,32城的中位数是41.9%,同属福建的厦门稍微好一点,比值达到了37.9%。


所以,楼市成交和土拍,对福州很重要。


去年四季度到现在,福州商品房月均成交量,只有23万平方米,比二、三季度的月均成交接近腰斩。


到今年2月底,福州的去化周期,已经接近20个月,这个去化时间,跟中西部的普通地级市差不多。


这是福州放开限购的关键原因。


4月1日,浙江衢州,同时解除了“限购和限售”。


郑州和福州放开的是限购,哈尔滨放开的是限售。


衢州一步到位,直接把限购和限售都放开了,放得不能再放开的那种。


衢州这个地方,名不见经传,存在感似乎不强,一个四线地市,GDP在浙江排倒数,房价倒是一点都不虚,柯城区单价1.8万+,江山市逼近两万,开化、龙游也都突破了1.2万的单价。


这个价格,很不可思议。


要知道,中西部二线省会,大把房价1W-1W5的房子,浙江虽然是共富示范区,可一个经济总量、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都非常有限的四线城市,靠什么支撑如此量级的房价体系?


这种现象,正好能跟上面说的福州,还有浙江的温州、金华联系起来看。


蓝白觉得,福建和浙江这两个地方的人,似乎一直都有“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种,根植在基因里的乡土观念。


与河南、安徽的重土亲乡观念不同,跟广东、江苏目的性极强的投机也不同,福建、浙江的购房者,似乎都有一种朴素的炒房情结。


他们把“在自己家乡买房”这件事,好像当成自家的生意来做,到底是炫耀,还是为了房产增值,可能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浑然不觉高房价带来的反噬。


接着说城市。


还有大连,秦皇岛和兰州。


大连全面放开了落户,中专学历以上就能落户,只要交得有社保就能落户。


秦皇岛呢,废止了以前的限购政策,文件里有一句话,“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这句话,透着一股“此一时彼一时”的灵活机动,得圈起来。


兰州,取消“认房又认贷”、放宽限购。


不用过多的分析,以上这些城市,都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


我听一个朋友说,放松越晚的城市,房产价值越大。


这个观点,也有道理。


放开的时间早晚,昭示了各大城市对房地产的“忍耐度”。


忍耐度越低,叫的越早,人口、成交、土拍的数据越差。


忍耐度越高,口子松的越晚,对房价上涨充满了忌惮,调控的定力就越足。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梳理一下,接下来,哪些城市会跟上放松的脚步,哪些城市依然会作壁上观。


这对我们个人的城市选择,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我今天读了一份报告,中泰杨畅写的。


这份报告,是以福州、厦门作为模板来研究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方救市的动机是什么?


1,房子卖的好不好,影响到一个城市上下游的消费。


地产行业里,包含房企、中介、施工、监理、物流、上游材料里,包含建材、建筑和轻工,下游服务里,包含建材、家具家电轻工、物业,最终辐射到餐饮和金融。


2,房子卖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开发商的拿地意愿,从而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最终辐射到地方财政收入。


从这两个角度,把研究样板的范围,从福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的核心城市,剔除掉福州和厦门之后,有33个。


在这33个城市里观察,是否跟福州厦门有共性特征,尤其是放松商品房销售端政策的冲动。


结果显示,有12座城市值得关注。


其中10个城市,包括合肥、贵阳、成都、太原、南宁、上海、兰州(4月5日已出现政策调整)、南昌、青岛、银川。


人口流入在增加,但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不高,对销售端政策放松,可能存在“冲动”。


另外,石家庄和昆明这两个城市,也很有可能会放松,土拍数据很差,但卖地依赖度很高。


说实话,我对名单中,合肥、上海、成都放松调控的可能性存疑。


第一,因为2020和2021部分城市人口数据缺失,报告用的是2019年人口流入的数据。


当时新一线城市的概念很火爆,像合肥和成都,这部分流入人口的买房需求,或者说炒房需求,已经在过去两年显现了,楼市非常热,这个时候再放开,房价大概率会反弹。


第二,衡量卖地的需求,报告用的是近一年的土地成交总价,跟过去三年的均值水平对比,还有土地成交面积与供应面积的比值,近一年均值与近三年均值的比例。


拿这两个数据衡量,那像上海这种调控极其严格的城市,土拍数据表面上看起来肯定会很差。


这就忽略了京沪这种巨无霸级别的城市,作为调控龙头的存在意义。


让我们记住这些城市的名字,接下来的两个月,看是否会印证。


梳理了放松调控城市的次序和逻辑,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没说:


口子开的再大,这些城市喊的再着急,大家还是不买账。


还是看两个数据:销售和拿地。


先说销售。


中金的数据,从去年4季度到现在,50个重点城市,周度高频口径新房销售面积,跌幅全部超过30%。


尤其是今年2月和3月,同比跌幅已分别扩大至-37%和-51%。


不论是从同比跌幅,还是环比季节性意义上来说,现在的新房销售,都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再说拿地。


广发固收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出让金5629亿元,同比下滑57%。重点看3月,出让金1908亿元,同比下滑58%。


这个月,只有上海、重庆、福建、北京、江西出让金是增长的,有20个省的卖地收入,降幅大于50%。


一季度虽然有春节的原因,可这动不动就是50%以上的降幅,3月份调控都放开了,首付和利率也都在降,土拍还是降了6成,搁哪个城市,小心脏也受不了啊。


一边是调控急速放开,另一边是卖房和卖地数据飞速下降,完全跟“小阳春”不沾边。


这在过去几次房地产轮回的周期里,是不太常见的。


现在购房者和开发商,已经有点从躺平到摆烂的感觉:


你喊你的,我做我的。


如果把地方土地出让,作为生态链的上游。


那么,开发商作为把土地变成房子的“中介”,就是生态链的中游。


购房者作为承接债务和杠杆的“终端”,就是生态链的下游。


那我们就来看看,现在的中游和下游,是什么样的处境。


先说开发商。


他们缺的不是限购和限售政策放开,缺的是现金。


过去半年,哪怕三道红线全绿、哪怕销售规模行业顶尖,哪怕公认财务稳健的房企,轻则停工、商票拒付、拖欠工程款。


重则信托违约、债券违约,被金融机构抽贷、断贷。


一个曾经发达的破落户,现在兜里只剩几个钢镚,连下顿饭在哪吃都不知道,还能指望他们继续拿地囤地,吃香喝辣吗?


中泰证券陈立说:无论是上市龙头房企或是中小型房企,相对于销售水平的土地储备厚度,都处于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去年到现在,并不是没有针对房企的救市动作。


比如大家寄予厚望的并购贷,银行把钱贷给央企国企,用来收购优质民企的出险项目。


可这钱发出去之后,手握重金的房企们发现,与其收购那些股权纠缠不清,流程复杂,甚至无利可图的项目。


还不如去公开市场拿地,现在地方上为了吸引拍地,降保证金,调高限价,大把的核心区优质土地挂出来卖,赚哪的钱不是赚,何必费劲巴拉的收购爆雷民企的项目。


水流不进民企开发商的口袋,那就接着躺平摆烂,别说拿地,能把手里的房子交付,就谢天谢地了。


话说回来,政策凭什么要给这些人买单?


高杠杆民企以前蒙着头往前冲,3个锅盖补十口锅,赌徒一样的拿地,无视调控三番几次的警告。


飞黄腾达的时候趾高气扬,全是自己的功劳。


现在出问题了,就开始哭爹喊娘,又找时代和大环境背锅。


吃相未免太难看了。


融资当然不能轻易给爆雷房企开口子,救了一个,就要救无数个,宝贵的信贷资源,不能这么浪费。


所以,我们要做好房企长周期缩表出清的准备,底线是保交房,保房不保企。


卖地收入就算有阵痛,靠转移支付、发债、节衣缩食顶上去也值得。


再说购房者。


他们缺的不是首付和利率,而是对房地产未来的信心。


央行最近发布了50个城市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


本季54.7%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地进行储蓄,城镇储户的储蓄意愿,连续第四个季度上升,且增幅在扩大。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偏爱存钱了。


问卷里,居民“更多消费”占比,从21年Q4的24.7%,下降到了23.7%,明显低于疫情前的28%左右。


未来3个月中,唯一预计增加的支出,是教育。


旅游、医疗、购房、大额商品、娱乐、保险,都是持平或走弱。


这也很容易理解,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国人的传统观念。


哪怕手里只有几个钢镚,也要紧着孩子花。


而支出的保守,是不争的事实,正好对应了储蓄意愿的持续攀升。


问卷里也有关于房价的。


“看上涨”的居民在减少,“看不清”的居民在增加,看上涨的部分只有16.3%,已经处于历史极低水平。


看低房价,是不知道钱该往哪投,索性存起来,不管不问,不看不动。


总之,大家越来越看不透未来了。


聊到最后,蓝白给大家梳理了,现在三个市场参与主体:城市、开发商、购房者,所处的位置。


各大城市,风风火火。


民企开发商,有心无力。


买房的人,无动于衷。


每个主体,都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


这让我想起了两个词:机械记忆,合成谬误。


机械记忆,还有另外一个近义词,叫刻舟求剑。


首付和利率降了,就能重复历史吗?


限购和限售放开,买房的人能变多吗?


把杠杆率、内外环境、城镇化水平、城市分化的程度通盘考虑一遍:


到底是这次跟上次一样,还是,这次跟上次不一样?


合成谬误,房企的三道融资红线,银行的两条限贷红线,信贷窗口指导,二手房指导价,各大城市的调控极具针对性,是打压楼市过热的绝佳工具。


可偏偏碰到了,大家都没经历过的集中供地,开发商像倔驴一样,宁可不赚钱也要当地王,拿1块钱当100块借钱扩张,不见棺材不掉泪。


结果又碰到了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口、餐饮、旅游又受到影响。


这些事,任意拎出来一个,市场都能承受。


可一件一件的叠加,我们就看到了“共振”造成的合成谬误。


所以,这个世界,这个市场,没有既定的、完美的、了然于胸的运行轨迹。


有的只是,在一盘看似明朗的棋局里,所有人的选择都很合理,最终却滑向了大家都始料未及的谷底。


说到谷底,我又想起了那句名言:


已经到谷底了,怎么走都是向上,所以。。。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放松调控的城市越来越多!但购房者和开发商却开始“摆烂”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