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长如何应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上)

2022-08-03 17:56 作者:宜童自闭症学院  | 我要投稿

正所谓行为就是人们所说和所做的。它可以被观察、描述和记录,受自然规律支配,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具有至少一种测量维度。例如:姐姐坐在电脑前给父母写信;宝宝躺在婴儿床里大声哭闹等。

其实在生活中孩子的一切表现都可以是“行为”。儿童的“行为”一般会包括两种表现1、“好的行为”2、“问题行为”,也就是孩子在某个场合或者场景中做了一些不恰当的事情或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今天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的老师们就来重点讲解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如何去做。

功能1、实物强化行为(也就是孩子想要而得不到)

其实孩子想要表达的是:我想要什么东西。

例如:在超市收银台,孩子说“妈妈,我要吃冰淇淋”;妈妈说“今天太冷不吃冰淇淋”;孩子就开始哭闹、躺地打滚甚至打父母,孩子的行为会愈演愈烈,直到妈妈不能忍受;妈妈对孩子说“你不哭,我就给你买”;孩子停止哭闹,妈妈给买冰淇淋。

首先我们要来分析这个问题行为发生之前怎么了?也就是前因是:孩子想要冰淇淋,问题行为表现是:孩子哭闹、躺地打滚、打父母,行为出现后怎么了?也就是结果是:妈妈给买了冰淇淋,孩子不哭了。

这个案例中孩子和家长提要求想要冰淇淋,但是家长拒绝了孩子,于是就产生了问题行为目的就是让妈妈满足要求,最后妈妈妥协了孩子目的达到了,那么这种哭闹的问题行为以后还会多次发生。

干预方法:

当行为发生时

1、忽略孩子不正确的行为:这时家长不去说“你不要哭”,“你不许打人”等,尽量不说话;不讲条件,例如“你不哭就给你买冰淇淋”。我们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走开,让孩子一个人发脾气。

2、当孩子开始冷静下来的时候,给孩子关注,进而引导孩子去看其他喜欢吃的东西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停止了哭闹,可以给孩子其他喜欢的——但不要再给冰淇淋。

3、在一定时间内不要给孩子他之前哭着要的东西,比如案例中的冰淇淋。如果想要给孩子他之前想要的,2-4岁左右的孩子可以等待5-30分钟,5-6岁左右的孩子最好等待30分钟以上再给。若家长承诺过什么时候孩子才能得到东西,那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比如:“我们买完东西才能吃冰淇淋,就一定要让孩子等着买完所有东西再去吃”。

功能2:注意力强化行为(也就是想要让家人时刻关注到自己,不许做别的事情)

孩子想要表达:请随时关注我!

例如: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孩子自己玩玩具。过了一会儿,孩子开始玩电灯开关;妈妈在厨房告诉孩子不要玩,孩子不听继续玩儿;最后妈妈走过去阻止孩子,甚至责骂,然后叫他做其它的事情(这时孩子已经成功获得了妈妈的关注)。

我们同样还是来分析这个问题行为发生之前怎么了?前因是: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孩子独处,问题行为表现是:孩子玩电灯开关,行为出现后怎么了?结果是:妈妈走近孩子制止他,孩子成功获得了关注。

孩子认为他玩电灯的行为能够让妈妈不去做饭从厨房出来看他,哪怕是妈妈责骂了自己,孩子也成功了,所以下次他还会这样做。

这类问题行为一般发生在家长忙着做其他事情,一段时间没有关注孩子。孩子就会做一些,家长平时不让做的事情来求得关注,这时家长很有可能就会马上去制止,而孩子在这过程中就得到了他想要的关注;所以只要孩子想获得关注了,就会做更多类似的事情。

干预方法:

1.忽略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此时家长不要说“你不要玩电灯开关”“你在干什么呢”等等,尽量不说话;也不去转移孩子注意力,例如“你去看一会儿电视吧”。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可以走开,让孩子独处。

2. 孩子在这时做的通常都是家长不让做的事,如果确实会危害到孩子自身安全,我们可以轻轻阻止孩子,然后拉住孩子把他带到相对安全的地方。这个过程中家长同样还是不说话,不给目光对视,不去与孩子互动沟通。

3.等待大约30秒到1分钟,如果孩子没有继续之前不正确的行为,这时可以给孩子关注,与孩子互动,夸孩子任何他做得好的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