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四川巴中市委书记跑马拉松视频留言高达11万条
最近几天,四川巴中的市委书记火了。8月13号的时候,大象新闻官方抖音号上发布了一篇“四川巴中市委书记和选手一起开跑半程马拉松”的视频。
开始这篇视频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随后的几天时间里,这篇视频下面却涌现出来11.2万余条的评论。
这些评论颇为肉麻,大有拍领导马屁之嫌,其中一些极为直白的赞美被网友称之为“大型鸡皮疙瘩采集现场”。如此集中且不符合互联网互动常态的留言评论,被网友怀疑这是当地相关部门给下达的跟贴任务。
而紧接着,巴中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复媒体否认了外界质疑:没有跟帖任务,可能是自发的留言。
“11.2万肉麻评论”事件一时引发网络热议,网民的不信任心态将事件推上了热搜。
现在重新打开这条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点赞数达22万条,收藏数达1万多条,转发数达8万多条,但公开显示出的留言数仅为10条,原先存在留言或删除或隐藏掉了。
,时针对此次互联网舆情,当地应该注意什么,后期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我们做简要分析:
1、处理“舆情”的同时要先解决“事情”!事情的起因源于市委书记带头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作为当地一把手参加的非传统类的政务活动,有关职能部门想必是经过精心策划安排的,这种有心之举本身值得肯定。
但为了塑造领导形象,试图利用行政资源雇佣水军来展示“民意”,这种“低级红”不仅仅是掩耳盗铃,更是一种捧杀。
“舆情”永远是真实世界反映出来的“事情”,不能就“舆情”而解决舆情!在近些年的舆论场上有种现象值得警惕,即一些基层政府被舆论场轻轻一触就跟过电一样,自乱阵脚起来,乃至于在舆情发生后,一些属地政务号在突然迎来汹涌评论的时候往往选择关闭评论区以表达“投降”之意。
孰不知,互联网本身就有不虞之誉求全之毁,与其纠结此事,不妨想想这类亲民之举是否常态化?当地亲和的官民关系是否立得住、树得牢,经得起审视?
2、捋清“头绪”之前要先看清网友“情绪”!回顾此次舆情事件,比起“安排跟帖”的质疑,社交媒体上似乎有一种更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网友在搞“行为艺术”,以此表达揶揄嘲讽之意。
被推动舆论风口浪尖之上的巴中,一时间搞不清楚网友是在揶揄大肝翩翩跑姿难看的书记,还是在嘲讽一夜冒出的11.2万之余的彩虹屁评论?
其实,要想搞清互联网舆情的“头绪”,必须要弄清楚网友质疑、吐槽甚至是愤怒的“情绪”到底为何?
网友们厌烦的或许并不是跑步本身,而是不满于对以往故步自封的传统套路化、高度体制化的突兀宣传方式。
这种很明显违反互联网网民自发留言常态的语境,硬说是网友的自发留言,就会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
换句话说,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可以犯错,凶猛不可怕,怕就怕在犯了错却死不承认——这是涌现网民负面情绪的最大隐患。将网友情绪关注到底,应该是处理此类舆情事件首先要捋清的头绪!
3、想要 “好结局”之前要有 “大格局”!通过现在的报道信息可以看出,当时该书记确实跑了30多分钟的步,这对于一个平日工作繁忙可能无暇顾及体育锻炼的中年人来说,已经实属难得了,也足以见到这位书记以身作则的诚意。
市委书记带头跑步,本身也是为了推动该项活动的知名度,借以宣传城市形象,促进当地文旅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现在这位书记火了,知名度上去了,但不应停留在“低级红、高级黑”的网络质疑和争议中,当地有哪些旅游资源、有哪些民族风情和独特优势,其实这是借以宣传的好机会,为什么何书记不站出来说两句呢?
越有底气,越能经得起别人的调侃,越是自信,越能正视公众的质疑;面对调侃与质疑,不躲不藏,化负为正,才是舆论监督中大家所共同期待的结局!
转载自 | 危机思考
原标题《舆观舆评 | 巴中市委书记跑步
热评舆情之后,怎么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