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兵法:考试仅仅是一场表演
本文首发公众号:几深教育李老师
苏轼写过一篇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做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宋朝有个名叫晁补之的诗人,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第一句就是“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来历。
我们博士考试也应该或者说必须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你跨进考场的那一刻,你就已经知道自己铁定考得上。换言之,考试就仅仅是你的一次表演而已。

就像很多清华北大的本科生,实际上在没有高考之前就已经注定了能够上清华北大。高考,对于他们来讲只不过就是走个程序,然后确认能够上岸的结果。
考试仅仅是一场表演,对谁都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表演的内容,实力强的就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实力弱的也当然尽情释放,只不过考不上而已。
文同之所以能够胸有成竹,是因为他常年累月,不管天气如何,都坚持全神贯注的观察竹子和矢志不渝的艰苦练习。也就是文同在画竹子方面付出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常人,所以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境界。文同不是天生如此,也没有什么神秘的秘密可言,无非就是艰苦的付出和长久的刻意练习。正所谓“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
我们考博是一样的道理。功夫在平时,功到自然成。不要寄希望考试的时候超常发挥,因为“超常发挥”本身就不现实。考博是一个非常公正和冷酷的称重机,你有几斤几两就是几斤几两。绝不可能你只有40分的水平,考试一下子考了80分,也绝不可能你有80分的水平,一下子考了40分。倒是可能有小的浮动,比如你有80分的水平,发挥好一点考了82分,发挥很差劲,状态不在线,那也有78分。
至于那些考完之后,有的说自己侥幸,有的说自己失常的同学,实际上,都是骗人的话。本质上你就值这个分数。
“考试仅仅是一场表演”,只看表面意思没有什么意义,这句话实际上对于我们备考来讲有着更加重要的隐含意思——做好全流程的准备。
这和领导出席某个活动,然后签订一些合同或者宣布一个事情一样,实际上,在这之前早就把所有的细节谈妥并准备完毕,领导出席的时候,只不过是确认而已。关键点在于前期的事无巨细的准备。
对于考博来说,你就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达到这个效果。在联系导师之前,你已经积累了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的学术成果,已经写了一份质量堪比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级别的研究计划,已经复习准备了一段时间。然后再给导师写一封解决了两个“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么多导师中我偏偏联系您而不联系其他导师?为什么在这么多学生中您偏偏选择我而不选择其他学生?)的邮件。在点击邮件发送的那一刻,实际上结果已经注定了,那就是导师非你不要。如果这个境界都达不到,还要提心吊胆的纠结导师会不会同意,那纯粹是浪费一次联系导师的机会,结果怎么样,真就是交给运气了。
在你参加笔试之前,你就要首先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关。先搞清楚一系列关键问题:命题的老师是谁?命题的依据是什么?是老掉牙的参考书还是命题老师自己的讲稿笔记PPT?还是喜欢考学术前沿和理论热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地复习和训练。最根本的是把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训练或者积累到妥妥能够考上的程度,如此,笔试的时候你只不过是在表演平时的训练。
同样在参加面试之前,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面试主要就是和人打交道,人是很复杂的,很容易绝处逢生,也很容易阴沟里翻船。那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同时亮出自己的闪光点。还要根据导师组的情况,制定各种可能的意外情况的预案。最后就可以自信满满的步入面试现场,然后开始你的表演。
画竹子比赛的话,你肯定比不过文同,因为文同在没有动笔之前,就已经了然于胸,这源于他之前的充分准备。考博的话,经过我们之前的训练,在有最对称的信息、最严格的监督、最科学的训练的前提下,也没有人能够比得过你。在进入考场之前,你应该心中哼着这样的歌:“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