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非亡国之君,臣非亡国之臣


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
蒙古大军围城,西夏王朝尽失其地,只剩下都城中兴府还在苦苦支撑。
中兴府,也就是今天的宁夏银川。
银川,从古至今就是一座文化名城,三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更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作为西夏王朝的都城,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地饶五谷,是妥妥的风水宝地。
在地理位置上,中兴府北可控制河朔地带,向南引庆州凉州,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当一阵风吹过当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在贺兰山东麓冲积平原上修建的长达两百余里的昊王渠,更是时刻提醒着人们,在两宋时节,没有人能忽略党项西夏的存在。
然而在此刻,这个绵延了将近两百年的王朝,却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
这个时候的西夏皇帝,是夏末帝李睍。
作为西夏神宗李遵顼的孙子,西夏献宗李德旺的侄子,李睍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接手的西夏王朝,是个实打实的烂摊子。
李睍之前的皇帝,是献宗李德旺,献宗之前的皇帝,是神宗李遵顼,神宗之前的皇帝,是襄宗李安全。
这四代皇帝中,除了献宗李德旺之外,其它三代皇帝都一致秉持依附蒙古人而对抗金朝的策略,因此把西夏的命运引到了一个十分错误的境地。
依附的前提,是能捞到好处,那么西夏依附蒙古人,它捞到好处了么?
并没有。
不仅没有捞到好处,反而成了给人家白打工的。
蒙古人打仗,一定带上西夏人,蒙古人冲锋,一定让西夏人在最前边,蒙古人攻城,也要先拿西夏人当沙包,说白了,就是往死了使唤你们西夏人,不仅使唤,没有工资还不管饭。
依附蒙古是赔本买卖,那征讨金朝有得赚么?
不好意思,也没得赚。
其实吧,西夏和金朝这么多年来的关系,一直是很不错的,使得夏金关系突然闹僵的,是因为蒙古人的突然到访。
蒙古人打西夏,西夏打不过就摇人,要求金朝出兵帮助,毕竟一年好多红包那不是白发的。
然而,面对西夏人的求援,金朝却始终坐壁上观,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一点哥们感情也不讲。
西夏一看指望金朝是没用了,干脆心一横依附了蒙古,帮助蒙古人反攻金朝。

西夏和金朝的战争,持续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期间爆发大小战役二十五场,平均下来一年就得打两次,如此高强度高频次的战争,无论是谁输谁赢,都是在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金朝打光了士卒,西夏打没了将士,金朝打没了经济,西夏打没了民生,同样的,它们也都丢失了最后的希望。
当年金朝打辽朝的时候,北宋以为辽金是鹬蚌相争,自己则是渔翁得利,如今蒙古打西夏的时候,金朝则以为夏蒙是螳螂捕蝉,而自己则是黄雀在后,以后蒙古打金朝的时候,南宋更以为蒙金是两虎相争,自己则可以趁火打劫亦或是隔岸观火。
几百年历史读下来,真是可怜,可悲,可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西夏和金朝打来打去,终于发现这么内斗实在是不叫个事儿,最终罢兵言和,开始联手对抗蒙古。
但问题是,这两个王朝最为精锐的实力,早已经在多年的彼此内斗中消耗殆尽了。
蒙古人把兴庆府围了个水泄不通,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兵临城下,夏末帝李睍更是日夜都能听到城外的战马嘶鸣。
更为不巧的是,这个时候的西夏,还正处在春季。
春困秋乏,春天没粮草,马儿吃不饱,士兵人消瘦,此时西夏军队的战斗力,那是相当的不行。
更为严峻的一个问题是,作为西夏王朝的最高领导人,此时的李睍根本就没有什么御敌之策,他只能一点点的看着城池被逐渐蚕食而想不出任何办法。
没有任何希望,这让人更加绝望。
不过即便是陷入了如此境地,西夏的全体军民们却并不气馁,而是做好了和城池生死存亡的准备。
作为古代西北族群,西羌人的一支,他们当年曾经在河陇和关中一带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生活,经历汉唐,经历五代十国,经历两宋时期风云变化,一直到如今。

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的碑铭中记载着他们的名字,白雪皑皑的贺兰山下有过他们生活的痕迹。
这是党项人的土地,党项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党项不能亡。
可事到如今,似乎无路可走了。
夏末帝李睍束手无策,只好找来已经历经三朝的老臣高良惠,把国事全盘托付给他。
高良惠当时的职务,是西夏朝廷的丞相。
这位有心无力但却十分靠谱的丞相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夙兴夜寐的搞工作,对内协调百官,整顿后勤,对外鼓励将士,安排对策,白天他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晚上更是亲自带队在城中巡逻,几天几夜不合眼那是常有的事儿。
同朝为官的大臣们劝他要保重身体,他却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世受国恩,不能芟除祸乱,使寇深若此,何用生为?
我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西夏的臣子,食君俸禄,世受君恩,现在不能抵御外敌,阻止国家的灭亡,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终,高良惠因为高强度的工作,竟然活生生的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之上。
听说老丞相为国家捐躯,夏末帝李睍不由得悲从中来,他一连三次的跑到高良惠的灵前失声痛哭,整个兴庆府都弥漫着一股悲伤的味道。
城内的李睍心情不好,城外的成吉思汗也很纳闷。
因为,成吉思汗打胜仗有点打惯了,从他统一漠北草原,正式出道开始,他就一直在打胜仗,无论是西辽还是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征服他们都丝毫不费吹灰之力,他的足迹最远甚至到了黑海海滨。
他是一代天骄,是蒙古人的神,但面对这样一个小小的西夏,成吉思汗却几乎是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从天庆十二年第一次进攻西夏,再到如今的1227年大军围城,二十二年的时间里,无数次的攻占,无数次的征讨,无数次的金戈铁马,蒙古人毁坏他们的城郭,掳掠他们的百姓,甚至掘开黄河引水来消灭他们,成吉思汗想不通,为什么时至今日,西夏人还是不肯投降?
1227年的六月间,兴庆府已经坚守了半年之久,没有外援,没有后勤保障,没有粮食,甚至西夏境内还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地震,宫室倒塌,房屋摧毁,接着是流行性瘟疫的爆发,这个王朝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但却还是不肯投降。
他们难道不害怕吗?他们难道要和命运抗争到底吗?
而等到夏末帝李睍终于撑不住打算投降的时候,成吉思汗已经油尽灯枯,魂归九天了。
这个纵横欧亚大陆的男人生前曾说: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梦想很大,未来漫长,但他却终究要长眠于此了。
既然生命到头迟早总要幻梦成空,又何必太辛苦挣扎?
但生命的意义,本就在于不止不休的奋斗。
风吹过黄金家族的牧场,那是被长生天护佑的地方,风也吹过成吉思汗脸上如刀刻一般的皱纹,那是他毕生的积累,是他荣耀的勋章。
遥望千里锦绣,万里江山,成吉思汗也许会深深的叹一口气。
自己这一生,太过醉心于杀伐征战,却从来没有体会过这世间万物。
有关成吉思汗之后的故事,会有另外的老师为您讲解,然而两宋辽金夏的传奇,到这里就即将步入尾声了。
成吉思汗病逝之际,提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请求,那就是要求他的子孙们对他秘不发丧,不要对外宣布他的死讯。
因为,成吉思汗担心因为自己的病故,而导致原本投降的西夏人再度反叛。
成吉思汗死了,西夏末帝李睍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境地下,也终于投降,献出了兴庆府。

西夏,就这么亡了。
归降蒙古人的李睍没能安度晚年,而是被蒙军杀掉,然后随手一扔,抛尸荒野。
那时节天下战乱,百姓的日子,说实话不太好过,野有饿殍,路有冻骨,流民遍地,天下间更是横尸遍野。
只是此时,一堆无名的尸体上,躺上了一具有名的尸体,这就是人们心心念念的帝王功业。
西夏,就此掩埋于历史的风沙之下。
当年人来人往,如今荒凉萧索,当年金碧辉煌,如今断壁残垣。
残阳如血,照耀大地。
残阳,就是夕阳。
只可惜夕阳虽然美丽,但只要夕阳出现,也往往就是来到了黄昏。
黄昏易逝,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这个样子的。
你想要去留,你也留不住。
纵然你千般留恋,万般不舍,但江山是主人是客,你想要把自己留住,那也留不住。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所以,你一定要先学会忍受无情,才会懂得享受温柔。
只可惜,历史没有温柔的对待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