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的东周古玉特色
山西出土的东周古玉特色
选自《文物世界》2007年04期,张红旗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霸。在山西则为晋以及三家分晋之后的魏、赵、韩国。山西境内东周墓葬中玉器常有出土,主要有晋南的闻喜上郭墓地、侯马西高祭祀遗址、晋东南的长治分水岭墓地、长子墓地、潞城潞河墓地、晋中的太原金胜村赵卿墓等。
以往对山西省西周玉器研究的文章颇多,而对东周玉器的研究则仅限于春秋晚期的赵卿墓。本文试图从下述材料对山西东周玉器的特色做一概述。
闻喜上郭地区被认为是晋国春秋时期的古曲沃,也是晋国公室宗庙所在地。在此处发掘的东周墓葬中出有许多玉器。其中1974年发掘的24座春秋早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各类玉器达100多件。有圭、戈、玦、环、龙纹佩、觿、璜、珌、兽面纹饰、扁圆形管、齿脊形饰、坠、铰具、人、虎、兔、鱼、鸾鸟、勺,还有口唅葬玉等。其中佩饰件中大多以双阴刻线勾联卷云纹为基调而雕琢成龙、鸾鸟纹、涡纹、雷纹等。制作精美的有璜、玦、龙纹佩、觿、兽面纹饰、扁圆形管,还有形体小巧的人、虎、兔、龟、玉坠等。如:龙纹璜(M55),红褐色。器表面以双阴刻线勾联卷云纹雕琢成两龙首向下且回首、曲身、卷尾、两龙相对的图案。在脊部刻以示龙鳞的齿脊。两端有圆形穿孔。长7.6厘米,宽2.3厘米(图一)。
鸾鸟纹璜(M55),白色。器表面以双阴刻线勾联卷云纹雕琢成首向下且回首、曲身、扬尾相背的两鸾鸟图案。其鸟尾则以单阴线琢成。两端为齿脊并有圆形穿孔。长6.3厘米,宽1.6厘米。玦①(M58),浅褐色。两面以双阴刻线勾联卷云纹雕琢。一面为双首龙纹,一面为虺龙纹。直径3.3厘米,孔径0.9厘米,厚0.26厘米。玦②(M49),乳白色。饰两周凸弦纹。直径2.6厘米,孔径0.9厘米,厚0.5厘米(图二)。
觿(M49),青玉,淡黄绿色。呈三角半圆弧形,宽端为首部,无眼,首顶和嘴部有齿脊。双面均以阴刻双线勾联卷云纹和三角云雷纹雕琢。长6.5厘米,宽0.8厘米(图三)。
龙纹佩①(M49),青褐色。口微张,眼单阴线琢成,浓眉,身弯曲似玦形。双面龙身饰双阴线刻勾联卷云纹。颈部有钻孔。直径2.4厘米,厚0.2厘米(图四)。
龙纹佩②(M57),青色。呈扇面形。器面以一单阴线圆圈为中心,以双阴线刻勾联卷云纹雕琢成两龙首一上一下、同身且相向的龙纹图案。四周为齿脊形。两侧端面各有三个左右贯通的穿孔。长5厘米,宽2.3厘米(图五)。
兽面形饰(M49①),青玉,浅绿色。半圆雕兽首状。浓眉,突圆眼,唇外卷,双角为单阴线刻两相背的侧视螭龙首。额正中有一圆形穿孔。高2厘米,厚0.4厘米(图六)。
兽面形饰(M 49②),浅红褐色。半圆雕兽首状。眼角上吊的双眼以双阴线琢成,高大的角上单、双阴刻线勾联卷云纹。器正中有一圆形穿孔。高2.8厘米,厚0.5厘米(图七)。
齿脊形饰(M375),青色。一侧为齿脊形,一侧平直,双面均以双线阴刻勾联卷云纹雕琢。长7.3厘米,宽1.1厘米。此器形罕见。玉人(M57、M49),青色或灰褐色。圆雕。形体甚小,作站立状,有男女之别,雕琢简练。高2.3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图八)。
玉虎(M57),青玉,圆雕。作蹲卧式,圆眼突现,立耳,方足,卷尾。躯体以双阴刻线勾联卷云纹饰斑纹。足部有圆形穿孔。长2.3厘米,高1厘米,厚0.6厘米(图九)。
玉兔(M59),白色。圆雕。作蹲卧式,圆眼突起,方耳后附背部,方足,垂尾微翘,形象而生动。足部有圆形穿孔。长3.3厘米,高1.1厘米(图一○)。
玉龟(M375),圆雕。乳白色。面凸起,为龟形。其上以单、双阴线刻龟纹。背面内凹,首、尾部各有一斜钻孔。长2.25厘米,宽1.7厘米(图一一)。
从以上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可以看出:春秋早中期玉器与西周的玉器变化不大,有的则很难区别,如M34、M49出土的鸾鸟纹玉佩等。此批春秋早中期墓葬中也不乏有商代遗留下来的玉器,如M55所出土的玉戈、鸟形玉璜、玉珌、玉铰具等。
在侯马地区的西高祭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这一祭祀遗址与此地区其他祭祀遗址同处于东周时期。出土玉器256件,有龙形佩、璧、环、瑗、璜、剑饰、玉管、玉柱、玉带钩、玉人、合页状玉器等。其中包括未成形玉器。
龙形佩出土最多,有30多件。各种造型达十多种。如J564:1、2,一对,青色。龙回首,长鼻与弓起的龙身连接,尖尾上扬翻卷,龙体呈S形,生翼显爪。双面单阴线刻卷云纹。中腰对钻一圆孔。长24.3~24.6厘米,宽11.2~11.4厘米,厚0.3厘米(图一二)。J643:1、2,一对,黄绿色。龙俯首,龙体弯曲,尾下卷,生翼显爪,龙爪清晰可辨。双面为隐起谷纹。中腰对钻一圆孔。长18.4~18.6厘米,宽8~8.8厘米,厚0.6厘米(图一三)。J495:1、2,一对,黄褐色。龙回首,长鼻与龙身连接,龙体弯曲,呈S形,生翼显爪,尖尾下卷。均单面浮雕谷纹。一件龙腰单向钻一孔,另一件则无。长18.2~19厘米,宽3.9~4.3厘米,厚0.6厘米(图一四)。J441,青灰色。龙俯首,龙体弯曲,呈S形,生翼显爪,尖尾下内卷。单面浮雕谷纹。另一面残留设计线。中腰单向钻一孔。长10厘米,宽4.7厘米,厚0.7厘米(图一五)。
J147,灰白色。龙长鼻,俯首弓身,利爪前伸,方尾后展。单面单阴线刻卷云纹。长8.3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J515,灰白色。龙长鼻,回首,弓身,生翼显爪,尖尾下卷前伸直至体下近颈部。双面单阴线刻卷云纹。中腰对钻一孔。长9.5厘米,宽3.6厘米,厚0.3厘米。J552,白玉,半透明。龙长鼻,俯首,弓身,尖尾内卷翘起至抵腹下部。双面为隐起谷纹。中腰对钻一圆孔。长5.7厘米,宽1.7厘米,厚0.4厘米。J445,一对,青灰色。圆雕。俯首,长鼻,龙体呈弧形弯曲,尖尾后展略上翘。龙体饰阴线刻扭丝纹。腰部对钻一孔。长8.3厘米,宽0.8厘米,厚0.5厘米。J87,青灰色。双首同身,龙体弯曲内弧,体中腰部由一长角兽仰面支撑,两龙首侧共附三只凤鸟。双面单阴线刻卷云纹。长10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图一六)。J585,青灰色。龙长鼻,俯首弯曲位于体下,弓身,尖尾上扬翻卷。素面。另一面残留设计线。中腰对钻一孔。长8.9厘米,宽4.7厘米,厚0.1厘米。J156,一对。青灰色。俯首,长鼻上翘,弓身,尾前伸翻卷近下颚部。素面。中腰对钻一孔。长8.1厘米,宽2.9厘米,厚0.3厘米。J135,青灰色。龙回首,长鼻与龙身连接,短体弯曲,尾分叉似花瓣并与龙足相连。素面。长5.7厘米,宽3.9厘米,厚0.2厘米。
玉璧出土较少,且多素面。其中有出廓璧。如:J177,青色。外壁附二龙,龙首均回首向外,尾分叉似花瓣。素面。直径3.3厘米,孔径1.3厘米,厚0.4厘米。
玉瑗出土较多。各色瑗大多双面浮雕谷纹或阴线刻卷云纹。如:J626,青色。双面饰隐起卷云纹,其边缘夹杂有綯索纹。直径10.5厘米,孔径6厘米,厚0.5厘米(图一七)。也有出廓瑗:如J476,青灰色。外壁附一小环。双面阴线刻卷云纹,小环单面饰扭丝纹。瑗直径3.3厘米,孔径1.6厘米,厚0.4厘米。
玉剑饰有格、璏、珌、韘(扳指)。其中格、璏面多饰单阴线刻卷云纹(图一八)。
一件合页状玉器非常罕见。J779,灰白色玉。为两个透雕龙,由两个环形枢纽相连,可折合。素面。长10.8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图一九)。造型独特,别具匠心。
一长条形玉饰非常精美。J557,青灰色。体四周有齿棱,双面阴线刻卷云纹,阴线刻网格纹位居其图案正中。体正中纵贯一孔。长6.9厘米,宽1.3厘米,厚0.4厘米。
玉人,J730,白玉。圆雕。人作站立状,头戴冠帽,笼袖,身着单阴线刻网格纹、斜线纹的长袍。高2.9厘米,宽1.2厘米,厚0.8厘米。
这里的龙形佩非常有特色。成对龙形佩为同一块玉料对剖而成。无论素体无纹,还是雕琢纹饰的玉龙均姿态万千,动感极强,这与当时人们的思想不无关联。
晋东南地区的长治一带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晋国的主要卿家韩氏韩国的势力范围,自三家分晋至秦昭王四十五年属韩,曾置为“别都”。在长治分水岭、长子、潞城潞河等地区所发掘的东周墓地中也出土了大批玉器。
在长子县牛家坡春秋晚期墓葬M7是所发掘的东周墓中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座,其中出土了许多玉器。有璧、环、璜、斜长方形玉片饰、圆片、圆柱、龙形佩、虎首形饰、兽首形饰、半圆形饰、蝉。其他还有梯形、长条形、贝形等玉片。制作精美的玉器如:玉璧,青玉,半透明。璧面饰浮雕谷纹。直径6.8厘米,孔径2.6厘米,厚0.6厘米(图二○)。环,青玉,碧绿色,半透明。两面双阴线刻卷云雷纹,内外廓为綯索纹。此图案少见。直径4.3厘米,孔径2.5厘米,厚0.3厘米(图二一)。璜,青玉,两端似虎首。双面浮雕卷云纹,中部有一穿孔。直径5.6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斜长方形玉片饰,青玉,周边为齿脊形。双面浮雕窄长卷云纹。长18.7厘米。龙形佩,青玉。龙回首,体呈波浪形弯曲,生翼显爪,尖尾向下回卷。龙眼、眉单阴线雕琢,龙身以隐起的卷云纹装饰。长10.5厘米(图二二)。
虎首形饰,为口微张、相背的两虎首形。通体浮雕谷纹杂有卷云纹。器中部有一上下贯通的穿孔。宽2.8厘米。半圆形饰,青玉,通体饰纹与虎首形玉饰相同。上、左、右端面有宽窄不等的五个齿脊。中部也有一上下贯通的穿孔。宽3.4厘米(图二三)。
兽首形饰,半圆雕。两耳直立,浓眉,卷鼻,额部饰圆点纹。宽1.5厘米。玉蝉,圆雕,蝉纹简洁生动。长2.2厘米。
1983年在潞城潞河发掘的战国早期M7中出土了150件玉器。包括:龙形佩、龙凤佩、璜、玉管、玉柱、琮、璧、长圆形玉片、方玉片、长方形玉片、玉笄等。精美的玉器如:Ι式龙形佩(M7:101),圆雕。灰褐色。龙作回首状,双耳下垂紧附脑后。眼为浮雕,周身饰隐起卷云纹,龙身从颈部至尾部饰由两道綯索纹带、一道角线纹带,将周身纹饰分为三段。腰中部偏前横钻一孔,器身截面为扁圆形。长15厘米(图二四)。
Π式龙形佩(M7:37),龙首昂起,口微张,身呈S形,周身饰隐起卷云纹。龙背部钻有一孔。器身截面为扁方形。长14.8厘米。Ⅲ式龙形佩(M7:95),龙作回首状,弓身,平尾上翘,整体呈波浪形。周身饰隐起卷云纹。器中部钻有一孔。长12.8厘米。龙凤佩(M7:97),浅黄褐色。正面中部为长方形,两边向后拢。整体截面为弧形。一条由单阴刻角纹和綯索纹组成的宽带纹将整个器形图案分为左右两区,器形上部两侧为两相向的龙凤复合首形,圆眼,上颚似龙卷颚,下颚为凤勾喙。整体图形以浮雕卷云纹填充,图形边缘为綯索纹组成的凸弦纹带,器形边缘为凸弦纹带。高8.5厘米,宽6厘米。此龙凤佩造型奇特,到目前为止,山西境内仅此一例(图二五)。玉璜(M7:39),淡白黄色,扁平体。周边为齿脊形。双面浮雕谷纹(可见散谷粒)。两侧各有一穿孔。长8.2厘米,宽2.75厘米(图二六)。玉管(M7:42),黄色。圆柱体。器表以八条綯索纹将整体纹饰自上而下分成七段,每区段饰以隐起的卷云纹。管中一孔上下贯通。长16.5厘米,直径2.3厘米(图二七)。玉柱(M7:117),黄褐色。矮圆柱体。器表上中下饰三周弦纹将整体纹饰分为两段,内饰阴线刻卷云纹。上下两端面均饰阴线刻涡纹,且边缘饰一周弦纹。高2.8厘米,直径2.5厘米(图二八)。玉琮(M7:43),扁方体,中空。面均刻竖槽且饰阴线刻卷云纹。高1.7厘米,边长3.8厘米。
在长治市北城墙外的分水岭,地下文物屡经发现。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在此地发掘的战国墓葬中也曾出现许多玉器。包括龙形佩、虎形佩、璧、璜、环、玉梳、圭、玉柱、琮、玉片饰、玉刀、玉鎏、玉笄,还有方形、尖形玉饰等。精致的如:Ι式龙形佩(M25:86-91),呈“S”形,曲体幅度较大。立姿,俯首,生翼显爪。素面,面涂朱色,中腰有一孔。长10厘米,宽6厘米,厚0.5厘米(图二九)。Π式龙形佩(M36:17),青色。昂首,前身直立,生翼显爪,尾上扬与龙首平齐且下弯内卷。面饰阴线刻雷纹。背有二孔。长9.5厘米,厚0.3厘米。此种造型罕见。Ⅲ式龙形佩①(M53:41),乳白色。龙体卷曲呈“S”形,平视,平尾上卷。器表除龙眼双阴线刻,其他部位浮雕卷云纹。长9.3厘米,宽3.5厘米,厚0.4厘米(图三○)。②(M53:41),灰白色。身躯横卧,回首,尖尾上翘,眼为浮雕,龙躯体以浮雕蟠虺纹雕琢。背上部有一孔。长8.5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图三一)。③(M53:34),龙躯体形似②,只是身下生爪,且平尾。除眼双阴线刻外,龙躯体以浮雕窄长卷云纹雕琢(此器尺寸不详)。④(M53),青色,长方扁平体。龙首下俯,口微张,鬣毛后扬,身躯为伏卧状。龙眼与鬣毛单阴线琢成,其他部位以浮雕卷云纹雕琢。长3.9厘米,宽3.1厘米,厚0.7厘米(图三二)。虎形佩(M84),黄色,有光泽。圆雕,虎作昂首伏卧、闭目养神闲适状。尾巴呈螺锥状,形象而生动。虎身以浮雕卷云纹雕琢。腹部下钻一孔(图三三)。
环:①(M53:35),乳白色,内外缘为突起的弦纹,双面以浮雕、阴线刻手法雕琢成由象首、鱼尾、蟠虺纹组成的图案。直径5.2厘米,孔径2.8厘米,厚0.7厘米(图三四)。②环(出廓)(M14),雕工精细,器表浮雕卷云纹,缘外雕二凤对舞(回首对视)。直径约4.7厘米。璜(M14),雕工精细,器表为浮雕窄长卷云纹为基调的双兽首纹。长约11.8厘米。玉片饰(M25:101),整体由两片合成菱形,图案为阴线刻卷云纹。有四穿孔。
在以上晋东南地区所出土的东周玉器上所浮雕的一些卷云纹较其他地区的卷云纹窄长。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性。
晋国赵卿墓。太原是晋国晚期的晋阳,是晋国地位显赫的正卿赵氏世族所在地。20世纪80年代在太原南郊金胜村发现了春秋晚期赵简子赵鞅的墓。出土有274件玉器。有璧、环、璜、琮、璋、圭、玦、各形佩饰、剑饰等。
制作精致的有环、璜、琮、各形佩饰、剑饰、刀饰。环,玉质上乘,边侧、孔侧平直光滑。遍饰隐起的卷虺纹(虺眼以单阴线琢成,间或有单阴曲线)或卷云纹。如:M251:366、M251:361。另外,M251:494,红褐色,质地纯净。两侧均有切割时留下的毛茬,器表有雕琢前所起的一段卷云纹的起稿线,镌刻了几刀,为半成品。直径6.7厘米,孔径3.4厘米,厚0.55厘米(图三五)。此标本对我们了解玉器纹饰雕琢的装饰工艺流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璜,玉质晶莹,制作精致。双面饰隐起的散虺纹(虺首朝向各不相同,虺眼以单阴线琢成),有的以细密的綯索纹带将图案分为三部分。有的则雕琢浮雕卷云纹。两端和侧面雕作齿脊形,在正中顶部或两端有对钻孔。如:M251:362(图三六)、M251:350、M251:351(图三七)。
玉琮,周边四方形或长方形。质地较次,多制作粗糙。但有一特例(M251:352),青色。玉质细腻,制作精致。器体为方形,中间圆孔粗而直。四边饰浮雕谷纹。边长4.3厘米,高1.9厘米,孔径3.4厘米(图三八)。
龙形佩,大致分为三式。Ι式龙形佩,玉质上乘。均为回首、弓身、卷尾。中部有对钻孔,有的则在足部有钻孔。大部分生翼显爪,有的仅有爪。有的龙身饰单阴线刻卷云纹,有的则浮雕谷纹。龙爪为单阴曲线琢成。如:M251:444、M251:438(图三九,此龙形佩弓身幅度较大)。Π式龙形佩均为平首,弓身,生翼显爪,垂尾内卷。眼、尾各有一单面钻孔。素面。如:M251:379。Ш式龙形佩仅有龙身前半部分。昂首伏身,龙角与前腹处各有一钻孔。素面。如:M251:360。
方形佩,有的玉质上乘,四角各有一小钻孔,四周有锯齿,通体饰单阴线刻卷云纹,间或有单阴曲线纹。如:251:368。
斜长方形佩,红褐色,有的玉质上乘,有的玉质一般。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四角各有一小钻孔,四周为齿脊形。一面或双面雕琢隐起的卷虺纹(虺龙眼单阴线琢成),且均由两条单阴角纹组成的弦纹带将器表分为三区。有的一面有切割所剩毛茬。如:M251:378(图四○)。
盾形佩,仅一件。M251:357,青白色。质地晶莹,制作考究。器身拱起为盾形。器面以十字突棱将其分为四区,其间雕琢为浮雕谷纹。两侧有出廓的长方形、圆形孔各一。直径3.2~5.8厘米,此玉佩少见(图四一)。
长条形佩,可分二式。较精致的为Π式长条形佩,红褐色。玉质上乘,制作精致。器表饰浮雕卷虺纹(虺龙眼单阴线琢成)。器中部微鼓,两侧有距离不等的齿脊。器中有一自上而下椭圆形穿孔。如:M251:338(图四二)。
三棱管佩,仅一件。青白色,玉质晶莹。为三棱体,棱体边缘有两条有齿脊,一条则无。器表饰浮雕卷云纹。器中有一上下贯通的穿孔。高3.4厘米(图四三)。
剑饰有剑首、格、璏、珌、韘(扳指)。
剑首,质地晶莹,表面光滑。有多棱形柱体、圆柱体、扁半球体。饰纹饰、素面均有。如:M251:370,青白色。为上粗下细的圆柱体。器表上、中、下各饰一周凸弦纹(中间凸弦纹上阴刻角纹),其间饰浮雕谷纹。中空。上部钻孔中有一蓝色圆料珠,其周饰三角云雷纹。高4.2厘米,直径2~2.3厘米(图四四)。在M251:334铜剑上的剑首、玉格也制作得非常精致。剑首为扁半球体,两面均浮雕谷纹,只是底面在中心的圆凸起上饰浮雕涡纹。在其剑上的玉格,为菱形,中空。中部为一单阴线刻角纹的凸棱,两侧饰浮雕谷纹。
璏,青色。玉质上乘,制作精致。如:M251:356,长方体。正面饰浮雕谷纹。中空,为带有弧度的长方形孔。长4.4厘米,宽2厘米,厚2厘米(图四五)。而M251:5制作更为奇特、异常精美。扁长方体。器表面由几种动物躯体的不同部位雕琢而成。上部左上角为一蟠虺作回首状,其浮雕谷纹的身躯向下横卧器中部,其尾部雕成鱼尾。器上部、左侧、右上侧、下左侧雕成凤羽,器下部则雕成龙尾。长5.2厘米,宽4.2厘米,厚3.1厘米(图四六),为罕见的珍品。
珌,有直圆柱体和上细下粗或上粗下细圆柱体,还有扁长方形。有上端面中央有一钻孔凹坑的,也有上下端面均有的。有的还有钻孔。饰纹、素面均有。如:M251:415,红褐色。上细下粗的圆柱体,剖面略呈倒梯形,上端面中央有一坑窝。器表上下各饰一周单阴线刻弦纹,其间饰单阴线刻卷云纹。高3.2厘米,直径3.1~3.2厘米(图四七)。而M251:353,青褐色。扁长方形。制作考究,精致而奇特。双面浮雕谷纹。上端两角各钻一孔,其内穿三圈金丝,可与剑鞘下端相连。中部有两个凹坑,可纳剑鞘下端。长4厘米,宽2.65厘米,厚0.9~1厘米(图四八)。
由于赵鞅当时的显赫地位,赵卿墓所出土的大量制作精致、纹饰精美、造型奇巧的玉器当代表了春秋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从以上几处大型东周墓地、祭祀遗址所出土的玉器来看,大致可以总结出此期玉器的特征:
1.种类繁多。有圭、璋、琮、戈等礼玉,璧、环、璜、玦、玉觿、剑首、格、璏、珌、韘(扳指)、龙形佩、兽面纹饰、虎首形饰、坠等佩饰件,人、虎、兔、鱼、鸾鸟、蝉、勺等把玩器,还有口唅葬玉等。其中包括未成形玉器,为制玉剩料,多有切割痕迹,有的留有设计线。
2.工艺精湛。制作工艺有切割、琢磨、抛光、钻孔等。装饰工艺有单、双阴线刻、浅浮雕、透雕、半圆雕、圆雕等。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例增多。由于金属工具的应用,玉器造型规矩整洁,纹饰线条清晰利落,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均琢制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3.装饰纹饰精美、流畅。有卷云纹、勾联卷云纹、云雷纹、三角云雷纹、涡纹、谷纹、斜线纹、綯索纹、龙纹、蟠虺纹、卷虺纹、散虺纹、鸾鸟纹、扭丝纹、网格纹、角纹等。
卷云纹,无论以单阴线刻、双阴线刻还是以浮雕的形式出现,由于其结构自由,蜿蜒流畅(有的似简化的蟠螭纹),而成为当时最常见的纹饰。
散虺纹,整体布局看似散乱无章,实则井然有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动荡、急剧变革的时期,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都突破了传统礼制对艺术思维的束缚而得以极大的解放,构思大胆、奇特、巧妙,构图生动活泼。
4.龙形佩大量出现。其造型多样。或回首、或昂首、或俯首,弓身,卷尾,有的龙首随着龙身的弯曲位于体下。有无爪无翼的、有生爪显翼的,爪由最初的象征形态发展为利爪。扭动的躯体富有力度,动感极强,充满强劲张力和勃勃生机。表现出一种刚健遒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这些形象所反映的正是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空前活跃的社会百态和感情流露,是当时各路诸侯踌躇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的体现。所展现的饱含张力和动感的玉雕艺术风格,后世几乎无可比拟。
5.奇特器形的出现。
此期的玉器善于综合某些动物的局部特征,组成较为精密的图案。春秋晚期赵卿墓出土的玉璏、潞城潞河战国早期M7出土的龙凤玉佩和同期的侯马虒祁墓地M2129中的龙凤玉佩(图四九)、长治分水岭战国中期M53出土的玉环等,这些玉器都是集多种动物肢体器官为一体的。还有西高祭祀遗址出土的两透雕龙组成的合页状玉器。另外,出廓璧、出廓瑗、出廓环均有出土。这些都是罕见的珍品。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动荡、急剧变革的时期,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都突破了传统礼制对艺术思维的束缚而得以极大的解放,构思大胆、奇特、巧妙,构图生动活泼。
总之,此期玉器无论从种类,还是制作、装饰工艺上都是继西周以后玉器发展的又一高峰,在我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它不仅为我国灿烂的玉器艺术增添了光彩,更为我们研究东周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