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歌手李玟因抑郁去世:我们对抑郁症的偏见何时能停止
2023年7月5日,我们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歌手李玟因抑郁于7月2日轻生,经抢救无效于5日去世。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看到这样的消息真的很难过,又一个生命因为抑郁这种病消失。长期以来我们医生作为对抗抑郁症的最前线,都会竭尽全力拯救每一位抑郁患者,希望通过各种治疗让患者走出阴霾。
但每当爆出有人因抑郁症而离世,总会看到这样的论调:她这么有钱,还有什么可难过的?活着难道不比死更难吗?
这样简单的将抑郁归因于患者内心太脆弱了、意志薄弱、想不开,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是在不断在给抑郁患者贴标签。抑郁并非思想痛苦而导致的情绪低落或自爆自弃,而是有其生理性的根源。
我们通过检查就能发现,抑郁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出现异常,所以情绪调节能力失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于是表现出长时间的情绪低、意志低、动力低,并且会伴随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开心不起来、运动运动、想开点、出门走走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治疗,需要长时间的药物来控制,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
但事实是,罹患抑郁症的人逐年上涨,真正接受治疗的患者却不多。
据全球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已经约有3.5亿人饱受抑郁的困扰,每年全球约有超过100万人因为抑郁而自杀。抑郁症正在成为危害人生命安全的一大杀手,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这个比例正逐年上升。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正成为当前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只有少部分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抑郁症其实离我们不远,也许就在我们身边。但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最为外显的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模糊的,它无法倒推直指抑郁,这就导致了人们常常会忽视病理性的情绪变化,从而影响了抑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都不认为抑郁症是种病,尤其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更愿意承认孩子是情绪不好,是叛逆了,是不坚强。一方面是源于对抑郁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就是有病耻感,羞于承认孩子患上了抑郁症这种精神类的疾病。
一边是贴标签,一边是偏见,抑郁患者就在这样的声音中,独自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停止对抑郁症患者的标签化,让抑郁症患者敢于对家人和朋友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陷入无边的耻辱感;为抑郁症患者创造积极就医的社会环境,而不必担心被歧视和被污名化,这才是真正应该为患者做的。
希望每一个不幸患上抑郁的人,都能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