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海欣:生命之思在峡谷中寻找光辉
生命之思在峡谷中寻找光辉
——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
同海欣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毫无疑问牵动着每个人的思绪。1月19日,还对疫情一无所知的我和一位从武汉回来的同学外出赏景。过程中,他在浏览手机时透露出武汉的疫情形势,我也依旧未放在心上。然而,第二天的新闻便开始大规模地报道疫情相关的消息,仿佛一夜之间,全国上下便进入了抗疫阶段。每天看着日益增长的确诊人数和几乎无时无刻的新闻、发布会,我心中的担忧伴随着全国同胞的努力与日俱增。在抗疫过程中,我看到了众多医护人员、警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不少牺牲了自己性命的工作人员,他们奋战的身影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也为自己无法为抗疫做出什么贡献而深感惭愧。对于我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响应号召,宅在家里,出门戴口罩。想想那些为救他人牺牲自己生命的工作者,我作为一个如今常常用自己的逻辑思考的青年,总是在内心发问:如此年纪轻轻便丢掉性命,真的值得吗?
提出这个问题也和抗疫期间我的自身经历有关。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二月中下旬左右,全国疫情看起来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我却依然亲眼目睹爷爷的离世。我记得放假刚回家时,爷爷几乎已经不能讲话,见到我时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放,还很有力气。从吃饭要家人喂,到躺在床上重重地喘气,再到后来两位姑姑和即将高考的表妹的到来。整个过程是那么快,让人难以相信。爷爷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让我一下想到重庆那终日的阴雨绵绵。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永远的离开意味着什么。我平日较少表露情绪,那天也几乎没有表情,只是安慰难过的奶奶,拥抱着她,去体谅她的难过。然而,此时,在写到这里时,我也不禁泪流满面。当时,我竟想不到奶奶竟会那么伤心,因为平日里她似乎总是很嫌弃沉默的爷爷。我慢慢地体会一个人离开的意味。活着的人继续活着,离去的人就什么都没有了。纵有千般思绪、万般不舍,在生命消逝的那一瞬间,就全部化为一阵风烟,埋没在时光的长河中,连意义也变得模糊。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瞬间,我觉得,仿佛连爷爷存在过的记忆都没有了,他真的存在过吗?偶然瞥见茶几上爷爷的眼镜,只觉得,那是一阵风存在过的证据。也许我们生命的存在,都只不过像风一样。
之后,慢慢地风平浪静。在国内的疫情几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之时,新冠病毒在海外肆虐起来。我们终于从局中人变成能客观地看整个世界的存在。本以为有了中国的经验,国外的抗疫会顺利许多。可是短短几天,直让人大跌眼镜。尤其是欧美地区,它们似乎总是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在欧洲疫情严重的时期,我对此事尤为关注。以前对世界局势丝毫不感兴趣的我,那一段时间几乎将各个国家的抗疫现状、国内文化、历史溯源了解了一番,在此也不便展开细谈。与这篇文章的主题相联系,我想对海外国家某些群体打着要争取自由的旗号而反抗隔离的行为做一些思考,再上升一步,即关于生命与自由的价值思考。
生命重要吗?毫无疑问,没有了生命和健康,一切意义都将无从谈起。自由重要吗?我突然有了些不那么肯定的想法。那么,关于对自由的重视是怎么出现的呢?追根溯源地考虑:“自由”的原初含义是使人从某种受束缚、受奴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古希腊罗马,自由是一个涉及主奴关系的政治概念。古希腊和罗马人对政治生活中的自由的反思,形成了最初的自由观念。而在中世纪的宗教领域中,自由往往意味着神赋予人的“自由的意志”,可以理解为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智慧。而自由高于生命的价值的观点主要是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出现的。起初,自由意味着思想从神权统治的压迫下获得解放。再到后来,资本主义剥削严重,自由也意味着人格的自由,不受压迫和剥削,可以和人的尊严结合起来。在哲学领域中,关于“自由”理论也有不少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有。“马克思的自由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人,主体的自我实现是马克思自由理论的基本命题。”在我的理解中,马克思的自由意味着人的全面解放,没有压迫和剥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可以独立发展实现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如此想来,自由是反抗对外界的压迫和剥削,获得人格的独立,以至于更好地活着。在心理学中也有对自由的解释。比如,人一旦被欲望所支配便不会感觉自由,即人们常常所说的自由。对这种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我之前比较认可“自律即自由”这种说法,但也有些许疑惑。如果自律是自由的话,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自由较之于自律魅力何在?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看到在同样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有为追求自身自由献出生命的人,有无欲无求、得过且过的人,有遵从内心、牺牲自己、违背命令、换取正义的人。
同样,引出了关于生命的思考。在经历亲人离世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新的思考,结合自由,谈谈想法。生命是很轻的,和宇宙茫茫的时间和空间相比,生命是多么渺小的事物。而生命又是无比宝贵的。一个人死了,化为尘埃,又变成了这变化无常的无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冷冰冰地没有意识地存在、转化。生命,就是活着才能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有了生命,才能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毫无疑问,生命是独特而宝贵的。哪怕一个人一无所有,拥有生命的时刻,也比死亡更美丽。活着,为什么仅仅不能是为了活着呢,为了活着,为了享受生命的魅力。对于那些西方上演的要自由反抗隔离号召,我想,如果追求自由的代价是生命,那和死物的自由有什么区别。失去了生命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自由更没有意义,也无从谈起。而同样,生命是很轻的,我们看待自由的方式同样可以参考无生命的世界。在身体无法获得自由的情况下,牺牲自己、选择正义无疑是赢得了思想上的自由。但凡对难以改变的事物抱有执着和期望,都会变得不自由。由此,自由可以被诠释为遵循已有的事物和规律。最重要的,是遵循规律,所以才会有“自律即自由”之语。但自律并不意味着自由。而规律的探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实,人们是愿意遵循规律的,而当人们发现自己所遵从的规律不能让自己获得自由,便会推翻现有的规律,在漫长的斗争中探寻新的规律。这里有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否定之否定”的意味。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探究必然是随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步的。比如,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过生产力使旧有规律需要被否定、需要新的规律、适应新的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这种规律不再适应、更加新的规律出现。在规律的一次次矛盾和更新中,人们向着理想中的自由——人自身的解放前进。而这种不断的更新,也是一种规律。当人们有能力遵循规律对旧有事物做出改变而获得自由,当然会努力去追求。
话题回到之前的问题:疫情中年轻工作者的牺牲值得吗?有什么样的意义?我想,这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之所在——除了本身的生命价值之外,还有另一种高于生命的价值意义值得我们去追求,那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我谈谈读卡尔·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之后的所思所想。
首先在这篇文章开始,马克思讲选择职业是应该认真考虑,否则就会走入一时热情的误区,从远处观察而作出选择,陷入精神的痛苦之中。另外,如果选择力不能胜的职业,就会陷入妄自菲薄的泥淖。不幸的是,这两种情况我都经历过,但遗憾而无奈的是,就算当初让我先读了这篇文章,我过去的一切也应该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被欲望支配,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受偏见指引,我做任何选择都变得不理性和不客观起来。那是属于我的少有的少年轻狂,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直觉,从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痕。那应该怎样选择职业呢?马克思讲,首先,冷静研究,了解其困难。若仍然愿意做,便应该选择它。其次,文章中有一句关于克服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斗争的一条建议:“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让我联想到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有一句,“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安静的情况下,人们也许才能屏蔽掉外界的干扰,理性客观地从事实践。在文章的最后部分,马克思讲到要选择使我们感到最有尊严的职业,并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因为“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在最后,他提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文章的最后一段,似乎是解答了我对那个问题的疑惑,摘录如下: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段话让我尤为感动和震撼。当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为他人的幸福和福利而献身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便被扩大化了。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更多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个人而言,这种幸福在于他们用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换取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价值。那么,他们的生命价值存在于千百万人的生命中得以延续,毫无疑问是更大的价值。至于区别于其他生命之所在,我想是,“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将生命投身于社会建设的发展中,为千百万人谋取生命中的幸福,生命的价值便可以永恒地发挥作用。爱因斯坦说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亦是同样的道理。在战争年代的革命斗争中,无数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祖国的独立。祖国建设的年代,众多科学家、研究工作者,用他们的生命奉献,换来祖国的强大繁荣昌盛。他们的生命价值不在于他们本身的生命之上,而在整个国家、民族、同胞的生命之中延续,无法被磨灭。当一个民族的生命以这种方式延续,是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的。当我们每个人愿意为祖国、民族献出自己的生命价值,那还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的强大呢?
联系对自由的思考,自由可以说是生命的梦想之一。那些为了个人生命和自由而忽视他人、甚至国家的生命和自由的人,他们生命的价值只属于他们自己。当他们离开世界,就像一阵风停止了而已。他们生命的价值只存在于他们存在之时,无法在时光中得到延续。而就像爷爷走了,他的曾经的神情、目光、对我说过的话刻在我的生命里得以延续。他曾经当兵,后来是大学老师,他的生命价值在他所坚守的疆土、所教育的学生的生命中得以延续。爷爷弥留之际,我在他面前为他唱了一首歌《祖国不会忘记》。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都不会被忘记,都将在祖国一天天的繁荣中得以延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人类历史,确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群众史观。”一个民族的力量,也是这个民族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人生命的力量。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阵风。而那自由,就像我们在峡谷中寻找的光。风有停歇时,而当它再次吹动时,若能将自己的力量给予同样追求那光亮的一团风,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再继续向前。它的力量存在于那一团风中,带着它的希望继续向前,持续永久地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 刘伟,《马克思的自由概念》
4. 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