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为何大多不成器?皇室教育存在问题

2021-12-12 12:54 作者:纵横五千年  | 我要投稿

明朝初年的几位皇帝都比较勤政,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在八天之内,接收、处理了1660封奏章,总计3391件事,平均每天处理200多封奏章,处理400多件事。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大多数皇帝都不成器,他们身为皇帝,却没有履行皇帝的职责,既不上朝,也不召见大臣,甚至不任命官员,导致明朝的问题层出不穷,将政权推入深渊!

明宪宗在位23年的时间,他只在成化七年召见过内阁大学士。明孝宗在位初期还算勤政,可是后来也开始“怠工”,奏章“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至于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熹宗身上的问题更多。因此史学家赵翼总结道:“自成化至天启一百六十七年间,除弘治间数年以外,其余皆帘远堂高,君门万里,上下否隔,朝政日非。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中后期为何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皇帝”呢?这个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项非常重要,这就是皇室的教育问题,也就是说明朝的皇室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朱元璋在位时期,设置了不少辅佐教育皇太子的官职以及衙门,可是他们“皆无关掌”,实际上已经沦为荣誉性的虚职。

经常在皇太子身边的,“往来皆白丁,刑余之阉侍”,也就是说皇太子每天接触最多的是那些文化不高的太监。以明英宗为例,他在做太子时,每天都是在太监王振的辅导下学习的,所以对王振信任有加。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那就是明熹宗,他在做皇帝前,对乳母客氏非常信任,后来又宠信太监魏忠贤。

明朝皇室还有一项教育制度,这就是经筵日讲,主要是针对皇帝的。经筵每月有三次,分别是初二、十二、二十二。可是这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行,只有明太祖、明宣宗经常举行,其余皇帝很少举行,有些甚至一次也没举行过。还有就是日讲,顾名思义,日讲应该每天都讲读,这是对皇帝、储君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可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比较懒,每月的初一、十五成为“假期”,遇到大风、雨雪天气或者隆冬、盛夏时节就会暂停,根本没有做到每天都讲。到了后来,由于皇帝长期不上课,负责讲读的官员只好把“讲章”给皇帝,以供皇帝自学。皇帝们连日讲都不愿意参加,他们会看那些枯燥的“讲章”吗?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明朝皇子出阁读书的时间比较晚,“十余岁始请出阁,不过官僚训讲片刻,其余皆妇寺与居”。比如明光宗直到13岁时才出阁读书,但很快就中断了,直到18岁时才再度读书,他的儿子明熹宗则到了17岁才开始出阁读书。这些皇帝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所以才会出现各种问题。

在皇子的教育方面,清朝的统治者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对皇子实现了非常严格的教育。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军机处值班时,天还不亮,他就听到了皇子们在上书房的读书声,他感慨的写道:“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所以清朝的皇帝虽然也有昏庸的,但还算勤政,除了同治帝外。

参考资料:1.《明实录》;2.《明史》;3.《檐曝杂记》;4.《廿二史札记》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为何大多不成器?皇室教育存在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