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整理】关于元末与水浒传的相似度

了解水浒传的人一般都会说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但是很少人有真的去了解过那段历史——只是很简单的说“当时很黑暗很腐败”云云,而没有具体的了解当时社会到底如何。
而一些乱七八糟的分析大概也就是扯个人名——比如朱武是朱元璋这种当段子看就行了还当真?人家这名字早就有了诶

纯属误人子弟
同时,我一直说了解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比如水浒中的滥杀行为,实际上要是对比现实,你会发现这已经是作者和谐了一遍。所以这次大概把自己知道的一些例子和水浒传本身的情节对比一下,一来让大家了解一下那段历史,二来对书中的一些情节和思想有更多角度去思考。就这样吧
在《水浒传》里,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随便淫人妻女,如高衙内,西门庆
在元末,162篇元杂剧里有20多篇涉及到了夺人妻女的场景,即使抛开文学,现实中也有地主吴友文的例子
【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
在《水浒传》里,杨志知道天下不太平,三阮也知道天下不太平,就连李逵都喊着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
在元末,天下百姓都唱着《醉太平》【《醉太平》小令一阕,不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而在61回吴用和李逵去大名府,看到的是【天下各处盗贼生发】,还算好的——元顺帝至正二年就已经是【京城强贼四起】
在水浒里,清官如东昌府太守,梁山在抓到他后并不伤害;而在元末,也有一些好官赢得了农民军的手下留情,如林兴祖【皆曰: “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
在很多人批判生辰纲认为没有分给百姓所以不行,还有本质上也是抢劫云云,实际上书中则是认为“不义之财,取之何碍”,而且对于当时的人来看,你只要能让朝廷不爽就挺好的“满驮金贝归山寨,懊恨中书老相公。”
如明代也有人抢劫官府,而且也有类似三阮这样的“水军”存在,抢劫元朝廷,而且起义的时间要比徐寿辉、刘福通都要早,他叫方国珍
【国珍杀怨家,遂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亡入海,聚众数千人,劫运艘,梗海道。】
水浒传里不止一次把梁山的军队与红巾军挂钩,而且梁山的扩大的一大原因是靠自己的军纪逐渐赢得了百姓的好感
【直教红巾名姓传千古,青史功勋播万年】【秦明大怒道:红头子敢如此无礼!】【老丈道:“老汉听得说,宋江这伙端的仁义,只是救贫济老,那里似我这里草贼。若得他来这里,百姓都快活,不吃这伙滥污官吏薅恼。”】
当然,元末的农民军里的确鱼龙混杂,但是类似梁山的军纪也有一些人能够做到,大致上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
比如彭莹玉、项普略【其贼不杀不淫,招民投附者署姓名于簿籍。府库金帛,悉辇以去。】比如张士诚【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不及高邮张九四,至今犹得苏人怜】
常有人说梁山头领里只有陶宗旺是种地的所以不是农民起义,而实际上农民起义本身就没要求过领头的必须是农民,即使是拿元末为例,私商(张士诚)、小商人(徐寿辉)、地主(郭子兴)、武术教练(棒胡)、小吏(范孟)、渔民(方国珍)、和尚(彭莹玉)等等,乃至后续加入的读书人、朝廷降将(李思齐)等,都是水浒里的常见职业。
水浒传里,吴用字学究,即使不考虑原型那么也是很奇怪的一个名字,而当时的起义领导人韩山童,也被称为韩学究,而且为了反元,他们选择的还是冒充了昏君宋徽宗的子孙,以及辽东那边的锁火奴、兀颜拔鲁欢等就直接反元复金了
水浒传里,皇帝的确是昏君但是作者也得为尊者讳,写了一次皇帝至圣至明(全书总共出现三次,剩下两次一次是宋江说的,一次是吴用反讽)【且说宋朝原来自太宗传太祖帝位之时,说了誓愿,以致朝代奸佞不清。至今徽宗天子,至圣至明,不期致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屈害忠良,深可悯念。】
而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元末,朱元璋也曾在进攻张士诚时,借着朝廷的名义打击张士诚,参考《平周檄文》里,八条大罪里前七条都是骂张士诚不忠于大元的
;等到建立大明后,对于饿死他父母的大元,他都是【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餋】
【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於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於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全势,诈降於元,坑其参政赵琏,囚其待制孙撝,其罪二也;厥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号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边,一战而生擒其亲弟,再犯浙省,扬矛直捣於近郊,首尾畏缩,又乃诈降於元,其罪四也;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其罪五也;阳受元朝之诏,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相,其罪六也;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江浙丞相达识帖木儿、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其罪七也;诱我叛将,劫我边民,其罪八也】
在水浒传里,你一个普通老百姓被有权有势的人欺负很正常,但是就是和你一样都是底层人的人也可能欺负你,像是解珍、解宝因为虎皮被毛太公差点弄死还算普通的话,杨雄一个有点地位的人都会被本地的小兵欺负
【只见侧首小路里又撞出七八个军汉来,为头的一个叫做踢杀羊张保。这汉是蓟州守御城池的军,带着这几个都是城里城外时常讨闲钱使的破落户汉子,官司累次奈何他不改。为见杨雄原是外乡人来蓟州,有人惧怕他,因此不怯气。当日正见他赏赐得许多段匹,带了这几个没头神,吃得半醉,却好赶来要惹他。】
在元末,也有一个卖盐的小老百姓,经常被当地富户讹诈货物,同时也有一个小兵时常欺负他,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选择杀死了这个当兵的,以及先前其他欺压他的富人,他叫张士诚
【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
在水浒里,你帮朝廷干活是义务,看着很黑暗是不是?
【各路府州县,均派合用造船物料。如若违限二日,笞四十。每三日加一等。若违限五日外者,定依军令处斩。各处逼迫,守令催督。百姓亡者数多,万民嗟怨。】
【却说高太尉晓夜催促,督造船只,朝暮捉拿民夫供役。那济州东路上一带,都是船厂,攒造大海鳅船百只,何止匠人数千,纷纷攘攘。那等蛮军,都拔出刀来,唬吓民夫,无分星夜,要攒完备。】
现实里大元更黑暗……我都怀疑要不是因为有民族情感在施耐庵会不会直接照搬大元的情况
至正十一年四月,元廷任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夫十五万,庐州等戍军十八翼军二万,堵塞决口,使河归故道。到十一月,【水土工毕,诸埽诸堤成。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在工程进行中,督责严刻,官吏肆行贪赂,【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不尽给】造成了【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水浒传里,梁山反击辽国时也遇到了一些汉人,比如李集,在进攻大宋的时候毫不手软,后来幽州大战时,他也攻击梁山
【原来那个番官,正受黄门侍郎,左执金吾上将军,姓李名集,呼为李金吾。乃李陵之后,荫袭金吾之爵。见在雄州屯扎,部下有一万来军马。侵犯大宋边界,正是此辈。】
李金吾这种还能说因为时代太久远所以安心帮辽国没什么大问题的话,在元末的汉人中也有不少是死保大元的,比如刘鹗【红巾贼起,擢江州总管】,在他的严酷镇压下是【寇不敢犯】,后来【赣寇数万猝至,城陷被执】,他选择绝食六日而死,死前写下绝命诗一首“生为大元臣,死为大元鬼!忠节既无惭,清风自千古”,生为元臣的还有一位,叫朱倬,在至正十二年面对农民军的进攻下写下“生为元臣,死为元鬼”,后投水而死,被人夸赞为能和张巡、文天祥相比
【倬大书于座有“生为元臣,死为元鬼”语,遂坐公所以待尽,寇焚廨舎,乃赴水死】
【呜呼!士穷见节义,世变识忠臣。先生丹心赤胆,视死如归,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其与昔之张公睢阳、文公文山,有并俎豆不替者矣。】
还有【我生为皇元人,死作皇元鬼,誓不从尔贼】的吴德新
如果上面这些还只是知识分子的话,那么也有萧景茂这样的农民【萧景茂 ,漳州龙溪人也。性刚直孝友。家贫力农……贼胁使从己,景茂骂曰:“狗盗!我生为大元民,死作隔洲鬼,岂从汝为逆耶!”隔洲,其所居里也。贼怒,缚景茂于树,脔其肉,使自啖。景茂益愤骂,贼遂以刀决其口,至耳傍,景茂骂不绝声而死。】
水浒传里,愿意投降的自然会有好的待遇,而梁山里不愿意投降的郝思文被敌军凌迟,但是杀郝思文的是敌军是反派怎么写都行,而现实里哪怕是“正义”的农民军(很可能是朱元璋的军队),也做过类似的事
杭州北关门城上,把竹竿挑起郝思文头来示众。方知道被方天定碎剐了。
【杨朴,字文素,河南人。早以文学得推择为吏,任至滁州全椒县尹。滁界庐江,庐江陷于寇,滁人震动。行省参政也先总兵于滁,不理军事,唯纵饮,至暮,城门不钥,寇入纵火,犹张烛挥杯,急逾城出走。朴度必死,乃尽杀其妻女,朝服坐堂上。盗欲降之,朴指妻女示曰:“我已戕我属,正欲死官守耳,尚何云云!”乃连唾之。贼絷朴,倒悬树上,而割其肉至尽,犹大骂弗绝。——《元史·忠义二》】
张士诚也有【士诚呼齐出,叱令跪,齐叱曰:“我膝如铁,岂为贼屈?”立而诟,乃碎其膝,剐之。】
水浒里的其他山寨合并梁山没有一次有争执的,无论是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少华山、饮马川、黄门山、白虎山、枯树山还是登云山,小的山寨都是乐意加入,即使是芒砀山的樊瑞一伙,也是被打服后欣然入伙【三个见了宋江没半点相疑之意,彼各倾心吐胆,诉说平生之事……数日之间,牵牛拽马,卷了山寨钱粮,驮了行李,收聚人马,烧毁了寨栅,跟宋江等班师回梁山泊。】
然而在元末内部吞并如陈友谅杀倪文俊徐寿辉就不提了,即使是徐寿辉的扩大势力,手法远比梁山粗暴【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
水浒传里,官吏要钱的场景十分普遍,现实里也不遑多让,甚至小说里找你只要一份钱你该谢天谢地遇到好人了
叶子奇记载:【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日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爱民为何事也。】
浒传里,朝廷的出征和日常清剿是这样的,哪怕是繁本田王也顶多是【杀良冒功】这样的概括性描述
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掸便害百姓。但一声下乡村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如今也好,教这伙人奈何。那捕盗官司的人,那里敢下乡村来。若是那上司官员差他们缉捕人来,都吓得尿屎齐流,怎敢正眼儿看他。
近山砍伐木植,人家搬掳门窗,搭盖窝铺,十分害民。高太尉自在城中帅府内,定夺征进人马。无银两使用者,都充头哨出阵交锋;有银两者,留在中军,虚功滥报。似此奸弊,非止一端。
实际上水浒传已经是和谐了一遍,真的遇到朝廷军马,是这样的
【小民被官吏苛虐,无所告诉,激而为盗,官吏反欲因此有所虏掠,每有一二人窃盗,便称某郡某县一同作歹。上司闻此,欣然出兵,子女玉帛恣其所欲,真盗何尝捕得,而无辜一切受祸】【自收附以来,兵官嗜杀,利其反侧叛乱,已得纵其掳掠,货财子女则人于军官……一县叛则一县荡为灰烬,一州叛则一州莽为丘墟。】
比如被人诟病的赚人上山问题,实则能如梁山这种专门请你已经算是客气的了,而且如果一个组织足够强自然会有人慕名而来雨来越强,但是不强的时候一开始又要如何发展呢?人家为什么要跟你走?比如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等人,表面上是被胡大海推荐而来,实际上参考孙炎的行为,可以说就是带有威胁性质的强行让你入伙,毕竟你有才能不加入我就可能加入别人,这种赚人要更加黑暗,即使是得势以后,对于不入伙的,朱元璋也会寻罪过杀了他们
“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明史·列传·胡大海》。
孙炎对刘伯温所说:【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于是刘伯温也很识趣【(刘)基始就见】。
句容孙炎字伯融明祖命招致刘伯温基基坚不肯出以寳剑遗炎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封还之基无以答遂逡巡就见
《谕秦裕伯书》:海滨之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朱元璋
【后姚叔闰、王谔被判处枭令,籍没其家。】
水浒传里梁山的人马数量是比不过朝廷的数量,但是就战斗力而言可谓天差地别,相比之下,大元的战斗力虽说不能说处处不行,但是也弱的可以弱到让你惊心动魄
枢密使童贯在阵中将台上,定睛看了梁山泊兵马,无移时摆成这个九宫八卦阵势,军马豪杰,将士英雄,惊得魂飞魄散,心胆俱落,不住声道:“可知但来此间收捕的官军便大败而回,原来如此利害!”
【扬州、镇江,建康之地,跨据大江,人民繁会,元初置七万户府,镇以亲王】,然后遇到了新·宋江传人【花山贼毕四等仅三十六人……聚集茅山一道宫,纵横出没,略无忌惮,始终三月余。三省拨兵,不能收捕.杀伤官军无数……从此天下之人,视官军为无用】
水浒传里官军是有实力不错的如周昂、韩存保(韩存保还是落草后招安的),但是大部分和梁山打的实力明显有问题,甚至如八都监十节度里都有一相当部分表现不如梁山的地煞们,对了武松砍死的张都监张团练从地位看的话要对标梁山的董平、韩滔等人,稍微有个人样的如王文斌都是有点能力了
【斗了二十余合。秦明卖个破绽,放陈翥赶将入来,一刀却砍个空。秦明趁势手起棍落,把陈翥连盔带顶,正中天灵。陈翥翻身死于马下】
【这两员猛将,双枪将董平,急先锋索超,两个更不打话,飞马直取童贯。王义挺枪去迎,被索超手起斧落,砍于马下。韩天麟来救,被董平一枪搠死。】
【番将轮起罩刀,觑着王文斌较亲,翻身背砍一刀,把王文斌连肩和胸脯砍做两段,死于马下。】
而现实里,这些尸位素餐的将领们则占据了朝廷的方方面面
【承平日久,恃其无用,卒日以惰,将日以钝。将帅袭其父祖旧部,例皆膏粱乳臭之子,声色是务,骏剩是习,至有不能挽弓者。士卒非老病则幼弱,非影蔽则护代,器仗之颠倒不知,况所谓搏斗击刺之法?】
【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
水浒传里,有能力的有见识的好官不止一次被奸臣们陷害打压,如崔靖、赵鼎
【傍有御史大夫崔靖出班奏曰:“臣闻梁山泊上立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此是曜民之术。民心既伏,不可加兵……差一员大臣,直到梁山泊好言抚谕,招安来降,假此以敌辽兵,公私两便。伏乞陛下圣鉴。”……天子教拿崔靖送大理寺问罪。】
【有谏议大夫赵鼎奏请招安,致被蔡京喝骂,削了赵鼎官职。】
在元末,右丞相脱脱发兵数十万,进攻农民军,抵挡他的是张士诚,在农民军最危险的时候,脱脱的政敌哈麻乘机倾陷,谗毁脱脱,并劾奏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脱脱弟)罪状。元廷寻降诏以老师费财之罪,即军前夺脱脱兵柄,安置准南,而后改成流放云南。这次临阵易帅,顿使全军解体【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
顺便这一次在元史里记载是【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屡招谕之不降。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十一月,至高邮。辛未至乙酉,连战皆捷。分遣兵平六合,贼势大蹙。】朱元璋把农民军们用贼来称呼,可是他似乎忘了,脱脱顺手也打了六合,而负责守那个六合的贼,就是他自己。
【子兴乃召上将兵往,亦令祷于神。上曰事之可否,当断之于心,何必祷也?于是率师东之六合,与耿再成守。元兵攻之急,每日暮攻,垒垂陷,复去之,明旦复完垒与战,如是数四。】
水浒传里,高俅四贼瞒着皇帝,自己擅自毒死了宋江和卢俊义,使得小说里宋失去了最有力的统帅【奸邪误国太无情,火烈擎天白玉茎。他日三边如有警,更凭何将统雄兵】
在元末,还是说一下上面的脱脱吧,已经被发配去云南的他并没有被奸臣哈麻放过,哈麻矫诏,令其喝毒酒自尽,脱脱死后,元再无起色。
水浒传里,梁山和官府作战时官府曾经强制百姓守城当做炮灰,而梁山为此选择了引蛇出洞的计划,诱出高廉击杀了他,随后安抚百姓
【高廉听了,冷笑道:“你这伙草贼在梁山泊窝藏,我兀自要来剿捕你。今日你倒来就缚,此是天教我成功。左右快传下号令,整点军马,出城迎敌,着那众百姓上城守护。”】【高廉进到城中,尽点百姓上城守护】【宋江已知杀了高廉,收军进高唐州城内。先传下将令:“休得伤害百姓。”一面出榜安民,秋毫无犯】
现实里大元也会让百姓当炮灰宋史,但是对面杀起来是没有心理负担的【(官府)无兵可用,乃集农夫、驱市民为兵,至不能弯弓发一矢,骈首就戮】
比如水浒传里梁山冒充朝廷官员进行斩首行动,杀死贺太守这个狗官,而现实里更加夸张,如范孟(又作范孟端)与同伙霍八失等合作,假传圣旨,击杀一群朝廷官员,参考《庚申外史》
贺太守入到官厅前,望着假太尉便拜。吴学究道:“太守,你知罪么?”太守道:“贺某不知太尉到来,伏乞恕罪。”吴学究道:“太尉奉敕到此西岳降香,如何不来远接?”太守答道:“不曾有近报到州,有失迎迓。”吴学究喝声:“拿下!”解珍、解宝弟兄两个身边早掣出短刀来,一脚把贺太守踢翻,便割了头。
冬至日的当天,省宪官僚皆沉醉在家,范孟等便开始按密谋行动。【平章月鲁不花、左丞劫烈、理问金刚奴、郎中完者、秃黑狭儿﹑都事拜住﹑总管撒思麻﹑监司秃满、万户完者不花等】,都被范孟假传圣旨,依次唤入,一一槌杀。然后,伪称圣旨除范孟为河南都元帅,【寓公、富民及小吏之桀黠者悉授伪官】。
水浒传里作者解释了李逵爱杀人的原因,当然现代人很难接受
【罗真人笑道:“贫道已知这人是上界天杀星之数,为是下土众生作业太重,故罚他下来杀戮。吾亦安肯逆天,坏了此人,只是磨他一会。我叫取来还你。”】
而当时社会上流传这首诗,和水浒传思想如出一辙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水浒里除了梁山,主帅抛弃自己人先跑的例子可不少,但是好歹是认为打不过梁山,战局已经没救了
【话说梁中书正在衙前闲坐,初听报说,尚自不甚慌。次后没半个更次,流星探马接连报来,吓得魂不附体,慌忙快叫备马……梁中书径奔南门,舍命夺路而走。】
【三大王方貌正在府中计议,听的火炮接连响,惊的魂不附体……且说三大王方貌急急披挂上马,引了五七百铁甲军,夺路待要杀出南门,不想正撞见黑旋风李逵这一伙,杀得铁甲军东西乱窜,四散奔走。小巷里又撞出鲁智深,轮起铁禅杖打将来。方貌抵当不住,独自跃马再回府来。乌鹊桥下转出武松,赶上一刀,掠断了马脚,方貌倒攧将下来,被武松再复一刀砍了,提首级径来中军,参见先锋请功。】
元末的时候则可能你都不用打,敌军自动溃散
刘福通起事,朝廷派黑厮、秃赤带着精锐阿速军去打【分枢密院印,率阿速及诸部汉军,会同河南行省徐左丞进讨】。这些腐败的军官,【唯酒色是务;军卒则惟事剽掠】,当黑厮军马与红巾军遭遇时,他立刻为起义军的气势吓倒,扬鞭大呼:“阿卜,阿卜”,回马便走。“阿卜”,蒙语“走”之意全军于是不战自溃。起义军乘胜进占朱皋,据其仓粟。
至正十二年,也先帖木儿总精兵三十万,驻军沙河。一晚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仓皇乘马先遁,其部属有【拦马止其逃者,也先举佩刀砍之】反问【我的不是性命?】【于是全军大溃。军资器械,粮运车辆,委弃山积】,也先帖木儿仅收散卒万人
水浒传里出现了一些食人肉场景,如李逵吃李鬼、众人吃黄文炳、清风山以及几处黑店,此外一些伤害百姓的例子在全书里有江州劫法场死伤军民500人,大名府百姓5000人和清风寨的数百户人家,是梁山严重的黑点,但是相对元末的,作者已经手下留情了
【江浙右丞相达识帖睦迩为言于朝,授士诚太尉,官其将吏有差。】
【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牣。】
【甫至军,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或大会游谈之士,樗蒲蹴踘,皆不以军务为意。】
张士诚军队这种记载和宋徽宗、高俅的契合度是极高的
【原来旧有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记其数】
【如今蔡九知府计点官军百姓,被杀死有五百余人】
【抄写民间被杀死者五千余人,中伤者不计其数。各部军马,总折却三万有余。】
拿朱元璋与小明王的军队为例子
【是月,整兵再攻之,城在山上,坚拒不克。城中水谷俱绝,互相杀食,饲马以松柏屑,人以黄泥细者,以人油炸而食之。至八月十五日,达令各卫将士上下穿地道以攻之,城中不觉,师道方力战间,城中地透军出,遂克之。羁其守将,屠其男子,纵掠妇女,擒师道,于一百八渡斩之】
【是日,贼陷京城,留屯数月,杀牛马张皮为城,灌水成冰,人不得缘上,又屠炙男女,或燔孕妇乳为食,以恣残虐。】
【牛不耕田禀无粟,淮上三年食人肉。】
【然西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为虐亦甚,其生民不知存者能几!】
【分兵攻掠,每陷一城,以人为粮,食人既尽,复陷一处】
【二月,攻东昌,坚拒数日。大军四面登梯克之,遂屠戮,纵军掳掠,焚其房舍而去】
【屠其男子,纵掳妇女,擒师道于一百八渡斩之】
【初,诸将破城,暴横多杀人,城中人民夫妇不相保】
水浒传里梁山破城之后没有一次大抢百姓,掳掠女子,反而从祝家庄开始就注意安抚百姓,这一点上实在难能可贵,当然好色的也有如王英,但是王英上山后只在祝家庄那次的战场上想抓三娘,此外就是袁无涯加的想抓琼英
而元末则是,拿被张士诚击败的杨完者为例子,陈友定这种【所收郡县仓库悉入为家资,收官僚以为妾,有不从者,必行诛窜,威镇闽中】都像个人了,破城后的掠夺才是常态,哪怕朱元璋的军队也有类似的例子,但是朱元璋相比杨完者真是军纪严明了,
【然完者凶肆,掠人货钱,至贵家命妇室女,见之则必围宅勒取,淫污信宿,始得纵还。少与相拒,则指以通贼,纵兵屠害。由是部曲骄横,凡屯壁之所,家户无得免焉】【军行尚首功,资抄掠。抄掠曰检刮。检刮者,尽取而靡有孑遗之意,所过无不残灭。掳得男女,老羸者、甚幼者、色陋者、杀之。壮者曰士土,幼者曰赖子,皆驱以为奴。人之投其党者,曰入火。妇人艳而皙者,畜为妇,曰夫娘。人有三四妇,多至十数,一语不合,即剚以刃】【苗有松江,火一月不绝,城邑殆无噍类,偶获免者,亦举刖去两耳。掠妇女,劫货财,残忍贪秽,惨不忍言。官庾尚有粟四十万余,籍为己有】
【时诸军饥馁久矣,一视粮食孳畜,尽意欲取,意在盈舟而归。上视军意不过图财而已,此去再欲复渡,恐事难为,不能掳有江东。因是以刃断群舟之缆,推入急流,须臾船漾漾而东下,诸军恐之。有告上曰:“如此若何?”上谓诸军曰:“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无所不有。若破此一州,从其所取,然后方放汝归。】【太祖渡江,或亲征,或遣将克取城池,令曰: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如此,则人人奋力向前,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水浒传里,朝廷为了运送花石纲强逼工匠造船,逼反了玉幡杆孟康。
在元末,“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挑动黄河天下反”
水浒传里,昏官有的是,比如随口给宋江编个郓城虎来定罪的刘高,但是这家伙好歹还认字(不认字的版本是金圣叹的),起码还会看花荣写的信有啥内容
在元末,当官的真的可以不识字
【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按周广顺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
【北人不识字,使之为长官或缺正官,要题判署事及写日子,七字钩不从右七而从左转,见者为笑。】
水浒传里招安是个被读者日常被诟病的问题,但是阅读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到古人的忠义思想,尤其是水浒原型之一的两宋忠义军。而且书里除了梁山也有成功的例子,如十节度
【原来这十路军马,都是曾经训练精兵,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在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非是一时建了些少功名。】
而在元末的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的时代,也有大量的农民军政权选择了招安或者和朝廷示好,如方国珍的屡叛屡降,张士诚至正十七年被封为太尉;倪文俊与朝廷商讨“湖广行省平章”的职位;朱元璋被元要授予荣禄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等,反而是陈友谅没什么记载
水浒传里,晁盖被史文恭一箭射死,引出无数的阴谋论。
而在元末。农民军领袖被冷箭射死射伤实在在正常不过,比如明玉珍就是在与哈麻秃交战中,右眼被射中,伤愈后右眼失明,因此又被称为“明眼子”;而更著名的一次农民军领袖死亡则是陈友谅,至于被炮打死的也很正常,水浒里的包道乙被一炮打碎脑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的死因简直一模一样【忽飞炮碎其首而死】
水浒传里,梁山四处作战时可以说横行无阻,从青州、大名府、华山、高唐州、凌州等等,在山东河北等地四处作战
在元末,当郭火你赤横行时,“枢府请于邳州之北黄捆城屯阿速军土人九百.扼其行路。盗委曲避之,出入乎徐、宿,滕、峄之境。徐.宿则隶归德;滕、峄则隶益都,远者相去六七百里,近者一二百里。每闻盗发,必请命于大府,大府又请命于朝廷,然后出号令,调士卒,盗已劫卤而去,虽乘急传皆后时无及矣。"
水浒传里,除了梁山其他势力或多或少都任人唯亲,让没有能力的当领导,如慕容知府、方貌。
在元末,贵为宗室的镇南王一系被红巾军多次击败,如大圣奴被陈友谅杀死,“侵夺民利”的宽彻不花为徐部将倪文俊击败,几个儿子或死或被生擒。
水浒传里,杨雄因为潘巧云偷情就杀了她,但是相比于元末的情况,杨雄都已经算是讲道理了,张士诚手下潘元绍只是为了显摆就把姬妾随便杀死“有苏氏绝艳,最宠。一日醉后,忽杀之,以金盘荐其首宴客。”——潘氏兄弟可能是水浒里二潘的原型,虽然可信度见仁见智但是总比什么武大郎和潘金莲历史上幸福美满这种鬼话可信多了
水浒传里,朝廷以及三寇没有一次赈济百姓,能做到的只有梁山;而在元末,即使有识之士呼吁给百姓一点粮食,都被断然拒绝。
【先是,思谦建言:“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宜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仍分布重兵镇抚中夏。”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