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的思考
今年开始在一所北京的理工科高校做兼职心理咨询师,每周一天,一开始就碰到一个在预料之中的问题:学校心理中心的预约量很大,一天密集地安排咨询,每个咨询中间只有十分钟休息时间,而这十分钟也是不能保证的,因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到点立刻结束,所以这十分钟往往只剩下六七分钟,在这六七分钟的时间内,得尽可能快速地先清空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看一眼上周的信息,差不多下一个学生就进来了。
我还记得第一天就按这个节奏做了六节咨询后,我已经回忆不起来第一个学生的长相,而对于比较内敛安静的学生,谈话内容也忘的差不多了,那一天走出学校,我的整个脑子都木了,有六个大大小小的声音在脑子萦绕。
我自己平时接的都是网络咨询,不会安排这么密集,最多也就是两个连着,绝对不会再多了,中间一定会休息一个小时以上,我更习惯用反移情来工作,所以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和存档,然后再接下一个。
对我来说,最好的节奏可能是9:00—9:50;10:30—11:20;12:00—12:50……中间留足够的时间让上一个来访的声音冷却下来,让感受发酵一会,然后有足够的休息放空休息,为下一个来访腾出心理空间。
当然,学校系统的时间设置暂时也就这样了,如果我还依然用原来的工作方式,一方面我肯定会累死,且累死都不一定能做好,进而另一方面也更难帮助到学生。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样的安排下,让两个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小,上一个结束之后,我能立刻从上一个咨询的感受中走出来,这其实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学习咨询工作和个人执业工作的差异。
学校一般每个学生一学期最多能预约6-8次(这里排除了危机个案,危机个案上报咨询中心后,可连续工作一整个学期,更严重的暑假都不会停),这也就决定了咨询师从一开始就无法走得更深,无法像个人执业接来访一样,跟随者来访的步伐,由浅到深慢慢展开,慢慢去捕捉反移情,所以最好开场就得保持节奏,不仅仅依赖反移情,而是找到更多的工具,感受消化起来也会更轻松一些。这里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助人情结不可太强烈,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原本就是有限的,而6-8次的帮助也是更有限。
这个教训我也是吃过了的,一个学生来了6次之后,我才意识到马上我们就要说再见了,而我还在用原来的跟随的工作方式,所以结束来的猝不及防,还好这个学生的功能不错,但是我也意识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尽快建立,有时间期限的咨询,需要更加结构化更加聚焦,从依赖反移情到依赖结构,从见的第一面就要建立一个有限的框架,邀请学生一起聚焦问题,对所选定的焦点要更坚定不移一些,也尽可能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身边的支持资源,甚至会更加主动提供一些求助信息,比如心理热线、心理书籍等等,让他们结束这6-8次的咨询后,不仅原本的症状有所缓解,还赠送一个随身携带的急救包。
这也只是目前一个很粗略的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地填充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