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战国家族史:毛利家

2022-12-11 13:59 作者:早苗庵宗瑞  | 我要投稿

毛利家的先祖


毛利元就崛起于日本战国时代的本州岛西部,毛利家本来只是一介国人而已,但是在毛利元就的领导之下,毛利家相继灭亡了大内家与尼子家,成为了西国最强大的霸主。战国时代结束以后,毛利家作为江户幕府的大名一直延续到了幕末,并且成功主导了日本历史的走向。

毛利元就的祖先是镰仓幕府的创业功臣大江广元的第四子大江季光,由于大江季光继承了父亲在相模国毛利庄的地头职,因此便以“毛利”作为苗字。毛利季光上头有三个哥哥,大多数都继承了父亲大江广元的特长,擅长文职工作,而毛利季光出生于关东,自幼便与关东武士混在一起,自然沾染上了武士的特性,非常喜好武艺。

承久三年(1221年),后鸟羽院号召日本各地的武士起兵讨伐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义时,毛利季光的哥哥源亲广也被院厅拉拢,参加了院厅的一方,随后镰仓幕府组织了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三路大军西征。这一年毛利季光只有二十岁,他加入了幕府西征军的主力东海道军之中,与北条泰时、足利义氏、三浦义村、千叶胤纲等将一同西进。战后,毛利季光因功加封了安艺国吉田庄的地头职,大江广元也将名下的越后国佐桥庄让渡给儿子。

宽元四年(1246年),隐居的幕府将军藤原赖经与北条氏庶流名越光时密谋发动政变,想废掉“得宗家(北条氏嫡流)”出身的执权北条时赖夺回大权。这次政变很快就被北条氏发觉,藤原赖经也被送还了京都。不过,藤原赖经的侧近三浦光村(三浦家家督三浦泰村的弟弟)等人却对北条氏大为不满,这也让北条氏下定决心讨伐三浦氏一族。在北条氏与三浦氏交战时,毛利季光原本站在北条氏的一边,但是由于他的妻子是三浦泰村的妹妹,所以后来又举兵加入了三浦氏一方。

然而,三浦氏不是北条氏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毛利季光与儿子毛利广光、毛利亲光、毛利泰光、孙子毛利吉祥丸一同自尽,另外一个孙子毛利文殊丸则被俘虏。另外一边,毛利家的根据地相模国毛利庄也被北条方的御家人袭击,留守的郎党、亲族大多战死,毛利庄的屋敷也被大火付之一炬。此时毛利氏一族仅剩下毛利季光的四子毛利经光幸存,他从父亲处拜领了越后国佐桥庄,因而没有参加这场合战,幸而生还。

“保治合战”后,因为毛利季光的侄子长井泰秀在幕府的运作,北条氏赦免了毛利经光,安堵其安艺国吉田庄与越后国佐桥庄的领地,但是将毛利家的根据地毛利庄给没收了。毛利经光在晚年将领地让渡给了儿子毛利基亲与四子毛利时亲,其中毛利基亲虽然继承了毛利家的总领职,但是只获得了佐桥庄北条的领地,反而毛利时亲继承了佐桥庄南条以及安艺国吉田庄的地盘,这大概是因为毛利时亲的妻子是“得宗家”有力御内人长崎泰纲女儿的缘故。

毛利时亲晚年在河内国加贺田乡隐居,传闻他曾经给还是孩子的楠木正成传授兵法,教导其武艺。等到镰仓幕府灭亡后的建武三年(1336年)时,八十岁高龄的毛利时亲将根据地从越后国迁到了安艺国吉田庄,在此扎根下来。

在足利尊氏举兵之际,毛利氏一族加入了后醍醐天皇的一方,毛利时亲的儿子毛利贞亲、孙子毛利亲衡都在京都作战,但是老妖怪毛利时亲看透了宫方的无能,认为武家政治才是王道,因而与足利尊氏和谈,还派遣玄孙毛利元春加入了足利军,跳反到了足利氏一方。后醍醐天皇方战败之后,新田义贞带着皇子流亡北陆,此时毛利时亲将家督让给了玄孙毛利元春,儿子毛利贞亲则隐居出家,回到吉田庄居住。孙子毛利亲衡则随着新田义贞一起逃向北陆,直到毛利元春向足利尊氏请求赦免父亲之后,毛利亲衡才返回了吉田庄。

南北朝时代的毛利家同其他家族一样,分裂成了支持南朝与支持北朝的两方,分别以毛利亲衡、毛利元春父子为主,父子俩一边内斗,一边借着这个机会扩张领地。此后,毛利元春又追随室町幕府派遣的九州探题今川了俊在九州作战,还在吉田庄修筑了吉田郡山城作为毛利家的根据地。

在室町时代,毛利氏原本从属于安艺国的守护山名氏,在应仁之乱爆发之时,毛利家的家督毛利丰元与守护山名是丰(山名宗全次子,与父亲不和)一同加入了东军。不过,毛利家很快就分裂了,毛利丰元在当地豪强安艺武田家家督武田信贤死后加入西军,投入了大内政弘麾下,与旧主山名是丰交战,而毛利丰元的弟弟毛利元家则依旧从属东军。

毛利丰元死后,其子毛利弘元继承家督,继续追随着大内家,到了毛利丰元孙子毛利兴元时代,毛利兴元甚至与主君大内义兴一同上洛,辅佐被细川政元流放的将军足利义稙重返京都复任幕府将军。永正八年(1511年),毛利元就参加了细川高国、大内义兴对战细川澄元、细川政贤的船冈山合战,是役毛利兴元从属的大内军异常勇猛,一举攻破了细川政贤的本阵,奠定了合战的胜利。

然而,大内义兴在京期间,安艺国却变得不大和平起来。当时大内家在安艺国的从属势力主要有毛利家与安艺武田家,安艺武田家自嫡流迁至若狭国以后,在安艺国只留下了一支庶流。这支庶流的家督武田元繁在大内义兴的支持下,从宗家独立,建立起战国时代的安艺武田家,然而武田元繁却趁着大内义兴在京期间,不断地在安艺国扩张势力,引起大内义兴的不满。于是,在大内义兴的命令之下,毛利兴元带着毛利军先行返回了安艺国,与不安分的武田元繁交战。

可是,永正十三年(1516年)时,先行返回领地的毛利兴元突然得了急病病逝,年仅二十五岁。此时的安艺国已经成为大内家与尼子家争霸的战场,毛利兴元之死给了大内家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这也成为大内义兴决定从京都返回领地的原因之一。

毛利兴元死后,由于继承毛利家家督的毛利兴元之子毛利幸松丸年仅两岁,因而便以毛利兴元的弟弟毛利元就作为幸松丸的家督后见人,毛利元就也因为这个关系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稀代智将毛利元就


永正十三年(1516年),毛利家的家督毛利兴元去世时,继承人幸松丸只有两岁,虽然有叔父毛利元就担任家督后见人,但是这年毛利元就不过也只有二十岁而已。

此时,安艺国的武田元繁已经与尼子经久结盟,得知大内家在安艺国的最强国众毛利氏出现衰弱迹象后,于次年十月包围了先前被毛利兴元攻取的山县郡有田城。安艺武田家有尼子家作为后盾,并且在邻国备后国还有从属尼子家的国众三吉氏的支持,军力远远比毛利家要强大许多。

十月二十二日,有田城已经危在旦夕。二十一岁的毛利元就以家督阵代的身份,率领毛利军从猿悬城出阵,这是毛利元就第一次作为总大将出阵,也是他的初阵。同其他战国武将比起来,毛利元就的初阵着实有些太晚了,因而武田军也非常轻侮这个战场上的新手,武田元繁派遣带将熊谷元直率领几百骑武士在冠川东岸的中井手布阵防御。

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毛利元就此时获得了吉川家的援军,兵力虽然不及武田军,但是却超过了熊谷元直的这支偏师,因而在遭受猛攻之后,熊谷元直因为没能得到援军的及时支援战死。

在有田城下的武田元繁得知熊谷元直战死,便在有田城下留下伴繁清、品川信定等继续围城,自己则率领武田军本阵朝着毛利军而来。与之相对的,兵力还不足武田军一半的毛利元就也不示弱,率领毛利军直接朝着武田军的正面进军。

两军隔着又内川展开激战,毛利元就亲自来到阵前鼓舞士气,扬言今日就是“元就战死之日”,武田元繁见状也一边大喊着“杀死那家伙”一边纵马来到阵前。武田元繁的确是一员猛将,在他的率领下,武田军越战越勇,武田元繁杀得兴起,甚至亲自骑马脱离了大部队追击毛利军。

然而,就在武田元繁渡河之际,毛利元就突然指着武田元繁大喊到:“那人就是武田元繁,射死他!”紧接着,毛利军中七八名武士立即引弓朝着武田元繁射去,武田元繁猝不及防,胸口被一支利箭刺穿跌落河中,毛利家的家臣井上左卫门尉立即骑马赶来,砍下了武田元繁的首级。武田元繁战死以后,武田军士气大崩,全军败退。有田合战被后人们称为“西国的桶狭间”,这并非是因为“奇袭”,而是因为这场合战和“桶狭间合战”改变东国局势一样,彻底改变了西国的局势,毛利家与武田家的优劣局势在这一战后彻底反转。

有田合战过后,毛利元就迎娶了吉川国经的女儿为妻。大约在大永二年(1522年)时,由于尼子经久的势力伸入了安艺国,毛利元就迫于局势危急不得不背弃大内家臣服于尼子家。次年,毛利家家督幸松丸夭折,年仅九岁,在家臣们的推举之下,毛利元就继承了毛利家家督,迁居到了毛利家的本城吉田郡山城内。可是毛利元就的继位引起了一部分家臣的不满,这些家臣拥戴毛利元就的异母弟弟相合元纲为主想要发动政变,结果被毛利元就发觉,相合元纲等人均被元就杀死。

大永四年(1524年)五月时,返回领地的大内义兴动员起周防国、长门国、丰前国、筑前国等地的武士共两万五千人,对安艺国发起反击,想要夺回安艺国的控制权。大内军兵分两路朝着安艺国进发,大内义兴亲自率领一万人攻打佐伯郡,其子大内义隆则率领一万五千人侵入佐东郡,包围了武田光和(武田元繁之子)笼城的佐东银山城。八月五日,毛利元就收到尼子经久的指示率领安艺国、备后国的军势出阵,趁着雨夜奇袭了佐东银山城下的大内义隆,大内军瞬间战死数百人,大军一路溃败至大内义兴的本阵处。

大内义隆的后见人陶兴房也在这次战斗中见识到了毛利元就的厉害,在见到大内义兴以后,他对大内义兴说到:“毛利元就此人非同小可,若他从属敌方,就是可以置我们于死地的毒药,若能够调略他的话,则能成为大内家的一剂良药。”

早在有田合战时,大内义兴就听闻过毛利元就的武功,当时还在京都的他特意给毛利元就下发感状,称赞他在与武田元繁交战时立下的功勋。因此,大内义兴决定调略毛利元就,毛利元就也在大永五年(1525年)三月时重新回归到了大内义兴的麾下。

在毛利元就出任家督期间,他开始消灭安艺国的顽固敌对势力,拉拢一些国众,例如宍户氏、熊谷氏在这期间都与毛利家交好,在毛利元就的策略下,毛利家在安艺国确立起国人盟主的地位。

天文八年(1539年),大内家攻灭了北九州的少弐家,同时与丰后国的大名大友氏和解,随后大内家调转矛头,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本州岛的东线战场。次年,安艺武田家家督武田光和去世,由于武田光和没有嫡子,庶子又非常年幼,因而武田家从宗家若狭武田家迎接了武田信实出任家督。武田信实继位后,武田家围绕是否要与大内家议和展开争论,最终发展成内斗,吓得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武田信实丢弃佐东银山城流亡出云国投靠尼子家。

此时尼子家的家督是尼子经久的孙子尼子晴久,尼子晴久恰好想要收拾毛利元就,便率领三万大军侵入安艺国,顺便扶持武田信实返回武田家居城佐东银山城。然而,尼子晴久对吉田郡山城的攻击很快就因为大内军的来援败北,武田信实也丢掉了佐东银山城,再度流亡出云国,安艺武田家正式灭亡。虽然有传闻武田信实后来在出云国病逝,但是近年的研究却发现他可能返回了本家所在的若狭国,后来又出仕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昭,在室町幕府灭亡后,他又随着足利义昭一同前往了毛利家的领地。

天文十年(1541年),由于尼子晴久在安艺国战败,安艺国与备后国的许多国人都转而投向了大内家,尼子家的老妖怪尼子经久也在这年受不住打击去世。次年正月,大内家家督大内义隆亲自率领军队出阵,想要趁着尼子家不稳之际一举将其灭亡,毛利元就作为安艺国的国人领主也率领毛利军参阵。

大内军一路高歌猛进,夺取了尼子家的多座城池,于次年三月正式对尼子家的本城月山富田城发起攻击。然而,尼子晴久一边笼城防守,一边采用游击战的战术,命尼子家麾下的国众袭扰大内军的后勤补给线。由于尼子家“新宫党”的奋战,大内军无力在短时期攻陷月山富田城,加上补给线不断地被尼子军骚扰,导致月山富田城下的大内军士气低弱,许多国众都产生了厌战情绪。

进入四月后,归降大内家的国众三刀屋久扶、三泽为清、本城常光、吉川兴经等国众突然举起反旗,进入月山富田城内加入了尼子军,大内军陷入劣势,作战计划宣告失败。五月,大内军开始撤退,尼子晴久见状立即展开追击,大内家的许多家臣都在殿后战中战死,而大内义隆的养嗣子大内晴持则在归国途中因为乘坐的船只侧翻溺死。

毛利元就与嫡子毛利隆元在这一战中奉命殿后,毛利军不但被尼子军追击,还被出云国从事“落武者狩”(猎杀战败武士)的土一揆袭击,毛利元就一度想与嫡子隆元一同自尽而死。好在毛利家的家臣渡边通穿上了毛利元就的铠甲,带着七名武士与追兵死战,毛利元就才得以趁机返回了吉田郡山城。

大内家的“出云远征”与前两年尼子家的“安艺远征”几乎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两家都因为远征而元气大伤。在这之后,大内家家督大内义隆倍受打击,从此不再热心战事而是转向和歌等文化娱乐,大内家也因此走向了衰弱。不过,尼子家与大内家的两次惨败,却给了让毛利家从中渔翁得利的大好机会,毛利元就也趁着这个机会大展宏图,开始了毛利家在西国的称霸之路。


严岛合战


天文十二年(1543年),出云远征失败以后,毛利元就的主君大内义隆瞬间一蹶不振,荒废了军政不说,还从京都找来了许多艺人与公卿,整日沉迷研究艺能以及文学等公卿文化。作为一个武士,特别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国大名,大内义隆的做法自然引起了许多家臣的不满,其中就包括了大内家的“武断派”家臣陶隆房。

在大内家的谱代家臣中,以陶氏、杉氏、内藤氏三家地位最高,原本在大内家中,杉氏的家督杉重矩与陶氏的家督陶隆房二人因政见不合对立,但是二人同属大内家的“武断派”行列。而自出云国远征之后,大内义隆开始重用外样家臣出身的“文治派”家臣,引起了陶隆房与杉重矩的不满,导致二人走向了联合。

此时的毛利元就没有意识到大内家的变化,天文十三年(1544年)时,与毛利家关系亲密的竹原小早川家因为家督绝嗣的缘故,竹原小早川家的家臣们请求迎接毛利元就的三子德寿丸入嗣,但是毛利元就却以德寿丸年幼为由拒绝了这项提议。小早川家的家臣们不得不请大内义隆做说客,在大内义隆的倡议下,毛利元就最终将三子送入竹原小早川家,元服后大内义隆亲自下赐一字,取名“小早川隆景”。后来,小早川氏的宗家沼田小早川家家督小早川繁平染了重病,被家臣们废黜,小早川隆景便统一了竹原小早川家与沼田小早川家,当然这是后话了。

天文十五年(1546年),毛利元就将家督让给了嫡子毛利隆元,自己退居二线。次年,吉川家家督吉川兴经与吉川氏一族内讧,吉川氏一族与家臣们迎接了毛利元就的次子吉川元春入嗣吉川家。

就在毛利家不断地发展壮大之际,毛利家的主家大内家隐忍多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天文十九年(1550年),大内家的三个家老陶氏、杉氏、内藤氏组成同盟,决定废黜大内义隆的家督之位,拥立大内义隆之子大内义尊为家督。陶隆房还在这时候将此事通报给了毛利元就,说明毛利元就早就知道陶隆房准备发动政变,并且对沉迷文化的大内义隆感到不满的毛利元就也默认了这项行动。陶隆房在十一月二十七日返回领地后就一直称病不出,大内义隆对此有些防备,还特意写信给毛利元就,表示万一大内馆发生内乱,希望毛利元就能够派兵前来保护自己。可是,大内义隆不知道毛利元就早就已经被陶隆房给收买了。

天文二十年(1551年)八月,陶隆房突然举兵攻向山口大内馆,毛利元就也起兵响应,攻击大内义隆麾下的城池。然而,毛利元就原本只是想废掉大内义隆,改立大内义尊为主,并没有杀死大内义隆父子的意愿,而陶隆房却早已与大友家商议好,迎接大友宗麟的弟弟大友晴英前来大内家出任家督,因而擅自在大宁寺杀死了大内义隆父子。陶隆房的做法让毛利元就背上了弑主的恶名,同时也埋下了陶氏与毛利氏决裂的伏笔。

大宁寺之变后,大内家迎接了大友晴英出任家督,改名大内义长,陶隆房也抛弃了旧名改名为陶晴贤,此时大内家的实权已经落到了陶晴贤的手中。不过,在此期间尼子家又开始活跃,因而毛利元就便隐忍不发,继续与陶氏交好,以便应对尼子家的攻势。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因为尼子家不再构成威胁,毛利元就便举兵与陶晴贤决裂,毛利家从已经是空壳的大内家独立,开始谋求自己的战国大名之道。六月五日,陶晴贤派遣猛将宫川房长率军三千人出阵,毛利元就误以为这是大内军主力来袭,动员起全领军势,将其击败。得知先锋失利后,陶晴贤开始动员周防、长门、丰前、筑前四国兵马共两万人,准备侵入安艺国讨伐毛利家,但是由于陆路的隘口都被毛利元就布兵驻防,因而陶晴贤决定走海路进军。然而陶晴贤没想到的是,毛利元就一开始就是准备在海面上迎战大内军的。

弘治元年(1555年)春,毛利元就派人在严岛修筑了宫野城,此地乃是海上的交通要道,毛利元就判断陶晴贤不可能对这座城池坐视不理。果然,七月七日,陶晴贤派遣白井贤胤率领大内家水军对宫野城发起攻击。九月二十一日,陶晴贤率领大内军本阵登陆严岛,大内家的家臣弘中隆兼与毛利元就曾经是好友,他深知毛利元就的聪明才智,认为宫野城是毛利元就的诱敌之计,因此坚决反对在严岛登陆。

但是,掌握大内家实权多年的陶晴贤早已膨胀,他根本听不进他人的进言,认为只有五百守军的宫野城弹指可灭,纵使毛利元就再怎么神机妙算,丢失了城池以后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因此,陶晴贤根本没将宫野城放在眼里,严岛的大内军以及停靠在岸边的战船,全都是朝着安艺国布阵,大内军随时都准备着渡过海峡登陆安艺国。

另外一边,毛利元就得知陶晴贤中计后,在吉田郡山城留下了八百守军,然后亲自率领毛利家、吉川家、小早川家三家以及熊谷等安艺国国众组成的联军,朝着严岛进军。此时毛利元就麾下的军势只有四千人,与大内军有着五倍的差距,但是这早就在他的计算之中了。以陆路对决大内军,毛利军绝无胜算,但是如果交战地在严岛的话,毛利元就可以利用与大内家实力差距不大的水军决胜负,自己这支陆路的军势充其量只是水军的偏师而已。

当然,陶晴贤不是没有察觉到毛利元就的想法的。在陶晴贤看来,大内家的水军战船数量远在毛利家水军之上,他还派遣了使者想要拉拢能岛、来岛两家水军。即便两家水军不来参阵,只要他们不加入毛利军而是作壁上观的话,大内家水军在战场上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因此无论是陶晴贤还是毛利元就,都在赌能岛、来岛水军会不会参战。

九月二十七日,宫野城危在旦夕,能岛、来岛水军依旧没有赶赴战场。毛利元就已经不能再等了,如果宫野城陷落,大内军就会立即渡海登陆安艺国,那么自己的计划便会被全盘打乱,满盘皆输。因此,毛利元就命令小早川隆景做好独自率领小早川水军救援宫野城的心理准备,此时小早川隆景麾下的水军只有一百多艘战船,而大内军则有五百多艘。

九月二十八日,能岛、来岛水军众终于率军赶到了严岛,两家水军共带来了三百艘左右的战船,这让毛利元就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促使两家水军众加入毛利军的不是别人,正是陶晴贤自己。原来,来岛、能岛、因岛三家水军原本有权在严岛向在濑户内海往来的船只征收被称为“警固费”的保护费,但是这个特权却在陶晴贤主政时被废除,改由陶晴贤的代官进行征收,过路费也落入了陶氏的个人腰包里,引起了水军众的不满。

九月三十日,这天夜里严岛下起了暴风雨,毛利元就、毛利隆元、吉川元春借着暴雨的掩护渡海,率领两千人在严岛东北岸登陆。毛利元就命令吉川元春率领前锋朝着陶晴贤本阵后方的尾之丘进军,而小早川隆景则率领水军众绕着严岛迂回了一圈,来到了严岛西北部的海面上,伪装成九州大友家派来支援的水军。

十月一日拂晓,毛利元就一声令下,严岛立即响起了毛利军的太鼓声,吉川元春以及宫野城的守军立即对大内军的阵地发起攻击。由于大内军本没有在严岛长期驻扎的打算,因而营地分布得非常混乱,在遭到毛利军的奇袭之后,大内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瞬间陷入了混乱,连忙朝着在严岛西岸停靠的水军战船溃退。

与此同时,小早川隆景也对大内家水军发起奇袭。能岛、来岛水军众在参阵时给毛利军送了一份大礼,调略了许多从属大内家的水军,因而开战以后,许多大内家的水军临阵倒戈,反过来开始攻击友军,使得大内家水军即刻战败,丢下了严岛上的大内军逃走了。而严岛上的大内军见到战船败走,士气大跌乱作一团,根本无心再战,成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在绝望之中,陶晴贤自尽而死,大内家的精锐部队也全部葬送在了严岛。

严岛合战与桶狭间合战、河越合战一同被称为“日本战国三大奇袭战”,但是与其说毛利家在这场合战中是靠奇袭取胜,倒不如说是靠毛利元就算无遗策的精彩谋略获胜。在这场合战中,从陶晴贤起兵开始,就一步一步走进了毛利元就早已规划好的口袋之中,直到大内军战败为止,这场合战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毛利元就的计划之中,真是无愧于日本战国第一智将之名。

弘治三年(1557年)四月,毛利元就率领军队攻陷了山口大内馆,消灭了名门大内家。此后,毛利元就又侵入了石见国,毛利家也从当初的一个小国众,成长为了占据周防、长门、石见、安艺、备后五国的超级大名。


对决织田家


消灭大内家之后的毛利家虽然取代了大内家的地位,但是曾经大内家在北九州的领地却逐渐被九州大名大友宗麟侵蚀。除此以外,出云尼子家的家督尼子晴久也不是泛泛之辈,毛利家在与尼子家的战争中失去了对石见银山的支配权。

幸运的是,永禄三年(1560年)十二月,尼子家家督尼子晴久得了急病去世,此后尼子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从此以后的尼子家再也不是毛利家的对手。在此期间,毛利元就建立起了以吉川家、小早川家两家分家作为毛利家宗家辅佐役的“毛利两川”体制,以维护毛利家的稳定。

永禄六年(1563年),毛利元就的嫡子毛利隆元去世,家督由毛利元就的孙子幸鹤丸继承。由于幸鹤丸年仅十一岁的缘故,毛利元就与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一同出任幸鹤丸的后见人。两年后,幸鹤丸元服,从幕府将军足利义辉处拜领一字,取名为毛利辉元。

毛利元就晚年,毛利家的战事主要集中于与尼子家的战争中。毛利元就吸取了尼子家的安艺远征与大内家的出云远征两场失败战役的教训,对尼子家的领地步步蚕食,并且采用“兵粮攻”的战法,将尼子家的主城月山富田城包围。永禄九年(1566年)十一月,尼子家家督尼子义久开城投降,尼子家灭亡。

此后,尼子一族出身的尼子胜久在重臣山中幸盛的拥护下,带着尼子家残党退入但马国依附但马山名家,企图复兴尼子家。后来,尼子胜久又与京畿的霸主织田信长搭上了线,西国的霸主毛利家与天下人织田家也正式开始交锋。元龟二年(1571年)六月,年迈的毛利元就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吉田郡山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毛利家在毛利元就的领导之下,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将毛利家从一介国人变成了西国霸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奇迹发生得太迅速了,为后来的毛利家埋下了祸根。

话说回毛利家的家督毛利辉元,自从毛利辉元元服以后,京都的政局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幕府将军足利义辉被家臣三好义继、 松永久通杀害。此后,足利义辉的弟弟足利义昭四处流浪,同时号召各地大名起兵上洛讨伐三好家,以扶持自己继承将军之位。

毛利家也收到了足利义昭的书信,但是毕竟天高皇帝远的,毛利家的领地也与京畿不接壤,除了谴责一下三好义继的弑主行为外,毛利家并没有派出大军上洛的打算。不仅仅是毛利家,当时收到书信的还有若狭武田家、越前朝仓家、越后上杉家、甲斐武田家等等,但是这些大名们都忙于在地方上抢地盘,同样没有心思上洛。不过在这一众战国大名之中,还是有忠于幕府的人,那就是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与三河国大名德川家康,当然,虽然家康也收到了将军的书信,但是主角还是织田信长。

永禄十一年(1568年)九月,织田信长举兵上洛赶跑了三好家,拥戴足利义昭继承了幕府将军之位。此时三好家的家督三好义继已经被家臣“三好三人众”给驱逐,“三好三人众”投靠了三好家的分家阿波三好家。为了与以四国阿波国为根据地的阿波三好家作战,织田信长与毛利家开始联络,而作为织田家外交取次的,正是当时日益受宠的木下秀吉。

然而,元龟四年(1573年)足利义昭突然举兵与织田信长敌对,为了拉拢毛利家,足利义昭推举毛利辉元叙任右马头官职,同时赐予毛利家幕府相伴众的地位。不过此时的毛利家与织田家仍未断交,因而毛利家对足利义昭没有做出有效的支援,只是作为中介调解足利义昭与织田信长的关系。

七月,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流放,室町幕府灭亡。此时织田信长并未产生取代室町幕府的野心,毛利辉元便通过木下秀吉向织田信长提出申请,请求让足利义昭重回京都出任将军,恰好织田信长需要幕府将军这面大义旗帜,也有意答应此事。可是,足利义昭在这时候却不知好歹地要求织田信长向他递交人质方才愿意和谈,这让织田信长彻底断了与幕府和谈的想法,毛利辉元也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

毛利家与织田家真正交恶原因,源自西国局势的变化。在室町幕府时代,备前国、播磨国与美作国是室町幕府“四职家”之一赤松家的领地,在赤松家衰弱以后,家臣备前浦上家取代了赤松家在同地的地位,织田信长也给浦上家家督浦上宗景下赐了承认浦上家对备前国、播磨国、美作国统治权的朱印状。然而,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浦上家下克上赤松家的同时,浦上家也在被家臣给下克上着。

天正二年(1574年),浦上家的家臣宇喜多直家与主君浦上宗景对立,由于得到了毛利家的支援,宇喜多直家很快就将浦上宗景驱逐出了备前国。毛利家支援宇喜多家的做法激怒了统治京畿的织田信长,对织田家来说,播磨国、美作国、备前国都不是自家地盘,由谁统治都无所谓,不是重点,而真正的重点是,浦上宗景是织田信长认可的三国之主,织田家麾下的国主竟然被家臣流放,让织田信长脸上无光。

除此以外,毛利家在天正三年(1575年)时与但马山名家议和,两家缔结了同盟。但马山名家就是应仁之乱时西军主将山名宗全的后裔,不过这个年代早就不是应仁之乱的年代了,织田信长压根就不承认山名家对但马国的所有权,而是将但马国视作织田家的领地。毛利辉元意识到了织田信长的野心,若但马国落入织田家手中,那么下一步就是因幡国,再下一步就是伯耆国、出云国,然后到安艺国……毛利辉元不敢想象,他与山名家缔结同盟就是想告诉织田信长,山名家已经是毛利家的小弟了,不要对但马国动歪脑筋。

天正四年(1576年),足利义昭流亡备后国,依附毛利家的庇护。在足利义昭的撮合下,毛利家与大坂本愿寺缔结了同盟,破弃了与织田家的盟约。七月十三日,为了救援弹尽粮绝的大坂本愿寺,毛利辉元派遣毛利家水军出阵,在大坂湾的木津川口大破织田家水军,成功地将粮食送入本愿寺之中,导致织田家对大坂的攻势失败。

织田信长也不甘示弱,他派遣家臣羽柴秀吉(原木下秀吉)侵入西国,支援尼子家残党以及浦上家与宇喜多家、毛利家作战。然而,势如破竹的羽柴秀吉却因为播磨国三木城的别所长治以及摄津国有冈城的荒木村重谋反导致攻势失败,尼子残党之主尼子胜久遇害,山中幸盛在被毛利家俘虏后也被刺杀。

天正六年(1578年),毛利辉元计划率军上洛,同时他邀请盟友武田胜赖从东边攻打织田家与德川家。不过,毛利辉元的叔父小早川隆景却认为北九州的大友家与西国尼子家、大内家的残党仍旧具备威胁,反对毛利辉元擅自率军离开领地。再加上这年十一月毛利水军再次向本愿寺输送粮食之际,于木津川口遭遇了九鬼嘉隆率领的织田水军,被织田水军的“铁甲船”给打得大败而归,因此毛利辉元的上洛计划最终告吹。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利家开始试图与织田家和谈。可是,在两家协商期间,备前国的宇喜多直家、伯耆的南条元续都被羽柴秀吉调略,投入了织田家麾下,导致毛利家对织田家的诚意产生不信任感,最后和谈失败,羽柴秀吉还因此被信长大骂了一顿。在这以后,毛利家便不再打着“讨伐织田家”的旗帜作战,而是专心在西国对付这些投入织田家麾下的国众们,以增加日后和谈的筹码。

然而,此时的织田信长早已不是曾经的织田信长了。修筑安土城以后,织田信长逐渐将织田政权变为了取代室町幕府的统一政权,各地的反织田势力也被织田家相继消灭。等到天正九年时,北条家、岛津家、大友家以及奥羽的国众们相继向织田家臣服,织田家真正的敌人或可能成为敌人的家族仅剩下毛利家、上杉家、武田家与长宗我部家而已了。

天正九年(1581年)年末,羽柴秀吉请求织田信长出兵西国,织田信长也答应秀吉会在来年秋天全面讨伐毛利家。不仅如此,织田信长还写信给岛津家,命令岛津家与大友家议和,组成联军在来年配合织田家的攻势从周防、长门登陆,攻打毛利家。

在织田信长的攻击之下,毛利家的未来又会怎么样呢?


毛利家与羽柴秀吉


天正十年(1582年)正月,长期卧病在床的宇喜多家家督宇喜多直家去世。自臣服于织田家以来,由于织田信长不信任驱逐浦上宗景的宇喜多直家,因此织田军从未对宇喜多家进行过有效的支援,导致宇喜多家不得不独自面对强大的毛利家的反击。

二月,备前国的儿岛水军众被羽柴秀吉调略,毛利家失去了水路交通要害儿岛,使得局势对毛利家越来越不利了。在儿岛水军众倒戈后,毛利军立即渡海与其交战,宇喜多家也派出军队支援儿岛水军众,结果两军在儿岛湾八浜展开激战,最终宇喜多军败北,大将宇喜多基家战死。织田信长原本准备在秋季进军西国,但是由于宇喜多直家的去世与八浜合战的失败,让宇喜多家濒临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的,信长为了防止备前国、美作国落入毛利家的手中,便派遣羽柴秀吉率领两万大军,先行进入备前国支援宇喜多家。

在同一时间,织田信长对甲斐国的武田家发起大规模的讨伐战争,仅仅一个月左右,曾经东国的霸主武田家就在织田军的铁蹄下灰飞烟灭了。武田家是毛利家的盟友,一直以来都在东线牵制织田家,除了武田家以外,北陆的上杉家也在织田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织田家在东线的大胜,让毛利家如坐针毡。

进入四月以后,宇喜多家、南条家在羽柴秀吉的率领下对毛利家的领地发起反攻,连村上水军众之一的来岛水军众以及盐饱水军众都背叛了毛利家,加入织田家麾下,织田军甚至侵入了备中国,包围了毛利家的据点备中高松城。

此时羽柴秀吉麾下的兵力加上西国国众共有三万余,而备中高松城内只有五千守军。不过备中高松城是一座坚城,这座城位于一个盆地之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只有南面便于同行,十分易守难攻。高松城守将清水宗治深受毛利家的重用,因而面对羽柴秀吉的劝降,清水宗治坚决不从。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羽柴秀吉是攻城能手,实际上,羽柴秀吉的攻城方法与织田家其余武将一样,都是学习自主君织田信长的“兵粮攻”战法,也就是围城拼后勤。在羽柴秀吉看来,处于盆地之中的备中高松城就只是一副敞着盖的棺材,只要自己把南面的棺材板钉上,就能困死这支守军。不仅如此,羽柴秀吉还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准备将攻城玩出新的花样。

根据江户时代的军记物语记载,羽柴秀吉用大量的财物动员了备中国的乡民,仅使用了十二天,便在高松城南面修筑了一条长度约三千米,高度约七米的堤坝,随后秀吉凿开了附近的足守川,让河水倒灌进高松城所在的盆地内,将高松城淹没。不过,根据学者们的考证,军记物语中羽柴秀吉修筑的堤坝所使用的砂土总量,需要十吨载重的卡车运送六万多车次才能运输完成,因此即便在现代这也是国家级的大工程,靠现代技术十二天内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根据江户时代地理学者古川古松轩的考证,高松城所在的盆地本来就容易积水,只有南面的一个叫“水通”的地方可以排水,羽柴秀吉其实只在水通修筑了堤坝,长度也没有三千米,只有三百米左右。

话说回毛利家,备中国、备前国国众纷纷离反,让毛利家在此地寸步难行,而儿岛水军众、来岛水军众以及盐饱水军众的背叛,也让毛利家失去了备中国海路的制海权。可是,如果对备中高松城坐视不管,任其自生自灭的话,那这就是武田家“高天神之崩”的翻版——战国时代大名与家臣之间的主从关系更接近契约关系,家臣向大名效忠,大名则需要保障家臣的生命、财产、领地安全,如果毛利家对高松城置之不理的话,就说明毛利家已经无法保障国众们的生命、财产、领地安全了,那么国众们与毛利家的主从关系就会因此瓦解,毛利家将会像“甲州征伐”时的武田家那样,面临众叛亲离的局面。因此,虽然背后还有大友家的威胁以及大内、尼子家旧臣的叛乱,毛利辉元还是只能硬着头皮与叔叔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出阵。

根据秀吉所言,毛利军当时人数共有五万人,但是实际上仔细想想就知道了,毛利辉元在距离高松城二十公里外的猿掛城布阵,小早川隆景、吉川元春来到高松城南面后,也仅敢与羽柴军对峙。如果毛利军人数真的超过羽柴军有五万人的话,早就对围城的羽柴军发起攻击,解救高松城了。

事实上,毛利军来到此地只是想给后方国众一个交代而已,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救援高松城。因为要在后方留守军队防守九州的大友家,毛利军的人数大约只有万余左右,人数甚至不如宇喜多军、南条军等国众联军,并且从五月二十五日毛利辉元的书信来看,此时毛利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连兵器、铠甲供应都出现了问题。

对毛利家来说,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备中高松城的慢性死亡。除此以外,传闻消灭了武田家的织田信长,也准备率领织田军大军出阵,一旦织田军与大友军有所行动,看似仍旧坐拥数国的毛利家其实也就是西国版的武田家而已。幸运的是,六月二日织田信长在出阵途中夜宿本能寺,被家臣明智光秀袭击,被迫自尽。而后,织田家的家督织田信忠也在明智光秀的袭击下自尽而死,织田家陷入了内乱之中。

得知京都发生巨变的羽柴秀吉大惊失色,他当即决定率军返回京都平叛,因此便主动向毛利家示好,利用毛利家的外交僧安国寺惠琼作为中介,提出让高松城开城、清水宗治自尽以及割让美作、备中、伯耆、出云、备后五国等条件,经过协商后,秀吉表示可以将五国减少为美作、备中、伯耆三国。毛利辉元立即答应了秀吉的条件,因为美作、备中、伯耆三国的许多地盘早就不属于毛利家了,割让这三国可以说是不痛不痒。

在羽柴秀吉撤军途中,毛利家得知了织田信长已死的消息,这才知道自己被秀吉摆了一道。以毛利辉元的叔叔吉川元春为首的主战派主张追击秀吉,而另一个叔叔小早川隆景则反对此事。

那么,毛利家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按照常理来说,羽柴秀吉和谈时故意隐瞒织田信长已死的消息,这就是违约,应该立即出兵揍他王八蛋的,于情于理都可以理解。可是,毛利军的真正问题其实并不在于要不要追击羽柴秀吉,而是能不能追击羽柴秀吉。

当时备中高松城刚经历大战,附近泥泞不堪,不便于大军行动。除此以外,秀吉撤军方便那是因为后方都是织田家的地盘,羽柴军返回京畿一路畅通无阻。而毛利军呢?要想追击秀吉的话,就得一路打过去,简直比星矢闯十二宫还难,更别提秀吉撤退时在高松城还留下宇喜多军、南条军等西国国众联军,此刻的毛利军甚至都不一定是国众联军的对手,追击秀吉谈何容易?最后一点,那就是后勤问题了,这也是最现实的问题。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即便毛利军个个都是星矢,能够一路追着秀吉往东打,那后勤怎么办?毛利家的补给线一直都是以海路为主,来岛、儿岛、盐饱水军众会让毛利军的后勤船队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吗?

所以,从情绪上来说,毛利辉元可能会支持吉川元春,但是从现实问题考虑,追击秀吉这种事也就只能想想了。再说了,织田信长到底死没死也没个定论,万一没死呢?到目前为止,擅自撕毁和织田家盟约的战国大名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不仅如此,毛利辉元不但没有在本能寺之变的时候追击秀吉,次年发生的贱岳合战中,幕府将军足利义昭也一直催促毛利家发兵攻打秀吉,但是毛利辉元却对将军的命令置若罔闻,依旧与羽柴秀吉维持着外交关系。尽管战后羽柴秀吉再度要求毛利家割让高松城合战时约定的领地,差点与毛利家交战,但是在后来的小牧·长久手合战时,毛利家再一次以中立的立场出现,维持与秀吉的外交关系,没有对羽柴秀吉落井下石,这让秀吉大为感动。

天正十三年(1585年),羽柴秀吉下令安堵毛利家周防国、长门国、安艺国、石见国、备后国、出云国、隐岐国七国以及备中国、伯耆国西部的领地,基本上认可了毛利家对毛利元就时代打下的地盘的所有权,让毛利家成为羽柴家的重臣之一。


毛利家与关原合战


天正十三年(1585年),臣服于羽柴秀吉后,毛利家派遣水军前往纪伊国,支援羽柴秀吉平定当地的一揆。而后,在四国征伐时,毛利辉元又派叔叔小早川隆景率军四万人远征四国,协助羽柴家平定了“羽柴包围网”的西线,让羽柴家在与德川家的战争中占据了上风,这最终成为德川家康臣服的理由之一。

羽柴秀吉在征伐四国的同年出任关白,而后在次年羽柴家为了支援大友家发起了“九州征伐”,讨伐萨摩岛津家。讽刺的是,毛利家为了与北九州的大友家作战,一直以来都与南九州的岛津家关系交好,这一次毛利家却站在了宿敌的一边,攻打昔日的盟友。平定九州以后,羽柴秀吉一度想要收回毛利家的备前、备后、伯耆、伊予(四国征伐时加封)四国领地,转封至丰前、筑前、筑后、肥后等九州领地,不过在毛利辉元的反对之下最终作罢,只将小早川隆景从伊予国转封至北九州。值得一提的是,毛利辉元的叔父吉川元春在九州征伐期间病死,小早川隆景被转封至九州,事实上从毛利家独立,使得毛利元就时期打造的“毛利两川”制度,仅仅一代人就瓦解了。

文禄元年(1592年),羽柴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毛利辉元身为西国最强大的大名,响应羽柴秀吉的号召,率领三万毛利军进入朝鲜。不过由于明军入朝以后日军的攻势受阻,所以当明、日开始交涉和谈后毛利辉元便率军返回了日本。

在侵略朝鲜的同一时期,日本内部也不宁静。羽柴秀吉早年无子,后来迎接了外甥羽柴秀次为养子,继承了羽柴家与关白的职位。可是,在秀次出任关白后,羽柴秀吉又生下了儿子秀赖,于是他便有了废嫡的打算,“秀次事件”的最终结果是羽柴秀次在高野山自尽而死,而秀吉为了强化大名们与羽柴家的关系,要求毛利辉元、德川家康等大名向羽柴家奉纳誓书,宣誓效忠于羽柴秀赖。

庆长二年(1597年)六月,小早川隆景去世,小早川家由养子小早川秀秋继承。小早川隆景死后,小早川家与毛利家的关系更加疏远,隆景时代拜领的许多毛利家的领地,此刻也需要归还毛利家。除此以外,毛利辉元早年迎接侄子毛利秀元为继承人,但是后来儿子秀就出生,导致毛利秀元被废嫡。羽柴秀吉最终裁定,让毛利辉元将出云国、石见国赐给毛利秀元做领地,再让吉川广家继承小早川隆景的遗领,但是由于秀吉在次年病逝的缘故,这两件事最终都没有落实。

让毛利辉元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羽柴秀吉的去世,毛利家再一次来到风口浪尖之上。

庆长四年(1599年)闰三月,羽柴秀吉留下制衡德川家康的重臣前田利家去世,在前田利家的葬礼上,福岛正则等七名武将袭击了石田三成,虽然在德川家康的调解下这件事以石田三成隐居而和平解决,但是此事也导致了这位羽柴秀吉生前最信赖的奉行失势,羽柴家的实权落入了德川家康一人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时候德川家康以秀吉遗命的名义介入了毛利家的领地分配,要求毛利辉元按照秀吉的裁定给毛利秀元下赐领地。毛利辉元自然是不愿意这样分化毛利家,因此拒绝接受命令。最终,在德川家康的强制要求下,毛利辉元让毛利秀元继承了亲生父亲穗井田元清的遗领,吉川广家的领地则依旧不变,先前约定给吉川广家的小早川隆景遗领也被毛利辉元收为直辖领。

庆长五年(1600年)五月,德川家康发起“会津征伐”,讨伐“五大老”中的另外一人上杉景胜,虽然毛利辉元反对此事,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德川家康出征以后,石田三成在京畿举兵,拥戴毛利辉元为总大将,宣布讨伐权臣德川家康,毛利辉元也率领六万大军进入了原本由家康居住的大坂城西之丸。

然而,直到关原合战结束为止,毛利辉元都在大坂城没有行动。毛利辉元、吉川广家、小早川秀秋三人在关原合战时的神奇操作,也成为了中文日本史板块里被人津津乐道的“毛利三神”的反讽梗,即“战神”小早川秀秋(关键时刻反水攻击友军)、“食神”吉川广家(以吃饭为由拒绝参战)、“宅神”毛利辉元(身为总大将不去前线却在大坂城不动如山)。

不过,玩梗毕竟只是玩梗,在关原合战时所谓的“毛利三神”究竟为什么有这样的神奇操作呢?历史上的三人真的就像玩笑话里那样不堪吗?

我们先来说说“战神”小早川秀秋,在通说里小早川秀秋加入了西军不假,但是在关原合战的当天,与德川家康内通的小早川秀秋在松尾山上首鼠两端,拒绝参加任何一方,直到被德川家康派出的铁炮队攻击以后,小早川军才加入了东军参战,小早川军也成为关原合战中东军致胜的转折点。

首先,德川家康的“问铁炮”这件事根本不见于任何一次史料,仅在《黑田家谱》、《关原军记大成》、《高山公实录》等二次史料中记载。也就是说,德川家康派出铁炮队攻击小早川秀秋之事压根就是近世的创作而已,到了大河剧里,大概是担心铁炮声不够响的缘故,铁炮更是被剧组擅自替换成了大炮。

其次,关原合战时小早川秀秋的动向与通说中并不一样。实际上,早在关原本战发生的前一天,小早川秀秋就向德川家康交纳了起请文,缔结了盟约,也就是说在关原本战前小早川秀秋就加入了东军。当时石田三成的打算是以大垣城、岐阜城为防线防御东军,但是由于岐阜城的织田秀信不给力,导致岐阜城落入东军手中,石田三成布置的防线缺了一角。得知小早川秀秋有加入东军的动向后,石田三成也向小早川秀秋去信,甚至允诺让秀秋在秀赖成年以前出任关白。然而小早川秀秋不为所动,为了避免被西军攻击,小早川秀秋率军东进,来到了关原附近的松尾山城之中。

小早川秀秋的动向引起了石田三成的警惕,此时在关原布阵的是西军的大谷吉继,小早川秀秋若是加入了东军,将会对大谷军造成威胁,因而石田三成才率军从大垣城出阵,赶赴关原救援大谷吉继。根据石川康通、彦坂元正给松平家乘的连署状(一次史料)中所言,关原合战发生于上午巳刻(9时~11时),在开战时小早川秀秋、胁坂安治、小川祐忠、小川祐滋父子就加入了东军作战,一举击败了西军。也就是说,与通说中不一样,关原合战并没有打了一天,而是一上午就结束了,小早川秀秋也是在开战时就加入了战局,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问铁炮等故事。

紧接着,来说说“食神”吉川广家,吉川广家之所以背上“食神”这口锅,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河剧将“正在吃饭”这句台词安排给他的缘故吧。实际上,吉川广家在关原本战以前,就判断西军必败,因此私下里与德川家内通,约定以安堵毛利家领地为条件加入东军。当时西军里内通德川家的武将非常之多,毛利辉元也得知了这些事情,但是他无法判断毛利军中有谁和东军内通,因而对毛利秀元、吉川广家等都有所防备。

在关原合战发生时,毛利军大将毛利秀元是想要参战的,但是和德川家内通的毛利军前锋吉川广家却拒绝参战,使得毛利秀元也不敢轻举妄动。说回来,从血缘上来说毛利辉元、吉川广家与毛利秀元都是堂兄弟,面对挡在毛利军面前的吉川广家,毛利秀元如果想参战就只能越过吉川军,或者全歼吉川军。在当时的日本,如果有人越过前锋先加入战局的话,是不符合军法的,有可能会被处分。再者,毛利秀元要是强行参战,战后回去和辉元报告说堂哥在战场不动如山所以我把他给突突了,这不是正好给了毛利辉元一个处理他的借口么?

因此,在面对长束正家派出催促出兵的使者时,毛利秀元只好应付说:“我军正在吃饭……”由于毛利秀元的官位是正三位参议,参议的唐名是“宰相”,所以后来人们也嘲讽毛利秀元假装吃饭不出兵这件事为“宰相的空便当”。

说实话,不能怪毛利秀元,挺惨一人。

最后再说回“宅神”毛利辉元,在关原合战的时候,毛利辉元到底在干什么呢?其实,关原合战发生时,毛利辉元在大坂城坐镇指挥,不断地在西国发动战事。在西军组成以后,毛利辉元先是出兵阿波国占据了蜂须贺家的领地德岛,而后又调略叔父小早川隆景的旧领伊予国的国众加入己方,同时还支援被除封的大友吉统返回九州丰后国,号召大友家旧臣起兵与东军方的黑田家交战。我们之所以对毛利辉元有一种“关原合战时啥也不干”的错觉,是因为我们将目光都焦距在了东边的关原,从而忽视了西边的战场。与其说毛利辉元宅在大坂城不参加关原合战,倒不如说毛利辉元压根没来得及参战,他也想不到岐阜城能那么快失守,而关原合战的本战仅仅半天就能打完了。

在西军战败以后,几乎没有遭受损失的毛利军退回了大坂城,此时西军在大坂城的兵力还有约五、六万人,毛利秀元、立花宗茂、岛津义弘等都主张拥戴羽柴秀赖为主笼城防守,但是毛利辉元却在私底下被德川家康以安堵领地说服,最终率领毛利军退却。

不过,德川家康自然是不会放过毛利辉元的。在进驻大坂城以后,德川家康提出吉川广家在与德川家内通时曾说毛利辉元与西军关系不大,但是在德川家收缴大坂城的书信以后,却发现毛利辉元是以西军总大将的身份活动。因而德川家康表示先前的安堵领地约定失效,要将毛利家的领地全部没收,不过因为吉川广家积极与德川家内通的缘故,可以将毛利家的周防国、长门国封给吉川广家,让吉川广家复归本家继承毛利家的家督。

吉川广家自然不愿意干这种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再加上德川家重臣井伊直政也进言说家康公你这手直接没收八国领地也太黑了,德川家康最终同意将原本准备给广家的周防国、长门国改赐给毛利家。不过领地不是直接赐给毛利辉元,而是以嫡子毛利秀就出任毛利家家督的形式安堵,因此毛利秀就才是长州藩的初代藩主。由于关原合战的失败,毛利辉元失去了祖先长年经营的领地,在江户幕府建立后,毛利家便以幕府的外样大名身份活跃,甚至参加了攻打羽柴家的“大坂之阵”。

宽永二年(1625年)四月,毛利辉元在隐居地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虽然江户时代的毛利家默默无闻,但是让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个默默无闻的长州藩,最终能够成为推翻江户幕府的重要棋子之一,甚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的日本。


日本战国家族史:毛利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