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老师五部人纪医学总结(自学中医心得体会196)
大家好!
欢迎来到岐黄圣贤智慧中医公益学习平台学员投稿专栏!

作者:罗永锵
以前参加过一些中医培训班,也跟师傅学习过怎样治病。这些培训班里确实一些技能,也能在实际工作中派上用场,可惜只是停留在按摩推拿手法,针灸手法表面,中医的核心理论没有掌握或者是一知半解。但中医是怎么看病的总是模糊不清,缺少辨证思路。自从接触到倪海厦老师的人纪视频,终于能开拓思维,有逻辑地去分析辨证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首先针灸,以前看别人针灸好像觉得很神奇,针几个穴位就能解决一些疼痛。也跟几个老师学习过,只是跟倪师相比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不可同日而语。倪老师不但将每条经络的生理功能,穴位的具体位置和作用进行详细解答,也把一些针灸手法、用法、时机都讲得相当详细,如子母补泻,会郄治疗,原络治疗,募输治疗等原则。针灸提插迎随透天凉烧山火等等补泻手法。各种常见病的针灸选穴,还有最后针灸实操都有很好的展示。从此对学针灸信心大增,也不会被后世的一些针灸手法所蒙蔽。

跟着学习《黄帝内经》,以前看《黄帝内经》没看上几页就举手投降,因为古文看不懂 。有针灸基础后,再有倪老师详细解剖,把中医的生理学分析得相当透彻。如五脏生克在生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五色五味对应的五行怎样影响人体,人体受到六邪后的表现。各种情绪相应的五行怎样影响身体。具体介绍各种中医望闻问切。如色相,三部九候,脉法。还介绍很多如痹症,热证,痛证等等各种病的来源和治疗法则。让我重新认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非西医可及。

《神农本草经》是一部难得的对中药系统解答的一本经书。详细介绍了用药的法则,如五味五色对应的五脏,五味的作用。寒热温凉是药的气,辛甘酸苦是药的味。以阴阳分药性,不同部位的中医对人体上下内外不同的作用影响。药性之间的相和相应相对和配合运用等等法则也有具体介绍。最后把神农本草经的主要中药的药性治疗范围介绍一遍,为之后学习《伤寒论》、《金匮》做好基础。

《伤寒论》是中医具体临床作用的中国第一本经典之作,也是我学习的重点。这本书如果没有倪老师解析分析,怕没看几下就看不下去。《伤寒论》根据黄帝内经热论和以前古代对中药药味分析得出,做六经辨证的一本书。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症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这里倪老师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门别类地做了具体分析,怎样临床辩证具体运用做了很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在临床时知道怎样对病情分析入手,怎么判断病情虚实寒热表里阴阳具体用药法则等等,学习了就能成为经方实用者。

《金匮要略》是继《伤寒论》后进一步对杂病的学习和总结。包括了40多种疾病,如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疮痈、肠痈、浸淫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以及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里面都介绍了各种病症和处方。倪老师还把他的一些临床具体案例拿出来分享,让我们学习了当代的五脏病疑难杂症的治法。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您想更深入地学习中医知识吗?
请阅读相关内容:
我们一起来学中医吧,线上学习,还有线下授课和跟诊,纯公益哦!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心动不如行动!一起开始我们幸福的学习之旅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中医经典,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