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航线舰船档案:岛风(芒)·改

·授权确认
以下模块内容仅对已签署条约或已获得授权的合格人员开放,来自外来人员的非授权浏览可能会导致来自碧蓝航线的定位、监视甚至杀伤性打击。
YOU HAVE BEEN WARNED
Vous avez été prévenu
Вас уже предупредили
你已经被警告过了
لقد تم تحذيرك بالفعل
Ustedes han sido advertidos
---授权确认,准许深入浏览

【主目录:碧蓝航线中央档案库系统,版本15.8.7.2】
【类型:D/档】
【子目录01:KEN-SEN改造方案收录】
【关键词层级筛选:标准型KEN-SEN、重樱联合/重樱帝国、驱逐舰、鱼雷、核动力】
【目标子目录:岛风(芒),编号SE-268】
【目标子目录附属名称:MR-R-86号改造方案】
【基本信息】
名称:岛风号核动力雷击驱逐舰(IJN Shimakaze Nuclear-Powered Torpedo Destroyer,DTN-1105)
所属阵营:重樱联合/重樱帝国(SE)
舰船类型:驱逐舰(改造前)→核动力雷击驱逐舰(改造后)
舰船型级:岛风级(Shimakaze Class)
舰船分级:海上传奇(UR)(改造前)→海上传奇(改造后)
原型舰下水时间:公元1942年7月18日
原型舰服役时间:公元1943年5月10日
本舰服役时间:公元2021年9月15日
所属港区:碧蓝航线明珠港区(ALP-144NC1703)
研发商: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MHI)、天使财阀(TENSHI Plutocrat)、明珠先进船舶系统集团
生产商:明珠先进船舶系统集团(P.A.S.S)
现代化改造时间:
2021年9月15日(预改造)
2022年2月1日(第一次改造)
2022年7月15日(第二次改造)
2023年1月28日(第三次改造)


【性能数据(第三次改造后)】
排水量:8420吨(标准)、9500吨(满载)
长:155米
宽:20.5米
吃水:6.3米
动力:200000马力/未知(启用ITMI时)
动力系统:
2×核-燃联合动力包(每个动力包包括1座FSTTR380型磁约束热核聚变堆和2台ALN/GTE-48型燃气轮机组)
IPS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2×ALN/MHDX-44螺旋式电磁流体推进系统(双轴双舵)
航速:48节(正常最大);60节(启用ITMI时)
航程:无限/25节(正常);无限/33节(启用ITMI时)
编制:0人(标准);5人(满载)
舰船主系统:
EWHC-管·操-LoLA-Gen底层控制
EWETG-操·操- E.X.E.C.U.T.E.R~SiFOS-Gen主系统
全舰计算环境(Total Ship Computing Environment,TSCE)
整合式舰船域控制系统(Integrated Ship Domain Control System,ISDCS)(核心+接入双层架构)
“联合神盾”舰船综合作战系统(Baseline15/BMD8.5)
“艾利克斯(ALICS)”联合指挥系统
舰载主机:
指向性KEN-SEN心智核心“岛风(芒)”(附加模块化量子处理器集群/心智单元插槽)
经典/量子双结构复合式计算机【包含2×ALAS/CC1600并行式计算机;4×试做型指向性KEN-SEN辅助核心】
船电系统:
1×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UWR):【1×ALN/AESA-12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1×ALN/AESA-20 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
1×综合雷达系统(Integrated Radar System,IRS)(整合光电侦测/射控)
ALN/Mk-450舰载火控系统(加载心智单元集群辅助模块和联合多重命中体制辅助观瞄模块)
ALN/USQ-89舰艇数据多重存取系统(SDMS)(SAFENET光纤总线)
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终端
集成舰桥系统(Integrated Bridge Systems,IBS)
统一海上网络企业系统(CANES)
自动后勤信息系统(ALIS)
光电跟踪系统(Electron Optic Tracking System,EOTS)
EECM增强电子战系统(驱逐舰级服务器组)
舰载声呐系统:
ALN/USW-2510集成声学传感器组件(IASS)【包括1×ALN/2S23双波段舰壳声呐系统:1×ALN/2S23-M舰壳中频声呐系统、1×ALN/2S23-H舰壳高频声呐系统;1×ALN/TSS-04多功能拖曳线阵列声呐】
ALN/ASS2100机载吊放声呐系统(安装在舰载反潜直升机上)
舰载武装:
3×MK-47ASEGS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炮(前二后一)
4×MK-43ASEGS单装76mm电磁轨道炮(侧舷各二)
12×IV-10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8单元标准,冷热共架,冷发射模式时为电磁弹射)(共12个模块,96个单元):
【一种装填示例如下:
5个模块装填ALN/SAM-148“赎罪劵(Indulgence)”增程主动式防空导弹(Extended Range Active Missile,ERAM),共200枚(一坑五弹)
1个模块装填ALN/SAM-151“黑白兀鹫(Gyps rueppellii)”高层弹道导弹拦截弹(High-level Ballistic Missile Interceptor,HBMI),共16枚(一坑双弹)
1个模块装填GLP通用发射平台(General-purpose Launch Platform,GLP),共16枚(一坑双弹)
2个模块装填ALN/SSM-520“雨燕Ⅴ(Apodidae)”高超音速反舰导弹(Hypersonic Anti-ship Missiles,HASM),共16枚
3个模块装填ALN/VLA-45“飞鱼Ⅳ(Volador)”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战斗部为SVT4700“潘多拉(Pandora)”610mm声导超空泡鱼雷,共24枚
该方案下导弹总装填量为272枚】
(注:导弹垂发系统的装填方案可依据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处仅提供一种示例方案。)
4×ALN/UWS-61-4 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管
【一种装填示例如下:
32×SVT4500“赫拉克勒斯(Heracles)”610mm声自导超空泡热动力鱼雷
8×SVT47001“重锻潘多拉(Re:Pandora)”610mm声自导超空泡反鱼雷鱼雷
4×SVTXXXX“超新星(Supernova)”610mm声自导超空泡核鱼雷(携带威力为50万吨TNT当量的高能激光氘氚燃料聚变弹)】
2×ALN/ASW-8八联装反潜深弹发射器
SIDS舰载综合诱饵系统
舰载机:
【示例1】:1×MH-80S“海隐翼龙(Sea Pterosaur)”反潜隐身直升机
【示例2】:2×MQ-54“圆罩鱼(Cyclothone elongata)”无人通用直升机
(注:舰载机搭载方案可依据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处仅提供两种示例方案。)
舰船防护:
片状热固性高分子聚乙烯陶瓷层混合装甲-宏观双层石墨烯装甲复合舰船装甲系统(基于高周波热合一体成形技术制造)
ALN/LDS-89高能激光近迫武器系统(250×ALN/CILS-45“敏捷”激光照射模块;55×ALN/CILS-47“力量”电力输送模块;8×ALN/CILS-49“智慧”防御管理模块)
ALN/2P16“勇气”动态防御系统(ALN/2PNS32“保护伞”纳米护盾,等效防御能力对应从1200 mm均质钢到100 mm不等的范围)
水下声学对抗系统(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System,UACS)
舰艇鱼雷防御系统(SSTD)
其它:
第六代标准型KEN-SEN神经-传感器复合感知网络
ISDS整合式防卫管理系统(仅主系统无响应时使用)
AECS电子对抗系统(仅主系统无响应时使用)
舰载纳米虫巢(基于自组织蜂群算法运作的NS800纳米虫群)
1×机库&舰载机自动运维设施
1×光学/雷达复合助降引导系统
1×升降机

【改造数据】
性能:耐久B、防空C、机动S、航空D、雷击SS、炮击B
初始属性/【150级】【满破】【满强化】好感度【爱】属性:
耐久274→2638 装甲 轻型 装填76→223
炮击19→75 雷击 125→945 机动101→468 防空19→185
航空0→42 消耗3→8 反潜52→248 幸运52
装备属性:
槽位 装备类型 效率 武器数 预装填数
1 MK-47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炮 130%/170% 3 1
2 MK-43ASEGS单装76mm电磁轨道炮 130%/170% 4 2
3 武器 - - -
4 MH-80S反潜隐身直升机 110%/125% 1 1
5 舰载机 - - -
6 ALN/LDS-89高能激光近迫武器系统 130%/170% 1 1
7 IV-10垂直导弹发射系统 180%/220% 15 8
8 ALN/UWS-61-4四联装鱼雷发射管 140%/160% 4 2
9 SIDS舰载综合诱饵系统 130%/170% 2 2
10 ALN/ASW-8八联装反潜深弹发射器 130%/170% 2 1
11 双波段超宽带雷达 150%/175% - -
12 综合雷达系统 150%/175% - -
13 ALN/USW-2510集成声学传感器组件 150%/175% - -
14 “联合神盾”舰船综合作战系统150%/175% - -
15 “艾利克斯”联合指挥系统 150%/175% - -
16 SIDS舰载综合诱饵系统150%/175% - -
17 协同作战能力终端 150%/175% - -
18 设备 - - -
(注:此处舰载机搭载方案为档案自带的第一种示例)
技能:
一般技能:
引擎过载【手动启用】:过载磁流体推进装置以暂时达到40节航速,持续15秒。过载结束后进入冷却状态,此期间机动下降70%,炮击、防空、装填均下降20%。
全弹发射【手动启用】:将强大火力腾泻到敌人头上!发射所有主炮武器,并触发一轮普通弹幕。
损害管制:当自身耐久低于20%时。启用舰体内储备的纳米机器人进行紧急修复,恢复总耐久度20.0%(30.0%)的耐久,每场战斗只能发动1次。
特殊技能:
风斩雷逸:自身装备的鱼雷武器发动时,触发一轮特殊弹幕Lv.1(Lv.10),被特殊弹幕中的斩击命中的敌人3秒内受到来自岛风的攻击伤害额外提高35%(80%),特殊弹幕中的鱼雷会对命中的敌人附加特殊进水效果,持续12秒(进水效果每1秒结算一次,每次结算造成1000点伤害,弹幕威力及样式依据技能等级);自身雷击、机动、装填属性上升10%(30%),持续15秒,并即刻进行两轮鱼雷齐射。
雷光石火:战斗开始及自身装备的鱼雷武器装填完成后10秒内,自身受到的伤害降低30%(80%),自身装备的鱼雷武器造成的伤害提高45%(120%),自身所在队伍的先锋舰队成员航速提高5。
迅光雷袭:战斗中,自身命中提高5.0%(15.0%)、战斗中自身受到的雷击属性伤害降低80%;关卡海域内其他编队进入战斗时,若自身存活,战斗开始后30秒发动一轮雷击支援Lv.1(Lv.10)(弹幕威力依据技能等级),若该编队中含有任意驱逐舰,战斗开始时提高该队伍中驱逐舰的雷击属性10%(100%)。
最好的朋友【改造获得】:与鲪(骏河)同在一个编队时,自身炮击、雷装、航空、防空、装填、机动性能提升15%(35%)。
专属弹幕-岛风Ⅰ(Ⅳ):主炮每次进行15(5)次攻击,触发专属弹幕-岛风I(Ⅳ)

自1945年6月爆发的“第一次对塞壬战争”结束以来,人类联合舰队的全军覆灭使得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混乱中。各国政府的公信力在这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一落千丈,二战后好不容易恢复的国民经济体系再次受到使其濒临崩溃的巨大打击。惊恐的百姓们争先恐后地抢夺生存物资,许多人倾家竭产只为求一张前往内陆的车票。而在社会秩序全面崩塌的同时,各个阵营也同样有为数不少的精英不接受“败局已定”的事实,继续谋划着和这些实力前所未有强大的敌人进行对抗。而在这些阵营中,地理上远离大陆的重樱群岛无疑是最为危险的那一部分。孤悬海外,本身就缺乏资源的重樱群岛需要从海上运来他们所需的绝大多数资源。而对于任何关注重樱局势的有心人士乃至绝大多数重樱国民而言,在塞壬切断了所有海上运输线的情况下,似乎“皇国灭亡之日”很快便要在一片混乱中降临。虽然重樱群岛孤悬海外的经历实际上只持续了五年多一点,但对于那些度过这艰难时刻的人而言,这种滋味无疑并不怎么令人好受。
因此纵观重樱群岛在被封锁五年间的种种经历,我们很难不将与大陆取得稳定联系后重樱迅速腾飞的经历与被封锁的五年联系起来。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纵使艰难的时代在KEN-SEN问世后就已基本结束,但无论如何,那些亲身经历的记忆无疑要比任何兴奋剂都要更加刻骨铭心,进而驱赶着一整代人拼命向前。而对于状况最为恶劣的重樱人来说,这种经历更是尤甚。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各大阵营谋划对抗塞壬的共同计划中,重樱是最用心、最努力,同时也是最为极端的那一批。
而经过重樱多年来的摸索,他们所摸索出来的诸多方式中,也就是包括了我们要介绍的所谓“雷击驱逐舰(重樱称:雷撃駆逐艦)”概念。
这种从一般驱逐舰发展而来的设计牺牲了部分主炮火力和装甲防护,换来前所未有的高航速和强大的雷击(指使用鱼雷进行攻击)能力。高航速可以较为轻易地规避大部分塞壬量产型的攻击,而相比于对塞壬充能装甲而言毫无建树的火炮,强大的雷击能力也能对塞壬造成更大的威胁,即使发射了没有命中,也能有效地限制塞壬舰队的行动。
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推动下,多年来,重樱设计并建造了一系列的新式驱逐舰,从一开始的特型驱逐舰吹雪级再到再到后来航速更快,雷击能力更强的甲型驱逐舰阳炎级和夕云级,接着再到本文所要介绍的岛风级雷击驱逐舰。近半个世纪的实践,造就了这些重樱驱逐舰同她们那些外国同僚们不一样,但却同样强大的亮眼身姿。
尽管距离人类发动目的为夺回曾经属于自己海洋的第二次对塞壬战争以来又过去了20多年。如今,人类已然迈入21世纪,即便在这段时间里,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要想赶上塞壬却仍然是遥遥无期。因此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即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这种高航速强雷击的舰船设计思想仍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不过,技术的发展仍然带来了许多可喜的进步。日益发展的电磁炮技术让曾经毫无作为的舰炮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央,导弹等制导武器的出现让舰船们获得了远超过往舰炮射程的精确投送能力。超空泡效应的发现和在鱼雷上的应用使得现代鱼雷具有前所未有的高速和机动性。种种技术进步让曾经的雷击驱逐舰概念也跟着焕然一新。
在新时代军事技术加持下的现代雷击驱逐舰实际上已经与单纯强化航速和雷击的诸多前辈们分道扬镳,其设计理念更加倾向于在保持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之上进一步强调航速和雷击,而非牺牲其他指标来加强航速和雷击。这使得采用新技术进行舰体迭代的岛风号实际上并非前辈们的“跛脚巨人”。其在遂行雷击任务的同时也同样具备驱逐舰舰种普遍的多用途能力。
P.A.S.S集团内部代号为“AE86”的MR-R-86号改造方案采取了仍处于试验状态的ALN/MHDX-44螺旋式电磁流体推进系统。与传统机械传动类推进器如螺旋桨、喷水推进器等不同,超导磁流体推进装置是根据电磁学原理设计的,利用电磁力产生推力的舰艇动力装置。在磁场和电流的相互作用下,由于舰艇与海水之间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舰艇将获得向前运动的推力,且推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度和电流大小的乘积成正比。
岛风号应用的实验性推进系统与现有的成熟推进系统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远比后者灵活的推力偏转和变向,通过在进水口前部安装一套额外的螺旋式磁流体推进器,以及舰体侧面相同轴线上配备的侧向辅助推进器(通过一条和主通道连接的歧管和共用部分推进设施,侧向推进器得以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实现单个推进器推进功率150千瓦的预定目标)。岛风号近万吨级的舰体在得以获得48节超高航速的同时,还能通过变动流经电路的电流方向就能实现翻转推力,从而迅速地实现从前进向倒车的转换。而通过增强一侧电路的电流就能实现左右转弯,通过两侧电路电势差的变化就能赋予舰船不同的转向推力。甚至可以让舰体原地转圈,极大地提高了舰体的灵活性。
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超高航速外,作为雷击驱逐舰的岛风号也是不忘初心。该舰在舰体侧面丧心病狂地安装了四座ALN/UWS-61-4 610mm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这种发射管同样采用了电磁弹射冷发射的方式,可在2秒内射出全部4枚装填的鱼雷。在高效的自动换弹机构的帮助下,30秒内就能再次完成4枚鱼雷的装填。在侧面对敌时,岛风号甚至能在单独使用鱼雷发射管的情况下一口气射出12枚鱼雷,这相当于两艘主力潜艇的一次齐射量。采用电磁弹射的鱼雷发射管发射的SVT4500“赫拉克勒斯(Heracles)”610mm声自导超空泡热动力鱼雷水面舰艇和潜艇均可通用,并可携带200公斤的NaSM23纳米介稳态物质战斗部以最高300节的航速,最大1500米的航深行进30公里。虽然相比于一般未采用超空泡推进的鱼雷而言这个射程只能算勉勉强强,然而其300节的高航速使其具备人类所有鱼雷当中首屈一指的高机动能力。其携带的NaSM23纳米介稳态物质战斗部在阴离子盐装药的基础上加入了少量纳米级超精金属元素,具备比一般阴离子盐战斗部更大的威力。只要被击中一发,就能够使一艘战列舰级别的战舰彻底失去战斗力。
除了鱼雷发射管里装填的鱼雷外,岛风号还在她IV-10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的发射箱里搭载有ALN/VLA-45“飞鱼Ⅳ(Volador)”反潜导弹/火箭助飞鱼雷。作为为第六代KEN-SEN设计的通用垂发系统,IV-10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和适装性。采取冷热共架的发射方式,其中冷发射模式时采用电磁弹射。并采取模块化设计将占用的体积重量降至最低,能够以整体吊装的形式将整个模组直接插入舰体,节省了建造时间。
为了应对舰载导弹越来越大的弹径,IV-10拥有史上最大的发射箱内径---1米,如此巨大的容积使得其几乎可以装得下现有任何类型的舰载导弹。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不仅放宽了对导弹的限制,还使得总载弹量进一步增加。在装填某些小型导弹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一坑五弹,一坑六弹乃至一坑九弹的装填方式,从而使载弹量成倍提升。
也正因如此,IV-10前所未有的大内径使得“飞鱼Ⅳ”这种弹径达610mm的重型反潜导弹也能被轻松装入发射箱中。这种导弹虽然被冠名为“导弹”,但实际上它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战斗部是一枚SVT4700“潘多拉”610mm声自导超空泡热动力鱼雷,由于是为VLS特殊设计的鱼雷,同它的兄弟“赫拉克勒斯”不一样,“潘多拉”鱼雷虽然同为610mm鱼雷,但长度却仅有前者的四分之一。
短小的长度使得“潘多拉”的性能远远不如“赫拉克勒斯”。这种重550千克的超空泡鱼雷搭载50公斤高爆战斗部,射程也仅有50公里,跟“赫拉克勒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潘多拉”的优势在于,它的适装性良好,可在任何安装了IV-10垂发的9米级发射装置的舰船上安装,为水面舰艇提供良好的反潜手段。共24枚的此种导弹可将作为战斗部的鱼雷投送到50公里外,作为战斗部的“潘多拉”610mm超空泡鱼雷可以攻击水下2000米的潜艇,具备相当强的反潜能力。配合为对付塞壬水面舰艇准备的SVT4500“赫拉克勒斯(Heracles)”,能够给敌方海军舰艇造成沉重的打击。
除了反潜导弹之外,岛风号的IV-10发射系统还搭载有一般驱逐舰都有的各型导弹。如ALN/SAM-148“赎罪劵”增程主动式防空导弹、ALN/SAM-151“黑白兀鹫”高层弹道导弹拦截弹、ALN/SSM-520“雨燕Ⅴ”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导弹均内置弹群协同算法,使得它们能够在完全自律的情况下自主发现、自主协调打击目标,这种自“花岗岩”反舰导弹采用的弹群引导技术发展而来的软体算法能够将每一枚正处于飞行状态的导弹通过CEC终端连接在一起,通过搭载在某些改装导弹上的分布式服务器,不同型号的导弹得以互相共享数据并自主决策,由于外表并无差别,因此在敌方看来,每一枚导弹都可能是搭载了CEC终端的支援弹,这极大地增加了拦截的难度。而实际上,就算没有支援弹存在,普通的战斗弹群也能做到这一点,只不过效率和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已。
而随着技术发展,CEC终端在经过不断的“先进能力构建(ACB)”后,其体积大大缩小,可以被安装在绝大多数的友军单位上,不仅诸如战斗机这样的单位可以装上一套,甚至连一般的战术导弹都能在去掉攻击型战斗部后换上一套阉割版,这大大增强了前线单位间的连接强度。对于弹群来说,它们可以从几乎所有友军单位那里得到引导,这使得对弹群的干扰难度随正在同步为弹群提供引导的友军单位的数量的上升而上升。换言之,正在为弹群提供引导的友军单位越多,弹群的抗干扰能力越高。这样的特性在碧蓝航线的大规模作战中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除导弹和鱼雷外,很多人可能会忽略岛风号搭载的舰炮系统。虽然貌不惊人,但岛风号搭载的MK-47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炮和MK-43ASEGS单装76mm电磁轨道炮实际上也具有不俗的性能。三座MK-47双联装120mm电磁轨道炮采用基于低温分子束外延技术而大量生产的锡基石墨烯蜂窝量子拓扑材料制作电枢加速段;并配备70倍径120毫米口径身管;拥有30发/分的持续射速,60发/分的最大爆发射速;其有效射程可达350公里,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时极限射程更是可达惊人的600公里。作为副炮的MK-43ASEGS单装76mm电磁轨道炮则承担中近距离拦截和区域防空的主要任务。其配备60倍径76毫米口径身管,尽管其最大射程仅为150公里左右,但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时射程还能进一步增加。不过由于不需要执行太过复杂的任务,因此也是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搭载在岛风号上的MK-43并没有配备增程型炮弹。
除强大的舰载武装外,岛风号还装备有先进的双波段超宽带雷达,经过系统整合和信号共用后一部雷达即可承担过去水面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反导雷达、目标捕获系统、雷达助降系统等5种雷达的全部工作,而且在性能超越它们的同时其设备重量和体积也大大缩小,极大地提高了系统效能,也使舰上电磁环境为之一新,配合“联合神盾(United S.H.I.E.L.D)”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的海基BMD(弹道导弹防御)能力。全舰计算环境(Total Ship Computing Environment,TSCE)的应用使岛风能够以同一计算资源对通信、雷达、侦查、对抗、导航、武器等多个任务系统的终端应用进行横向集成,以同一的管理和中间件纵向集成了从底层物理硬件及其各种操作系统、借口、协议等,彻底打破了以往的“烟囱”式系统结构。岛风号还配备有ALN/USW-2510集成声学传感器组件(IASS),配合舰载MH-80S反潜直升机使其能够有效应对各类反潜作战。
通过借鉴商业趋势,岛风号还采用了大量的准军标民用电子设备,相比于军用产品而言,这些设备体积小,性能高,虽然可靠性较军品略差,但由于采用电子模块化封装箱(EME)对全舰所有设备进行完善电子封装,使得其整体可靠性与军品相当。通过体积巨大、坚固的封装箱将各类由商用现货(COTS)硬件组成的任务系统电子设备与外部海上环境隔离,包括冲击、震动、电磁干扰等环境。同时EME还提供对商业准军用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物理保护、噪声隔离、冷却和电源制式等要求。
岛风号还采取主/被动复合防御手段保护自身,通过舰载EECM(增强型电子战系统)和各类主/被动诱饵对来自水上、水下的各类来袭火力进行干扰和欺骗;通过ALN/SAM-148“赎罪劵(Indulgence)”增程主动式防空导弹(ERAM)对来袭火力进行远程拦截;电磁副炮凭借精密火控系统对中距离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舰载近迫武器系统(CIWS)发射高能激光来拦截近距离目标;最后的舰体装甲则与来袭火力进行零距离对撞。值得一提的是,受限于吨位和体积限制,岛风号未能装备防护效果更好的“安德切尔”智能纳米金属侵蚀装甲系统,而是采用效果较差但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的传统陶瓷/石墨烯复合装甲。虽然为了高航速,岛风号不得不妥协性地降级她的装甲防护,但这并不代表着岛风号的防御体系有些许下降,在远距离、多层次的主动防御体系,以及牺牲装甲防护换来的高航速和高机动性面前,岛风号依然有能力应对绝大多数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