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朗读和导读9例
“读”占鳌头----朗读和导读9例
张学伟
课堂导读方法举隅
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许多老师能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却对导读的方法一知半解,导读的过程不得其法,效果不尽人意。下面就朗读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导读的方法和大家做以分享。
一、朗读:
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语气、轻重、快慢与停顿等要素,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变化,达到两个目的——再现场景和刻画人物。
1、语气和轻重
以我的师父支玉恒老师经典课例《第一场雪》为例。
【支玉恒老师《第一场雪》导读】
(1)谁能把下雪读得很大很大?
师: 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这场雪大吗?生:不大。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 (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生:不够。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很大!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生:她读的有点太慢了。师: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 ——你再读一次!生再读: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师(突出重音):“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生:一会儿表示很快。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生:大!
师:谁在来读读一读?
生(突出了“一会儿”和“鹅毛般的雪花”):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2)谁能把雪夜读得很静很静?
师: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生读: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师:他读得静不静啊? (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生:第二种。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生:虚一点。师:那谁来虚一虚呀? (笑声)
(生读课文该节)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师:既然那么静,就应该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他还写了那么多声音干什么一会儿簌簌往下落,一会儿咯吱一声响——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师:他的理解对不对? (学生答:对)这叫静中微响,更觉其静。你们写作文时经常这样写——教室里非常安静,简直能够听到……生 (接说) :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师:好,再来试试谁,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生读文)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 (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读文,用虚声,又轻又慢的语调读)
师:好,的确不错!
(3)谁能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 (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 (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声)
生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 (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还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看一看? (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还不第一个同学。)
师:进去了吗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这位同学真有意思,刚才那位同学已经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师:大家听我来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
(示范读,边读边打手势,很投入)
师:你们——往前走了几步没有?生:走了!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朗读,整节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入情入境,意味盎然。)支老师这一段的教学中,有三个小片段,分别写“雪下的大”“雪夜的静”“雪景的美”,这三个片段,他的朗读基调和语气都是不同的。“雪大”部分突出重音和语速,重在表现弥天大雪来的“快”,这一部分使用中等音量来读的,因为这一段重在叙述。“雪静”部分的语气是“虚”的,又轻又慢重在表现雪夜无比宁静,连细微的声响都可以听见,“听雪”的意境跃然眼前。“雪美”一部分语调激动欣喜,比较高昂一些,着重表现看见雪景后难以自制的欢喜。这个课例教学,充分告诉我们,朗读时第一要做的就是要有语气,一段文字朗读的基调是最关键的——或舒缓,或激昂,或厚重,或抒情,这是千万不能错的。其次,在朗读时适当地强调一些词语,突出一些重音,也会为表达增加色彩。
语气与轻重,本来就是语感的基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