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漫画《守望者》:连环漫画的崛起 2016-11-02 新浪动漫 评论0
1986年DC漫画公司出版了《守望者》,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喜欢连环漫画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而艾伦·摩尔(Alan Moore)的图画式小说从此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这一当下大众文化的流行扫除了障碍。 20世纪60年代中期,热爱流行音乐的青少年每周都能听到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的最新单曲,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还发现,这 种曾被世人视作所谓幼稚、心血来潮的个人迷恋,却成为了世界上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形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喜欢连环画的青少年们也同样感受到了突如 其来的“爱意”。以前人们认为,喜欢印刷低廉的美国超级英雄故事,以及同题材的英国科幻故事,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只有书呆子才乐意做,但突然间,官方媒 体却报道说,改变正悄然发生。人们再也不能忽视连环漫画,不得不正视“图画式小说”这一概念。 如今,主流文化对超级英雄电影和电视剧的异常迷恋,可以追溯到30年前,也就是1986年夏天这一黄金时期。70年代和80年代的超级英雄连环漫画曾 努力让大众相信,穿着斗篷、带着面具的漫画版私人侦探,要比亚当·威斯特(Adam West)扮演的臃肿版“蝙蝠侠”更加令人信服。
30年前1986年的夏天,连环漫画《守望者》首次映入大众眼帘。(图片来源:阿拉米图片库) 由克里斯·克莱蒙(Chris Claremont)创作的漫画《X-战警》着重描写了与社会格格不入、陷入困境的英雄们,日益遭受痛苦磨难的故事;由约翰·伯恩(John Byrne)编写的《神奇四侠》风格自然,夺人眼球,让好莱坞的光辉大放异彩。但是,DC漫画公司出版的两部短篇作品却将漫画上升到了文学高度,短短的几 个星期之内,这两部漫画竞相席卷各大杂志摊。其中一部是由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编写并绘图的四连载漫画《黑暗骑士归来》,不禁让人们想起漫画《蝙蝠侠》,更确切地说,让人们想起“蝙蝠侠”这一中年施虐狂。另一部则是由 英国作家——艺术团队艾伦·摩尔和戴夫·吉本斯(Dave Gibbons)合作的12卷漫画《守望者》。 这两部漫画在同时期内完成,没有彼此影响的可能,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每页上有排版了若干小矩形画格,为故事增添张力;故事背景都设为处于核战争 边缘的美国,轮廓依稀可见,却摇摇欲坠;都会思考哪种角色应身着华丽的服装,每天夜出行侠仗义(简言之:一个疯狂的人);都会考虑装扮华丽的英雄如何被媒 体和路人接受。其实,即便是最随意的读者都会发现这两部作品的里程碑意义:证明了超级英雄漫画的剧情比任何小说和电影都更扑朔迷离,尽管漫画里的角色比较 随意,比如将内裤穿在紧身衣外面,四处游荡。 有缺陷的角色 这两部漫画孰优孰劣一直饱受争议,但至少《守望者》更雄心壮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作者——艾伦·摩尔。他攒了一头浓密的长发,留着像灌木丛一 样的胡须,曾就读于北安普敦大学,后来因为售卖迷幻药而被学校退学,但这并未阻止他在漫画上的天赋。20世纪80年代初,其两部英国漫画集 《2000AD》和《勇士》同创佳绩。《侠盗骑兵》和《特警判官》都充斥着奇异大胆的想法,描写了非传统的角色,一个描写了蓝皮肤、基因突变的士兵,一个 描写了未来法西斯执法人。摩尔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稀奇古怪的角色,包括外星人、机器人和变种人,最终《光环琼斯的民谣》和《V字仇杀队》脱颖而出,因为这两 部作品题材更有趣,更怪诞,更博学,更富有诗意,结构亦更具创造力,这一切都表明摩尔在漫画上的天赋和才能远远超过同龄人。
图画式小说家艾伦·摩尔后来对《守望者》在漫画行业产生的影响深感绝望(图源:雷克斯图片社) 不久,摩尔就收到DC漫画公司的邀请改编《沼泽怪物》——半超级英雄,半沼泽人,并要求他创作更多关于蝙蝠侠和超人的独立故事。DC漫画公司从不景气 的竞争对手——查尔顿漫画公司手中购买了一些超级英雄角色的版权,摩尔建议将这些角色放在冷战背景下。他构思了盛装打扮的犯罪斗士们的情欲和情感困扰问 题,探究了如果美国政府雇佣一个坚不可摧、拥有超能力的天才,国际政治会因此受到什么影响。 借用古罗马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Juvenal)的一句话,摩尔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哪些人会看《守望者》?”我们可以理解DC漫画公司为何不想让 从查尔顿最新收购的角色屈服于一种冷峻的传奇,让半数角色因此幻灭或死亡,但摩尔和吉本斯还是开拓了新理念,启用了新角色。每一个新角色都反映了不同超级 英雄的各自黑暗面。
该系列的反英雄角色罗夏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摩尼教反社会者”(图源:DC漫画公司) 按照《蝙蝠侠》的套路,罗夏(Rorschach)是一名夜行义务警员,但他同时又是一名臭名昭著的摩尼教反社会者,告密者们经常跟踪他去酒吧,罗夏 会折断他们的手指以示威胁恐吓。奥兹曼迪亚斯(Ozymandias)是一位英俊的科技员,和“钢铁侠”非常相像,但他本身又极端自我,居然靠售卖自己的 塑像来发家致富。还有很像“超人”的曼哈顿博士(Dr Manhattan),他拥有强大的超能力,鄙视人类为微不足道、低等无能的物种。故事中的其他许多角色也都有着不同缺陷,在吉本斯笔下,这些角色线条鲜 明,大部分角色取材为现实人类,而非肌肉强壮的神。 《守望者》成功的最根本原因不在于自然主义和修正主义视角,而在于令人赞叹的复杂性叙事故事。《守望者》的12卷故事,从黑暗悬疑惊悚,到错综复杂, 环环相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的观点频繁变化,但许多反复出现的象征和主题将所有情节紧密联系起来。这部漫画中甚至还 描述了另一部漫画,每卷结尾处还运用了散文手法。摩尔说,他希望《守望者》是“超级英雄版的《白鲸记》,有重量也有命运。”——他确实没有走偏。这部漫画 拥有超乎想象的复杂情节。 消极影响? 《守望者》的出版,在商业界和影评界都立即引起了轰动。在销售业绩方面,DC漫画公司因此反超其在超级英雄界的主要竞争对手——漫威漫画公司。《守望 者》同时也受到评论家们的喜爱:《时代》杂志宣布其为1923年以来出版的最伟大的100部小说之一。这是唯一一部入选此榜单的漫画。 但是摩尔对《守望者》的大获成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喜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受到了DC漫画公司的欺骗。他之前和出版商达成过协议,要是该系列漫画出 版,角色版权归他和吉本斯,但出版商却没有遵守承诺。自此以后,《守望者》全集陆续出版。摩尔对无数部关于嗜血超级英雄的讽刺漫画大失所望,尽管这些超级 英雄都是当年他的灵感杰作。“《守望者》对漫画行业产生的影响让我非常绝望,”他曾经告诉我,“我希望人们能从这部漫画中获得对叙事故事的看法,对世界观 的认识,对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巧合和无心的话语的理解。但在我看来,他们只知道了罗夏这一角色,只知道‘这家伙暴力血腥,是个精神变态,所以,不如将所有角 色都塑造成暴力精神患者吧’。很长一段时间里,看漫画就像身处游乐场的一个装满镜子的大厅,你看到的只有丑陋,扭曲的自己。”
2009年,由扎克·施奈德(Zach Snyder)拍摄的电影改编版《守望者》,因其视觉效果而大受赞赏——尽管对于外行人而言,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图源:DC漫画公司) 像以往一样,摩尔并不想和扎克·施奈德拍摄的2009年上映的电影版《守望者》扯上任何联系。他当时允许拍摄这部电影,是为吉本斯着想,因为吉本斯可 以收到好莱坞的支票,但他自己却拒绝接受任何金钱,并要求支票上不可写自己的名字。但不管摩尔是否喜欢,《守望者》和《黑暗骑士归来》对流行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自1986年起,超级英雄漫画被赋予了新标准。重要的是,并不只是漫画被改变,其他媒体也受到了影响。每部声称要深层次阐释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 和电视剧中,都能找到这两部漫画的“基因”,从《超人总动员》到《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哪些人会看《守望者》呢?如今,人人都会看。 译者:孙静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