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后:什么是封建?中国人自己来定义!

这几年互联网掀起了一阵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方式。这类思潮以民间各类野生国学大师为主力,企图通过混淆“封建主义”的概念,来达到抹黑马克思主义,甚至去马克思主义化的目的。
他们口中的“封建主义”指封邦建国,这种思想认为周秦之变以后,实际上中国早已经进入了秦制而非封建制。并通过列举马克思只是通过西欧国家的例子来做分析,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为由,以此反驳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历史的阶段论述。我们通常称呼他们这类观点为“中国本土的封建主义论”,简称“中国封建主义论”或者“中国封建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坚信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这也是我们分析“中国封建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基本方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封建主义在其哲学思想和文化体系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元素,这也是中国封建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封建主义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体系比较独特,这明显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作为“天人合一”的传统封建帝国,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体系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并保留有深厚的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仁政”,讲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的正当性和有序性,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一;而在文化上,礼乐之道是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观点主要集中在欧洲封建主义上,其特征主要是君主、贵族和教会的统治,以及他们所占有的生产工具。欧洲封建主义中,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相对更为明显,这也更容易被马克思所批判。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主义制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形式,周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奴隶制度,但其矛盾并没有得到全面解决。随后,各个时期的封建主义不断地演变发展,无论是秦汉时期还是五代十国时期,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的统治与生产结构,而千百年的封建积累和压迫,最终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是闯关东、太平天国,义和团等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马克思主义则指出,其封建主义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紧密相连,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和其他社会形态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封建主义理论认为,封建主义是中世纪的“中心关系”,是一种“生产方式”上的特定表现,集中体现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本质。
正是这两套不同的表面环境,才令这些野生国学大师信心满满,认为境遇不同,所以历史的发展阶段也必然不同。显然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与马克思所论述的封建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出发点不一样。他们是从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而马克思则是从“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制度”这一核心进行分析历史全局进展。前者停留在表面简单的环境对比,后者则是从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封建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理论存在很多差异。不过二者都说明封建主义是基于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是一种压制性社会关系,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限制。这是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的,因此基于单纯的“民族优越性”的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主义是毫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