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地区城市设计——以浏阳水佳片区城市规划为例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是uda123123@163.com
浏阳,地处长沙东翼,是省会副中心城市,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山水现代之城。
浏阳城东水佳片区 位于浏阳市中心区域,浏阳河蜿蜒穿过,勾画出山水田园城的秀丽图景,目前行政板块和城东板块的建设情况良好,水佳板块田园交错,是城市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区域。
本次规划区域地处长兴湖边,浏阳河畔,在浏阳城市发展历程中,城东板块、行政板块先后开发,水佳片区因各种原因,与城市SOD、EOD、TOD失之交臂,而水佳最大的特征则是生态、水岸、休闲。如何利用浏阳河品牌效应,结合优质的水岸景观资源,将该地块打造成为最能代表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的区域,成为本次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浏阳城市的解读,结合相关案例的借鉴,我们将规划区滨河地段定位为休闲文化产业带+风光带的开发模式,以特色商业、主题餐饮、时尚娱乐、民俗文化、健康生活为主导功能,以水岸慢城为规划主题,用精细化的规划手法,彰显浏阳的个性,将片区打造成为创意活力的城市文化旅游名片。
绿色地毯:规划以绿廊渗透为主要开敞空间形式,对传统的地块公园、绿带公园进行升级,打造绿色地毯型绿楔,即在楔形绿地中融合主题商业与滨水旅游、休闲娱乐和文化创意等功能。绿色地毯区域一共打造三大主题,渭水之城——浏阳河水文化主题公园,浏阳院子——浏阳传统文化风情街,文化创意园——浏阳时尚创意活力区。
城市之门:拒绝滨水地区单一的天际线,我们继承传统筑城理念,在城市主要节点打造“城市之门”的概念,从西往东依次打造渭水门、三元门、锦城门。针对滨水区域视线、空间环境价值、生态与气候、城市界面与标识节点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保留现状安置区,在楔形绿化廊道植入功能,营造丰富多层次的城市空间。
水岸慢城:为了将规划区域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慢生活文化名片,我们统筹考虑“道路红线范围+建筑退让区域”,梳理主次干道、支路的交通组织,有效布局街道空间,为该区域每一条市政道路配备非机动车道,针对车行、非机动车、人行不同的出行路径对功能复合区域做了细节上的优化,使慢行系统称成环成网,街道主要功能井然有序。
生态策略注重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交通策略注重落实干道,加密支路,融入小街区理念;功能策略统筹主城区,区域范围整体考虑,根据地块特性进行功能布置,合理混合;最终形成一心两轴三带三组团的功能结构,将功能落实到空间上形成土地利用规划,融合三大空间概念,最终形成规划区的总体城市空间格局。
为解决规划区城市设计实施的问题,我们参考借鉴国内部分城市的城市设计导则,确立了分类控制的指引方式,将控规和城市设计中涉及的控制因素划分为5大类, 21小类,按不同的用地模式,进行强制性、引导性的指引,城市设计层面主要针对街道界面、建筑风貌、道路系统、开放空间、附属设施等逐一提出控制指引,最后提取重要管控因素,形成地块控制一览表,为规划管理部门用地出让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