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些年》,你应该要认识的台湾电影 / 戏剧

你最有印象的台湾电影是什么呢?相信许多人脑海会立马浮现….

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捧红了柯震东和陈妍希,热血又青春的校园爱情故事,勾起影迷的集体回忆。
影评人云飞扬上说得好:「票房成绩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青春爱情的巨大感召力,个体化的情感书写就像传染病,虽然每个人都病的不轻,但依然甘心被传染。」

但除了青春热血?这几年台湾还有什么好电影、好电视剧?让小美报你知。

首先要推荐的是去年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大佛普拉斯》,导演是拍纪录片起家的黄信尧,他一口道地的台语,以说书人的方式揭开电影序幕。
他以黑白的鏡頭呈现台湾社会边缘的小人物悲剧:肚财以捡资源回收維生,每晚的消遣是去好友菜埔會漏水的警卫室聊天,两人一边吃著过期生冷的食物,一边窥探菜埔老板黄启文的行车记录器,没想到因此卷入了一起命案。

社会常说的「公平正义」在他们的生命中,並沒有这四个字。
毕竟他们连捧饭碗都沒有力气了,哪里还有空去说这

「人再怎么有钱又怎么样呢?一天也只是吃三顿(三餐)而已。」
『要不然我们现在来吃第四顿!?』
《大佛普拉斯》忠实反应时事与人性,我们同时看到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挥霍无度与夹缝中求生存,看色情杂志度日与换女人如换衣服,仗势欺人的丑陋与毫无反抗之力的现实、脚踏实地的人却不得善终,受过教育的人缺乏道德,亲手造佛的人毫无良心,整部电影相当耐人寻味。

第二部要推荐的片是《血观音》,这部片打败了《大佛普拉斯》,得到去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

《大佛普拉斯》和《血观音》是有趣的对比,前者描写社会底层,后者则反应了台湾政治丑态,尔虞我诈的情形。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大佛普拉斯》的演员几乎是男人,而《血观音》一字排开都是女性,惠英红(因此片获金马影后),加上吴可熙、王月、陈莎莉、陈佩骐等硬底子女演员,把虚假伪善的礼尚往来,各怀鬼胎表现地淋漓尽致。

第三部片要推荐已逝导演齐柏林的纪录片《看见台湾》。

齐柏林其实有惧高症,但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台湾,因此冒命空中拍摄。
图片版权/台灣阿布電影公司。
在目睹八八风灾对台湾造成的伤害后,即将退休的齐柏林,决定放弃养老津贴,飞上天空,以镜头记录台湾这片土地的容颜。他说:「因为你要认识了她(台湾),才知道她的问题在哪里?你才能够付出对这片土地的关爱和疼惜,能够换一种态度,用友善的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

齐柏林拍摄的日月潭,山水一色。
图片版权/台灣阿布電影公司

为了利益而过度开发,让清境农场不再"清静"。
图片版权/台灣阿布電影公司
在他的镜头下,揭露了亚泥在太鲁阁新城矿区的过度开垦、高雄后劲溪遭日月光废水污染、南投清境民宿泛滥等弊案,激发台湾民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可惜在拍摄《看见台湾》续集时,他不幸坠机罹难,让人无限感慨和遗憾。

介绍完电影换电视剧,去年这两部电视剧都在台湾引起极大的回响:《通灵少女》和《花甲男孩转大人》。

《通灵少女》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郭书瑶主演的年轻仙姑,能看到另一个世界并传达神鬼意见,由于这份”天命”,迫使她被逼著在庙里替人解惑。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但台湾小小的土地,大概走1公里你就可以看到土地公庙,足见其人民对信仰的依赖,更别说若是发生什么不如意或是病痛,求神问卜乃是家常便饭。如果你想要了解台湾基层民众的信仰,《通灵少女》會是很好入门的戏剧。

而《花甲男孩转大人》是根据书改编,歌手卢广仲饰演花甲,本来是一个混吃等死、永远毕不了业的阿宅,因为嬷嬷的离去回到家乡。回到家他面对的是一事无成的酒鬼老爸、虚张声势、讲究排场的二叔、投资失利而肖想祖产的三叔,还有走不出丧子之痛的四叔,一场家族恩怨(也许没有这么严重)随著丧礼,问题一一浮出水面,体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花甲也因此瞬间”转大人”,终于肯好好面对、省思自己的人生。
贴心的小美在周末告诉大家这些资讯,大家空虚寂寞觉得冷的时候,可以用它们排解无聊唷~~也欢迎看过的读者们,一起分享心得唷!
